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

李小春,可堪称新中国京剧界不可多得的一位表演艺术家。他扮相英俊,气质脱凡,其艺术造诣精深,不论文武,或稳健深沉、潇洒飘逸,或行云流水、英武豪气。文老生与武老生之间分寸的把握,长靠武生、箭衣武生、短打武生的不同表演技巧,他都能准确到位。他一生能戏甚多,风格迥异,唱念做打无一不精。他精湛的表演艺术,不仅在国内倾倒大江南北的广大观众,而且多次在国外获得声誉。其艺术造诣、舞台影响和德艺双馨均为空前绝后。

直到今天,所言李小春者,都是竖起大拇指,“曾经那么耀眼夺目的一颗京剧巨星”,让我们真切地感到,李小春没有走远。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1)

京剧《三岔口》 1957年摄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2)

京剧《击鼓骂曹》

李小春同志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剧协内蒙古分会副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内蒙古分会理事等职。

梨园世家,得天独厚

李小春1938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满族京剧世家,有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梨园基因。祖父李永利是清末民初京剧界“武花脸”名宿。父亲李万春不仅是一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还是勇于创新的京剧革新家、戏曲教育家。二叔李桐春、三叔李庆春、五叔李圜春,都是享誉全国的京剧名家。

李小春天资聪颖,悟性极强又得诸多名师教诲,从小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雷喜福负责开蒙,汪本贞为他操琴练唱,先后得到过马连良、李少春、鲍吉祥、高盛麟、言少朋、厉慧良、张世麟、李仲林、关正明、俞振飞等名家传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个流派的艺术特长,为他以后攀登艺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3)

李小春在练功 1955年摄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4)

李小春在练功 1955年摄

李小春5岁起开始练功学戏,6岁登台,11 岁为其父《闹大宫》配演哪吒,他19岁时,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以《哪吒闹海》一剧获金质奖章一举成名。

天赋异禀,艺术超群

“鸣春社”的花脸演员钱鸣业说道,李小春的个人条件太好了,一言以蔽之,他天生就是一块唱戏的材料。在他的身上,几乎所有京剧演员应该具备的身心素质和艺术细胞,他都占全了。论个头儿、相貌、扮相,嗓子、身段,真是无一不佳,无可挑剔,似乎所有的艺术气质都给他一个人了。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5)

钱鸣业回忆说,1977年,筹备中国艺术团首次赴美演出,文化部从全国各地挑选《制天宫》里猴王的扮演者,二十多个演员到场比武较量,而多数看着都像“猴子”。绝了,唯独李小春像个美猴王,一出场就抓住观众,赢得满堂喝彩声。这可是没办法的事情,艺术天才,天赋极好,就是高人一筹。

曾任国家京剧院一团艺术顾问、著名京剧演员宋锋,当年全程陪同李小春参加中国艺术团赴美演出,也在《闹天宫》一剧中出演哪吒。他回忆道,1977年5月间,在筛选了二十几个“猴王”均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李小春被推荐到文化部部长黄镇面前。5月27日这天,李小春上午到京,下午即投人排练,第二天晚上就要审查节目,可谓十万火急。事实上,当时的《闹天宫》一剧,基本路数还是按照中国京剧院演出的路子,也是由李少春所确立的表演基础。谁也没能想到,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京剧团的李小春,演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出神人化,不仅扮相酷似李少春,还有灵活、边式的腰腿功夫,且在传统戏已经断档多时的年代,真是精彩非常,美不胜收,一下子把领导、演员都给震住了!美猴王非李小春莫属了。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6)

赴美演出 前排右一为李小春

李小春的基础之好,功底之深,也非常人所有。每天早上起床时,他常常是把双腿朝向头部,再把脑袋埋进双腿之间,就这样能坚持几分钟,十几分钟。还有,平时一有空闲,别人都是找个地方聊天,抽烟,李小春却把一条腿架在窗台上,耗上十来分钟。一方面是腰腿功夫极好,一方面是锲而不舍,抓紧一切时间练功。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7)

京剧《连环套》 1986年摄

少年成名,扎根草原

他青年时开始为其父配戏,1954年他开始主演的剧目有《三岔口》《战太平》《战马超》《击鼓骂曹》《十八罗汉收大鹏》等。他演《龙风呈祥》饰乔玄,后面再接演《柴桑关》的周瑜,前文后武。上世纪60年代初他先演《柴桑关》的周瑜,再接演《卧龙吊孝》之孔明,前武后文。同时,他也得到其舅父李少春的真传,如《击鼓骂曹》《智激美猴王》《野猪林》《打金砖》《响马传》等。此时李小春的艺术正炉火纯青,已达到巅峰之境。

1960年,他随团奔赴西藏,1962年,从西藏转调内蒙古,从此扎根草原,积极为草原群众服务演出,经常活动在煤海矿山、驻军营房,为牧民、工人、战士献艺。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8)

在李小春的艺术生涯中,他舅父李少春先生的表演艺术风格,对他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小春特别欣赏和钦佩舅父的表演艺术,而李少春先生也非常喜爱和看重这位有着特别天赋,甚至连嗓音扮相都酷似自已的外甥,于是倾囊相授。在李小春经常上演的《闹天宫》《野猪林》《战太平》《打金砖》《击鼓骂曹》《将相和》《长坂坡》等剧目中,颇具李少春的风范和神韵。

