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留学的120个幼童(满清留洋幼童你知道几个)

清朝留学的120个幼童(满清留洋幼童你知道几个)(1)

留美幼童的来历:

清朝中央政府的规划是: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的上海港上,30名统一着装的中国幼童向码头上送行的亲人挥手惜别。他们的目的地是传说中的美国。晚清本想让这些幼童学习西方技术,为自己所用,但社会的发展是他们没想到的,正是这些幼童和后继者改变了中国,满清也就自然被抛弃了。

幼童在美国的相遇:

一 清政府送学生留洋,何以选择美国?

首先不能不说,在对华交往中,美国是当时西方列强里不良记录最少的国家,清廷对美国有一种信任感。

其次要谈到“蒲安臣条约”。蒲安臣于1861年至1867年担任美国驻华公使,任内因主张对中国采取合作政策,并调停了中外多起外交纷争,成为第一个对清政府具有重大影响的外国公使,离任后还被清政府聘为出使大臣,委托他代表中国政府访问欧美。1868年7月28日,在赴美访问中,蒲安臣与美国国务卿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世称“蒲安臣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公民有居住、入学互惠权利。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即奠基于此。

最后应该归功于“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个中国人容闳。因其毕业于耶鲁大学,熟悉美国情形,又是幼童留美事业的主要促成者之一,清政府把官派学生留洋的地点定在美国,也便在情理之中。

1872年,抵达旧金山的部分留学幼童合影

容闳在第一批学生出发前,先行赴美安排一切。他特访了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波特建议,将30名幼童每两三人分成一组,寄居于美国家庭之中,所有提供膳宿的家庭,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按期照值给付,这样可使幼童学习英文的效率大大提高。容闳欣然接受了这一提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影响到幼童及整个幼童留美事业命运的建议。当听说中国幼童将寄居于美国家庭时,在任的美国驻华公使十分兴奋,打电报给国务卿说:“如果我们人民能够给予慷慨及友善的接待,则我们在中国的利益将有更大的实惠,远比增派我们的军舰来此为佳!”

美国人民没有让他们的驻华公使失望。据美国人勒法吉所著的《中国幼童留美史》记载,“有120个美国家庭愿意接待两名幼童,合计可接待240名,可是年抵达的幼童仅30名”,“而所有热烈响应的,全是背景优良的家庭”。政客着眼于“更大的实惠”,普通百姓不可能如此深谋远虑。美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热诚,从当地教育局长给那些接待中国幼童家庭的一封信中可见端倪。在信中,局长提醒家庭教师们,“当于慈爱之中,仍寓严整之意”,“应于每日酌留四刻,以便幼童专心温心中国文字”,“华生尤须令知保身之道,须令其时常浴沐。遇有天变,务必躲避风寒”可谓关切备至。

幼童抵达康州哈德福城时,容闳亲自迎接他们。不久,幼童就分配到康州河谷两岸的美国家庭中。幼童与美国的相遇留下了许多趣事。一位幼童后来撰文回忆:

“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一位慈祥的太太家,她赶着马车来接我们。当我被介绍给她时,她拥抱我并吻我。她的动作使其他同学均大笑,更使我脸红。当然,我没说出我的尴尬。可能自襁褓以后,这是我首次被人亲吻。”

当第一个星期天来临时,主人要他们去“主日学校”,幼童们只听懂“学校”二字,便立刻收拾书包,以为上学的日子正式来临了,但到了之后,才发现“主日学校”就是教堂。两位幼童立刻由教堂夺门而出,直跑回住处,把自己关在房间中再不肯出来。

中国幼童与美国、美国文明相遇了。磨合才刚刚开始。

哪怕政府出钱,也没人愿去美国

按照清廷计划,在美国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在上海成立“幼童出洋肄业沪局”,后者负责在国内甄选12岁至15岁的幼童,进“预备学校”学习,训练合格后再派赴美国。计划派遣四批,总计预算银120万两。

没想到,计划刚一开始就在幼童招选这一环节上遇到了很大困难。当时风气未开,学习西学为人鄙视,到国外读书更是前所未闻,虽然所有费用由政府支付,但愿意送儿子出洋的家长也寥寥无几。

梁如浩回国后分配到海关,后任京沈铁路董事、营口、上海海关道台等职,后退居天津。唐绍仪回国后分配于海关,曾任袁世凯秘书,天津海关道台、奉天巡抚、北洋政府总理、国民政府高级顾问等职,1938年在上海被暗杀。

