赵元任写的文字(汉字为什么不能拼音化)

中国在全球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世界大国的存在,所以一直沿用的汉字,也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字是绕不开的一个课题,而这个“课题”,对于那些一直使用字母符号的人来说实在太难。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上,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是这样的障碍他们除了克服,没有其他的好办法,毕竟东方大国不可能因为方便他们而做出改变。

赵元任写的文字(汉字为什么不能拼音化)(1)

汉字拼音化源于外国人想了解中国

但是,这种情况也因为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了改变。直到清朝末期,曾经辉煌的大国王朝,终于在国门被强行打开之后,才发现与外界列强的差距。这样的失败导致了当时国民自信心受到打击,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为了找出落后西方列强的根源,“西化”成了当时最热的词语。

学习先进水平,从而进行赶超,这本身没有错,但是除了技术之外,一些中国古老的传统传承和文化,也逐渐开始有更多人认为应该摒弃掉,例如汉字。

提出汉字拼音化的人,自然是认为汉字难以理解的西方人,他们早就认为汉字应该和西方文字一样,进行拼音化,也就是拉丁化,以易学的拼音符合代替汉字,这样一来使汉字更加国际化。对于汉字拉丁化的事情,其实很早就有人在做,例如1605年意大利人利玛窦的《西字奇迹》,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也算是汉字拉丁的“开山鼻祖”了,它奠定了汉字拉丁化的基础,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体系;再比如1626年金尼阁出版的《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最早用音素给汉字注音的字汇。

赵元任写的文字(汉字为什么不能拼音化)(2)

除此之外,在19世纪英国传教士萨默斯出版了《汉语手册》,对于汉字拉丁化也是一部重要的作品。而流传较广的威妥玛出版的《语言自迩集》,创建了一套拉丁化的拼音,在当时流传时间也是最久的一套。

图强的一种变革

除了英国、意大利人之外,苏联也曾经进行过文字拉丁化运动,当时苏联是为对远东地区十万中国工人扫盲普及方便,开始对中国的汉字进行研究,着手开展汉字拉丁化运动。这种运动在当时,获得了一批支持者,他们的观点是,汉字已经传承几千年,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拉丁化,这样一来则能与世界接轨,更国际化,对于发展极为有利。

当时的支持者中,有两位重要的文人学者,他们分别是刘半农和鲁迅。作为一名语言学家,刘半农认为汉字有必要与时俱进进行拉丁化。而鲁迅则认为汉字拉丁化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不进行拉丁化,恐怕会造成严重后果。

赵元任写的文字(汉字为什么不能拼音化)(3)

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鲁迅

其实,鲁迅对于汉字拉丁化的态度,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鲁迅希望将汉字抛弃,全部拉丁化成字母符号,其实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说法,因为在鲁迅的言词之中,可以清晰明了的明白,鲁迅先生支持汉字拉丁化,是希望达到普及,使全民都能够识字,打破“愚昧”的状态,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换言之,鲁迅先生希望通过汉字的拉丁化,增加普及面,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当时的“方块字”指的是文言文,并非是今天的简体字。

“变”与“不变”之争

尽管在当时,汉字拉丁化(拼音化)有很多人支持,但是也有很多人反对,反对者大多数的观点是,汉字是中华传承,不能轻易丢弃,紧守传统,与拉丁化支持者各执一词,一时间僵持起来。那么,汉字拉丁化,究竟是好是坏呢?

赵元任写的文字(汉字为什么不能拼音化)(4)

想弄明白这一点,首先就要弄明白世界文字划分的现状,大概可以归纳为,中国使用的汉字是表意文字,而其他国家使用的基本都是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通过文字的书写,通过表达含义的文字。优点是方便阅读,表达意思明确快速,而缺点则是,不容易学习,例如,汉字常用的字数量在3000-4000字之间,而表音文字则是极少数的字母组成,易学易于传播。

表音文字,基础是字母,本身并没有什么含义,通过组成各种单词来表达特有的含义。它的优点很明显,因为字母少,容易快速学习,但同时它的缺点也极大,需要背大量的词汇,才能读懂意思,一旦遇到一个不懂的单词,立刻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

赵元任写的文字(汉字为什么不能拼音化)(5)

虽然汉字当时很“孤独”,但是它却有不可替代之处,对于熟练掌握汉字的人来说,几乎完胜于表音文字。例如,一个掌握了几千个常用文字的人,他就可以通读历史、文学、会计、工程、厨师、律师等等各行各业的内容和专业知识,只有少量的术语一时间无法理解。但是这样的“社会功能”对于表音文字来说,可能就会出现很多麻烦,如果你同时爱好两个领域的文化,在跨领域的时候,你使用表音文字时,几乎就需要重新学习大量的专业词汇,因为你不学习的话,根本无法理解它的含义。

赵元任奇文

在证明汉字不能被丢弃的时候,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教授,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曾经写下一篇奇文,这篇奇文全文只有110字,使用文言文书写,并且全文都是同音字,令表音字一时无法进行表达。下文为原文的引用: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施氏食狮史》

此文翻译的意思,这里也直接进行引用:

石头屋子里有一个诗人姓施,喜欢吃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这位先生经常去市场寻找狮子。这一天十点钟的时候正好有十头大狮子到了市场。这时候他正好也到了市场。于是,这位先生注视着这十头狮子,凭借着自己的十把石头弓箭,把这十头狮子杀死了。先生扛起狮子的尸体走回石头屋子。石头屋子很潮湿,先生让仆人擦拭石头屋子。擦好以后,先生开始尝试吃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当他吃的时候,才识破这十头狮尸,并非真的狮尸,而是十头用石头做的狮子。先生这才意识到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请尝试解释这件事情。

赵元任写的文字(汉字为什么不能拼音化)(6)

此文如果用表音拼音的方式进行书写,则会变成通篇全是“shi”,无法进行解释,这是赵元任在文末留下“试释是事”的原因,也就是让大家看看谁能进行解释。当然了,现在也有人说当时误解了赵元任的意思,其实他是支持汉字拼音化的。对于这样的说法,信与不信,就在各位看官自己了。

话说回来,赵元任先生的这篇奇文,虽然让表音文字碰了壁,但是这样的行文方式,确实并非常见的方式,又是文言文行文,所以它只能说明在特殊情况下,拼音有缺陷。但是不能说拼音化就一无是处,可喜的是,最终汉字则取了最优的发展方向,这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最美的汉字

最终,汉字从文言文进行了简化,变成简体字,这样一来就解决了普及的问题,让更多的人可以学习中国汉字。同时,拼音虽然没有取代汉字,但是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汉字标明的声调,同时在电脑时代来临,可以利用拼音进行电脑输入。拼音也成为了低年级学习汉字的一大助力,拼音与简化汉字相结合,在经历了几千年历史之后,这一次又完成了蜕变,继续走在世界文化的前沿,是中国文化之福,也是中华百姓之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