李小春的吐字归韵、唱念技巧,包括气儿、劲儿、味儿都酷似其二舅李少春。翁偶虹这样评价李小春的艺术特点:“少春精,万春博,小春三分其父七分其舅(指李少春),乃梨园之骄子也。”当年,李万春李小春父子同在一团,各自演出《野猪林》,李万春演出的版本是依据《水浒》原文自己改编的剧本,而李小春是按照李少春的版本演出的。李万春曾无奈的说过:“我们家,儿子不学父亲,女儿(指李淑媛)不学母亲(指李砚秀)。”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9)

1990年8月9日在他的追悼会上,我记得翁偶虹先生为他写的挽联是:“李门多才,惜乎中流失砥柱;菊坛似海,悲哉劲羽断鹏程。”还有戏曲界另一幅挽联写的是:“受严父教海,得舅父点拨,一身兼李派,少派;演武戏出色,唱文戏动人,五旬终天悲,地悲。”这正是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10)

京剧《闹天宫》 李继春饰小猴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11)

京剧《丧巴丘》

以戏为生,德艺双馨

李小春的为人、戏德没人不服,他为人厚道诚实、平易祥和,从不耍大牌脾气,一切以戏为主,以戏为生,以戏为友。他极有人缘和戏缘,人称“春哥”。

大演员、名角儿,台上极有光彩,台下很为普通。李小春走进观众当中,深入厂矿、乡村演出,跟谁都说得上来,没有一点架子。当年,京剧演员下农村,吃饭就在村里的办公室,简陋的处所,热炕头、喝小酒,办公室的门口、窗户前,村民围得水泄不通,此时的李小春,热情招呼乡亲们,一起喝酒、抽烟、聊天,喝到尽兴处,还给大家展示一番武功,徒手夺刀,村民们的掌声经久不息。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12)

李小春下乡为群众演出《智取威虎山》

他对艺术执著,一丝不苟,以戏成痴。生活上有点马虎不拘小节,做人低调不争名求利,英华其外、淡泊其中,如寒梅傲雪,似劲草知风,只要演戏什么都成!他的一生是为戏曲奋斗的一生,是京剧扎根草原,为之贡献的一生。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13)

京剧《野猪林》

1989年,李小春带病参加一场慰问公安干警的重要演出,演出之后就大口吐血,立即被送往医院。待病情稍有好转,他又想练功,医生警告他说今后不能再练功了!否则还会大出血,会有生命危险。李小春沉默了许久,许久,才说了一句话:“大夫,我是个演员,不让练功,以后怎么演戏呀!”又过了许久,难掩的泪水在他的脸颊上不停地流淌,浸透了他的衣襟,也浸透了他的心灵。李继春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也是唯一的一次。”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14)

京剧《战太平》

在“走穴”风盛行的年代,以小春先生的名望,当时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不断有人请他去“走穴”,并提出给予很高的报酬,而小春先生从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演出活动,一直坚守在内蒙古的舞台上。

【趣事】马铁汉回忆说:小春的性格既内向又开朗,他见了生人,说话有些拘谨,不擅言谈。但相处熟了,便十分松弛和随便。一次到我家来做客,他坐姿端正,腰板挺拔,两臂下垂呈微圆状。我夸他具有尚武精神,他很高兴,起左腿就来了个“朝天镫”,并诡秘地一笑,又赶紧放下来,恐怕别人看见不好意思。饭后,我们去天坛遛弯儿,从西门进人,走过一片土地,谈话之间,他来了兴致,纵身一跃,打了一个“飞脚”,不想前一天刚下过雨,地上还留有青苔,他落地时脚下一滑,“啪嚓”一声摔倒在地,笔挺的西裤,沾了一身泥,我们相对一笑,赶紧回家。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15)

京剧《狮子楼》

李少春三岔口京剧(梨园奇才李小春)(16)

京剧《借东风》

命运多舛

有些人有感李小春的境遇,试图将他从内蒙古调回北京的努力却始终未果,令人有命运多舛之叹。

据李少春之子李浩天回忆,当年,中国京剧院(现为国家京剧院)的一位领导吕瑞明曾对自己的父亲说过:“你该找个接班人了。”李少春答曰:“我得避嫌哪。”吕瑞明当即明白了:“你想的是李小春,这是个难得的人才!”再有,多少年后,一说到李小春,杜近芳便是后悔不迭。当年,她也一直在争取把李小春调进北京,调进中国京剧院,见个领导就说,“您给办办吧,这是个人才呀”,最后,也没有调成。还有,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是李小春的多年好友,一度大权在握,庄则栋来内蒙古时,也曾暗示过李小春,可助其调进北京,而最终也没让他走成。

天生我才必有用。李小春虽命途多舛,却从未向命运低头,拼搏不已,这也是李小春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

本文的图文是倚竹听琴根据蒙京、马铁汉、田有亮、马世昆、李继春(均载于2011年第三期《中国京剧》)等人的文章摘编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