另外,在“天津教案”这场由“谣言揭开的文明冲突的序幕”之后,普通百姓对外国人仍有强烈的猜疑,一些耸人听闻的传闻依然在相对闭塞的地方流传,使中国的家长们莫名惊惧。一位留美幼童后来回忆说:

“当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拜访各住户,看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有的人申请了,可是后来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因此报名的人又撤销。”

由于第一批留学生未能满额,容闳又不辞劳苦,亲自到香港,由英国政府设立的学校中挑选了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补充。总算凑足了第一批30人。

自1872年(同治十一年)起,至1875年止,中国共派出四批幼童计120名,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以籍贯论,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此据台湾学者高宗鲁之统计)。但无一皇室贵胄的幼童应募,这暴露了满洲贵族们的颟顸,一个政权欲倡导的事情,权贵们却不响应,会给其他社会阶层何种联想?

从这个籍贯的分布,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各地不同的开放程度。敢于“吃螃蟹”,送儿子到异邦求学者,多为广东、江浙这些沿海城市的家庭,他们或有家人、亲友与洋人共事,或与西人有过较多接触。如当时上海有名的买办商人唐廷枢,就乐于送自己儿子出洋留学。后来在中国非常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广东南海人詹天佑,他的留学则缘于一位在香港做事的邻居的大力鼓动。詹父本希望儿子将来走科举正途,犹豫不决,这位见过世面的邻居再三劝说,并以将女儿许嫁作为保证,詹父才下定决心。

家长送幼童出洋,都必须亲笔“具结”,并画押,即向政府作出一种免责的法律保证。詹天佑的传记中收录了这份“保证书”: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幼童出洋肄业局)带往花旗国(晚清时对美国的称呼)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

后面还要开列祖宗三代本名,俨然是一纸卖身文书。

第一批招选到的幼童首先在上海预备学校集中,经过半年的培训后,于1872年8月,由上海登船赴美。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当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之际,中美外交关系尚未正常化,美国在中国派有公使,常驻北京,而中国在外却无使节。以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名义,常驻美国康州哈德福城,负责管理幼童事宜的分别是刑部候补主事陈兰彬和容闳。1874年,李鸿章拨款美金四万三千元,授权容闳在哈德福城建造宽敞的三层楼房一座,可同时容纳幼童出洋肄业局的所有职员、教师和75名学生,餐厅、厨房、宿舍及浴室俱备,作为幼童肄业局永久性的驻美总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常设机构。

让陈兰彬、容闳出任肄业局的正副委员,出于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重臣的荐举。陈氏虽仕途不顺,却是科举的优胜者,曾点过翰林,他和容闳搭档又压后者一头,有一点“中西合璧”、以中为主的味道,这可以少给保守派以攻击的口实。李鸿章在致总署的信中说:“盖以纯甫(容闳字‘纯甫’)熟谙西事,才干较优;荔秋(陈兰彬字‘荔秋’)老成端谨,中学较深,欲使相济为用也。”

“相济为用”四字颇能透露曾、李之苦心,然而事实之发展竟大谬不然。

“他生来只习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

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环境是最快的。

关于留美幼童的学习和生活,后来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幼童温秉忠1923年曾在一篇演讲辞中回忆:“第二天,容闳先生分配他们给来自各地的美国老师。老师带他们回去。在以后留美的岁月中,这些美国老师负起教养监护的责任。每一个美国老师家庭负责两个或四个幼童。英文合格的幼童直接送入美国学校,不合格的在老师家接受个别补习,做入学的准备。最初,幼童均穿长袍马褂,并且结着辫子,使美国人当他们是女孩。为了减少困扰,数月以后,幼童向‘出洋肄业局’委员呈准改穿美式服装。当时幼童平均不及十五岁,对新生活适应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国的观念及理想。中国幼童们与一同食宿的美国家庭及中学、大学同学们,均建立了深厚之友谊。美国老师及监护人那种家长式的爱护,使幼童们久久铭感不忘。”

幼童“美国化”的速度惊人,不仅要求改装,有的甚至希望剪掉被清廷视为忠君爱国象征的辫子,有的还加入了基督教。怎样应对这种趋势,肄业局委员陈兰彬和后任委员吴嘉善,与副委员容闳针锋相对:容闳理解、同情幼童,陈、吴则斥之为数典忘祖。

双方之分歧,容闳有详尽回忆:

“我力争为留学生作一些一劳永逸的安排,和解决一些必要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学费和个人费用;他们在假期中的费用;学生服的更换;参加寄宿家庭的祈祷;参加主日学校或去教堂;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等。……陈兰彬和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我只能充当和事佬儿,为他们从中调解,同时我也总是为学生们的一切合理要求辩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即使不引起陈对我的痛恨,至少也使他非常不快。他有生以来,直到这次赴美国之前,从未离开国门一步。他完全按照他的中国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和人,尤其是对这些学生。

像陈兰彬这样一个人,他生来只习惯于看到被压抑的青春,不能发挥的活力和独立精神,以及不能把真诚坦率形之于外的举止。因此他对目前这些留学生的行为不能不感到奇怪,而且认为都是大逆不道的行径。这些学生到新英格兰以后,一旦解除了他们心灵上的沉重压抑和约束,当然会因为得到自由而欣喜苦狂。”

“生来只习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的人,还不止陈兰彬一人。

继任肄业局委员的吴嘉善,这位同样出身翰林的老爷,视留美幼童与国内私塾的学生无异,不料幼童们在其接见时,均不行跪拜礼,顿时大怒:小小年纪便目无尊长,这还了得?且不说现在还没有成材,即使学业有成也不能为中国所用!立即上奏要求将幼童撤回。

国内攻击幼童事业的声音也一直没有消歇过。光绪六年十一月(公元1880年12月),一位叫李文彬的御史上了一个折子,弹劾留美幼童,“多入耶稣教门,其寄回家信有‘入教恨晚死不易志’等语。或习为游戏,或流入异教,非徒无益,反致有损,关系实非浅鲜”。

总理衙门接连听到对留美幼童事业不利的声音,开始征求重臣及相关人士之意见,有的主张全撤,有的主张半撤半留,有的主张整顿。而主张全撤者占据主流,尤其是借助幼童留美事业摆脱仕途不顺,登上驻华盛顿全权公使高位的陈兰彬,给了这项事业最后一击。他在奏折中说:“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裁撤。”总理衙门即据陈兰彬之奏,作出了“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决定。

这一决定让所有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深为失望。由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执笔,美国多位文化名人联名给总理衙门写了一封信,力请中国政府收回成命。当时因华人劳工问题,美国国内兴起排华浪潮,这些名人盛赞幼童的行为,“使许多无知者和不怀好意的人对中国的偏见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称赞。”包括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也积极游说,但均未能让清廷改变决定。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中国幼童奉命辍学撤退回国。当幼童由美国撤回时,全体幼童中,只有詹天佑等两人大学毕业。诚如温秉忠所言:“大多数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

好不容易迈出一步的脚又收了回来,谁该为此负责?

按照容闳的意见,首当其冲者是陈兰彬和吴嘉善。他在回忆录中愤怒地指责陈兰彬是“对任何事都不敢负责任的胆小怕事的懦夫”,而吴嘉善则应该“送进疯人院或低能者教养所”;其次则是在朝中位高权重、又是幼童留美事业主持人的李鸿章。容闳批评李鸿章“不曾挺身而出为学生说话,反而站到保守派一方,同意招回留学生。”

后来的研究者基本都沿袭了容闳的观点,无论是撰《剑桥晚清史》的西方汉学家还是大陆学者,在他们笔下,陈兰彬、吴嘉善卑鄙而自私,而李鸿章则首鼠两端。细按史料,这种说法颇值商榷。陈兰彬、吴嘉善并非顽固不化的人物,像吴嘉善还是个“精研数理”、撰有《算数二十一种》的数学家,从史料中也没有发现他们在道德上有多么严重的污点。而李鸿章在风波中的言行,置身异域的容闳哪能了解得十分真切呢?

以李鸿章的认识水平,他内心并不赞同将幼童全部撤回。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李鸿章还曾特地电告吴嘉善勿急于带幼童回国。同年二月,朝中撤回幼童的呼声甚高,他又函告总理衙门,说幼童“早岁出洋,其沾染洋习或所难免;子登(吴嘉善字“子登”)绳之过严,致滋凿柄,遂以为悉数可撤,未免近于固执”,认为“十年以来,用费已数十万,一旦付之东流,亦非政体”,并谓美前总统和驻华公使均函告留美学生颇有长进,“半途中辍殊属可惜“,建议幼童“已入大书院(大学)者可留美卒业,聪颖可成材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我们只能说李鸿章面对保守派的巨大压力,不够坚决,硬要说他见风使舵无疑并不公正。

容闳先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但与他对立的一面,如陈兰彬、吴嘉善,也并非就是卑污小人,双方的对立主要还是缘于思想观念的歧异。要而言之,在怎样改造中国使之尽快现代化的问题上,容闳主张“全盘西化”的路径,而在当时这纯属异端。其实,不仅是容闳不满的陈兰彬、吴嘉善、李鸿章,就是容闳景仰的曾国藩,在这个问题上恐怕也不会站在他的一边。

幼童归国后的命运

赴美120名幼童中,于1882年返华者计94名。其余或因犯规,或因品学欠佳,或因剪辫入教早已遣返,也有几位违令不归,而长居美国。

回到仿佛已经陌生的祖国,幼童们有点迷茫,也满怀期待,但很快就陷入了沮丧。

后来服务于中国外交界的幼童黄开甲,把他回国之初的遭遇,透露给了他在美国寄住的一位女士。信中说:

“人潮环绕,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欢迎的微笑来接待我们这失望的一群。到中国‘海关监督’办事处,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行动真迟缓。我们还被暴露在惊奇、嘲笑的人群中,令人难堪。为防我们逃脱,特由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格致书院’。这所书院关闭已经十年,当你踏进门槛,立刻霉气扑鼻,夜间,潮气由地上砖缝中冉冉升起,使我们衣衫尽湿。”

清廷关于是否撤回幼童曾经开展讨论,但对于撤回的幼童,怎样助其完成学业,及分配工作等事宜,却没有拟定任何办法。作为直隶总督,又在大兴实业急需人才的李鸿章,努力不让幼童埋没于官场,94名幼童中,头批21名送电信局学传电报,二三批学生中由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其余50名安插于水师的机器鱼雷、水雷、电报各处。但正如黄开甲所抱怨,这种“完全不按个人志趣及在美所学”的办法,伤了幼童们的心,他愤怒地质问:“这就是东西双方影响下,中国政府的‘进步政策’吗?”并强烈质疑清王朝的统治的合法性,认为其必须彻底改革,“才适合治理它的万千子民。”这里,“美国化”的影子显示出来了。

尽管有种种不如意,回国的幼童们还是绽放了他们的才华。在全体返国幼童中,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其中如开国人自建铁路之先河的工程师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1876年,在美国的蔡绍基。回国后先为上海大北电报公司翻译,后任清政府驻朝鲜外交代表袁世凯的幕僚、天津外事局局长、北洋大学校长、天津海关监督和天津海关道台。

1878年,19岁的黄开甲。回国后先后充任盛宣怀秘书,轮船招商局经理,电报局总办,1894年美国圣路易博览会中国特派委员助理。

还有幼童为国家献出了生命。中日、中法两次海战中,7名服务于军中的幼童表现英勇,慷慨捐躯。美国驻华公使特地于1884年中法海战后,照会总理衙门,说“中法闽省之战,中国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为出力者,则系扬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想该学生等出洋习业,曾有谓其惟务洋学,恐与中国事理,诸多未谙,难为有用之才。兹阅前因,足见深明大义,均能以死力报效,实为不负所学。”最后建议,“尚望贵国于幼童出洋一事,嗣后仍按时举办,将见人才辈出,贵国兴盛之基,自必蒸蒸日上矣。”但这时慈禧已借中法海战撤换全部军机大臣,政局的动荡,加上主持中枢者的缺乏眼光,留美计划终未恢复。

看看这120名幼童的籍贯,可以发现十分明显的特征。120人中,来自广东一省的竟有84人,占了70%。此外是22名江苏籍孩子,占18%。其余的则零星地来自浙江(8人),安徽(3人),福建(2人),山东(1 人)。

在这120名留美幼童中,有50余人完成了美国本科的学业,回国后在清朝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教育领域中,担当了重要的职位。不仅如此,这120名留美幼童对我国出国留学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在此之后,我国于20世纪初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出国留学潮。

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留学,请铭记和弘扬这段历史吧!

第一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贯 年龄 职业

蔡绍基 Tsai Shou Kee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北洋大学校长

邓士聪 Ting SzeChung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海军军官

容尚谦 Yung ShangHim 广东香山 10 珠海人,海军舰长

张康仁 Chang Hon Yen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律师

谭耀勋 Tan Yew Fun 广东香山 11 珠海人,早年病逝于美国

蔡锦章 Tsai CumShang 广东香山 14 铁路官员

程大器 Ching Ta Hee 广东香山 14 教师

欧阳赓 Ouyang King 广东香山 14 外交官

史锦镛 Sze Kin Yung 广东香山 15 商人

钟俊成 Chung ChingShing 广东香山 14 供职于外国领事馆

钟文耀 Chung Mun Yew广东香山 13 外交官、铁路官员

刘家照 Liu Chia Chew广东香山 12 政府官员

陆永泉 Luk WingChuan 广东香山 14 外交官

潘铭钟 Paun ChiaChew 广东南海 11 早年病逝于美国

何廷梁 H o TingLiang 广东顺德 13 军医

梁敦彦 Liang Tun Yen广东顺德 15 清朝外务尚书

黄仲良 Wong ChungLiang 广东番禺 15 外交官、铁路官员

陈钜溶 Chun KeeYoung 广东新会 13 病逝于海军

陈荣贵 Chun WingKwai 广东新会 14 就职于工矿业

邝荣光 Kwong YungKong 广东新宁 10 矿业工程师

吴仰曾 Woo YangTsang 广东四会 11 矿业工程师

曾笃恭 Tseng Tuh Kun广东海阳 16 报纸编辑

黄开甲 Wong Kai Kah 广东镇平 13 政府官员

罗国瑞 Low Kwok Sui 广东博罗 12 铁路工程师

钱文魁 Chin Mon Fay 江苏上海 14 外交官

牛尚周 New Shan Chow江苏嘉定 11 服务于电信业、造船业

曹吉福 Tso Ki Foo 江苏川沙 13 律师

詹天佑 Jeme Tien Yau广东南海 12 铁路工程师

石锦堂 Shin SzeChung 山东济宁 14 早年病逝于美国

黄锡宝 Wong Sic Pao 福建同安 13 早年病逝于美国

第二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贯 年龄 职业

蔡廷干 Tsai Ting Kan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海军元帅

邓桂廷 Ting KwaiTing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在日本经商

黄有章 Wong YauChang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乡绅

梁金荣 Liang KinWing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电报局长

容尚勤 Yung Shan Kun广东香山 11 珠海人,教师

张有恭 Chang YauKung 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早年在上海落水身亡

唐国安 Tong Kwo On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

唐元湛 Tong YuenChan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电报局长

卓仁志 Chuck Yen Chi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服务于电报界

李恩富 Lee Yen Fu 广东香山 13 报人、作家

李桂攀 LEE Kwai Pan 广东香山 14 在美国经商

宋文翙 Sung Mon Wai 广东香山 13 海军将领

陈佩瑚 Chun Pay Hu 广东南海 11 就职于外国领事馆

邝景垣 Kwong KingHuan 广东南海 13 早年病逝

邝永钟 Kwong WingChung 广东南海 13 阵亡于中法海战

苏锐钊 Sue Yi Chew 广东南海 14 外交官

梁普时 Liang Pao Shi广东番禺 11 铁路工程师

梁普照 Liang PaoChew 广东番禺 13 铁路和矿业工程师

方伯梁 Fong PahLiang 广东开平 13 电报局长

容 揆 Yung Kwai 广东新宁 14 外交官

温秉忠 Won BingChung 广东新宁 12 政府官员

吴应科 Woo Ying Fo 广东四会 14 海军将领

吴仲贤 Woo Chung Yen广东四会 14 外交官

曾 溥 Tseng Poo 广东朝阳 12 矿业工程师

陆锡贵 Lok Sic Kwa i江苏上海 13 铁路工程师

张祥和 Chang HsiangWoo 江苏吴县 11 外交官

王凤陛 Wong Fung Kai浙江慈溪 14 外交官

王良登 Wong LiangTign 浙江定海 13 海军军官、铁路官员

丁崇吉 Tign Sung Kih浙江定海 14 报人、海关官员

陈乾生 Chun Kin Sing浙江宁波 14 死于义和团事变

第三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贯 年龄 职业

梁如浩 Liang Yu Ho 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交通大学创始人

唐绍仪 Tong Shao Y i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唐致尧 Tong Chi Yao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铁路官员

容耀垣 Yung Yew Huan广东香山 10 珠海人,参加反清革命,晚年经商

徐振鹏 Chu Chun Pan 广东香山 11 珠海人,海军将领

郑廷襄 Jang TingShan 广东香山 13 在美国担任机械工程师

徐之煊 Chu Chi Shuan广东南海 12 海军军官

邝贤俦 Kong Kin Lign广东南海 12 矿业工程师

邝景扬 Kwong KingYang 广东南海 13 矿业、铁路工程师

杨兆楠 Yang Sew Nan 广东南海 13 阵亡于中法海战

杨昌龄 Yang ChanLing 广东顺德 12 铁路官员

曹嘉爵 Tsao Ka Chuck广东顺德 12 早年病逝于美国

曹嘉祥 Tsao KaHsiang 广东顺德 11 政府官员

黄季良 Wong KweiLiag 广东番禺 13 阵亡于中法海战

林沛泉 lin Pay Chuan广东番禺 12 铁路官员

卢祖华 Loo Tsu Wha 广东新会 11 铁路官员

周长龄 Chow ChangLing 广东新安 14 政府官员、香港太平绅士

祁祖彝 Kee Tsu Yi 江苏上海 12 政府官员

朱锡绶 Chu Sik Shao 江苏上海 10 服务于电报界

曹茂祥 Tsao MaoHsang 江苏上海 10 海军军医

康赓龄 Kong Kin Ling江苏上海 12 早年病逝于美

沈嘉树 Shen Ke Shu 江苏宝山 11 铁路官员

周万鹏 Chow Wan Pung江苏宝山 11 电报局长

朱宝奎 Chu Pao Fay 江苏常州 13 政府官员

宦维城 Won Wai Shing江苏丹徒 10 商人

孙广明 Sun KwongMing 浙江钱塘 14 服务于电报界

袁长坤 Yuen ChanKwon 浙江绍兴 12 电报局长

吴敬荣 Woo King Yung安徽休宁 11 海军将领

程大业 Ching Ta yeh 安徽黔县 12 电报局长

薛有福 Sit Yau Fu 福建漳浦 12 阵亡于中法海战

第四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贯 年龄 职业

唐荣浩 Tong Wing Ho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政府官员

唐荣俊 Tong WingChun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商人

吴其藻 Woo Kee Tsao 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铁路官员

谭耀芳 Tan Yew Fong 广东香山 10 珠海人,早年病逝

黄耀昌 Wong YewChong 广东香山 13 铁路官员

刘玉麟 Liu Yu Lin 广东香山 13 外交官

盛文扬 Shen Mou Yang广东香山 12 服务于电报界

陈金揆 Chin Kin Kwai广东香山 12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陈绍昌 Chen ShaoChang 广东香山 13 早年病逝

陈福增 Chen Fu Tseng广东南海 14 早年病逝

梁金鳌 Liang King Ao广东南海 11 早年病逝

陶廷赓 Tao Ting King广东南海 12 电报局长

潘斯炽 Paun SzeChang 广东南海 11 工厂厂长

林联辉 Lin Yuen Fai 广东南海 15 医院院长

林联盛 Lin YuenShing 广东南海 14 服务于电报界

冯炳忠 Fung BingChung 广东鹤山 12 服务于电报界

梁丕旭 Liang Pe Yuk 广东番禺 12 外交官

邝炳光 Kwong PinKong 广东新宁 13 矿业工程师

邝国光 Kwong KwokKong 广东新宁 13 海军军官

沈寿昌 Shen ShaoChang 江苏上海 11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陆德彰 Lok The Chang江苏川沙 13 服务于电报界

吴焕荣 Woo Huan Yung江苏武进 13 电报局长

周传谏 Chow ChuenKan 江苏嘉定 11 铁路工程师

周传谔 Chow Chuen Ao江苏嘉定 13 军医

朱汝淦 Chu Yu Kin 江苏华亭 11 军医

金大廷 Kin Ta Ting 江苏宝山 13 军医

王仁彬 Wong Yen Bin 江苏吴县 12 早年病逝

沈德辉 Shen The Fai 浙江慈溪 12 早年病逝

沈德耀 Shen The Yew 浙江慈溪 14 商人

黄祖莲 Wong Chu Lin 安徽怀远 13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清朝留学的120个幼童(满清留洋幼童你知道几个)(2)

1905年,部分曾经的留美幼童在天津道台衙门留念。

总体来说,这些留美幼童归国后,成才率非常高。70%的幼童来到天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他们中也有多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唐绍仪。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温秉忠,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不光他们个人的命运改变了,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温秉忠,也许就没有后来宋氏三姐妹的叱咤风云。

部分内容出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