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释文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12)

【原文】 乐毅闻昼邑人王蠋贤,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使人请蠋,蠋谢不往。燕人曰:“不来,吾且屠昼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齐民喜悦。乃遣左军渡胶东、东莱;前军循泰山以东至海,略琅邪;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后军旁北海以抚千乘;中军据临淄而镇齐都。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六月之间,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

【翻译】乐毅听说昼邑人王蠋贤良,下令围绕昼邑三十里周围不得进入军队,又派人请王蠋,王蠋辞谢不去。燕国人威胁说:“你要是不来,我们就在昼邑屠城!”王蠋叹息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我不能使崐之保存,而自身又被燕人逼迫,我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于是把脖子系在树枝上,纵身一跃,自尽而死。燕国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齐国大小城市望风崩溃。乐毅整肃燕军纪律,禁止侵掠,寻访齐国的隐士高人,致以荣誉礼待。还放宽人民赋税,革除苛刻的法令,恢复齐国旧的良好传统,齐国人民都十分喜悦。乐毅于是调左军在胶东东莱渡过胶水;前军沿泰山脚下向东到达渤海,进攻琅邪;右军循着黄河、济水而下,屯扎在东阿、鄄城,与魏国军队相连;后军沿北海镇抚千乘,中军占据临淄,镇守齐国国都。他还亲至城郊祭祀齐桓公、管仲,表彰齐国的贤良人才,赐封修治王蠋的陵墓。经过收敛人心,齐国人接受燕国所封君号、领取俸禄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之内,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都设立郡县治理。

【解析】“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是两种对立的观点,本身没有对错,只在于价值观的不同。前者追求的是个人的品德、声誉,后者追求的是实现个人理想或追求更好的个人前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相较而言,司马光更推崇前者以立德。在笔者看来,如果有机会的话,立功可能更好。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当对社会有所贡献,追求自我实现。

攻下一个国家(收购一家企业)之后,要如何让这个组织融入原有组织,形成合力?1、保护该组织的利益。要避免收购产生敌意,最基本的就是“禁止侵掠”,不损害他们的利益。2、法制不变,平稳过度。在短期内维持该组织原有的治理基础,避免利益冲击造成混乱。因而,乐毅在燕国实施的是“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齐民喜悦”,而没有立即采用燕国的法律制度治理齐国。正如中国实施的一国两制,就是为了维持香港、澳门等地的繁荣与稳定。3、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不同区域、不同组织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则是对齐国文化传统的尊重。4、在组织方面,则尽量实施本土化,在该组织内部选拔治理人才,以齐治齐,“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5、尊重架空原有管理层的坚定支持者。原有管理层的坚定支持者大概率不会落实改革措施,最好的方式就是架空,减少其支持者,削弱他们的组织基础。对于田齐公族,保留他们的物质财富,但要逐渐降低其政治影响力。

【原文】秦王、魏王、韩王会于京师。

【翻译】秦王、魏王、韩王在周朝京师相会。

【解析】周朝京师已经被秦占领,实际上是在秦国城池会见秦王。伐齐之后燕国吞并齐国,魏国军队攻打宋国,赵国也在夺回河间失地,秦国得到的好处是除去了齐国这一竞争对手。要获得实质利益,秦国自然要趁魏国军队在宋国而东进中原。有了齐国被灭的经历,秦国想趁机灭了魏国,甚至趁燕国立足未稳,占据部分齐国领土。这次会盟秦国实际上市想分化瓦解韩魏同盟。

【原文】三十二年(戊寅、前283)

秦、赵会于穰。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还。

【翻译】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283年)

秦国、赵国在穰地举行会议。秦国攻克魏国安城,一直打到魏国首都大梁才退回。

【解析】为了攻打魏国,秦国想与赵国结盟,希望赵国保持中立。为了防止秦国势力扩大,燕、赵两大国选择了出兵救魏,秦军虽然攻到了魏国首都大梁,还是不得不退兵。

资治通鉴释文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12)(1)

【原文】齐淖齿之乱,王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敫家佣。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因与私通。王孙贾从王,失王之处,其母曰:“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门而望。汝今事王,王走,汝不知其处,汝尚何归焉!”王孙贾乃入市呼曰:“淖齿乱齐国,杀王。欲与我诛之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攻淖齿,杀之。于是齐亡臣相与求王子,欲立之。法章惧其诛己,久之乃敢自言,遂立以为齐王,保莒城以拒燕,布告国中曰:“王已立在莒矣!”

【翻译】齐国发生淖齿杀王之乱时,齐王的儿子田法章改名易姓躲到莒地太史敫家做雇工。太史敫的女儿惊奇田法章的像貌伟岸,认为不是普通人的气质,便可怜他,常常私下送给他衣服和食物,久而久之,两人已暗中结为夫妻。王孙贾是齐王的随臣,乱中找不到主子的下落,他的母亲说:“你早出晚归,我倚着大门盼望;你夜出不回,我靠着街门等待。你如今服侍君王,君王离开了,你却不知道他的下落,你还回来做什么!”王孙贾便来到集市振臂高呼:“淖齿搞乱齐国,杀害王。愿意和我一起去干掉他的就把右臂伸出来!”集市上的人有四百多人随他前去攻击淖齿,把他杀掉了。于是齐国的大臣们四下搜寻齐王的儿子,想立他为王。田法章害怕人们加害自己,过了很久才敢自己说明身份,于是大家拥立他为齐王,坚守莒城以抵抗燕军。在全国宣布:“齐王已经在莒地即位了!”

【解析】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淖齿杀了齐王之后,必然会四处通缉齐国公族,防止他们为将来为齐王报仇。田法章如果躲在平民家中,就难以躲避楚军的搜捕,而莒地太史作为当地官员,能维持地位,很有可能和淖齿是一伙的,至少表面上他不敢和淖齿对着干,倘若被发现,很可能就逃不了。也正因此,一般情况下,楚军不敢搜查太史敫家里。田法章为了保护自己,借着太史敫的女儿对他的欣赏,在确定可以保护自己后,与其私定终身。太史敫应当非常疼爱女儿,否则田法章倘若因此让自己被发现,岂不是不智。日久见人心,王孙贾杀掉淖齿明面上是为了齐国,旁人又怎么知道他是忠心为国还是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因而,田法章找人试探了多次才敢表明身份。

家教对一个人的品行影响巨大。王孙贾的母亲倚门而望,爱护子女之情跃然纸上。然而,儿子没有尽到臣属的职责,却宁愿其不回家。 一个正直明理的母亲才能教出一个正直忠勇的儿子。

在古代最大的风险投资就是投资一国储君,在现代最好的投资就是优秀创业者所在的创业企业。一个创业者,只要能力还在,能获得投资者和追随者的支持,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原文】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翻译】赵王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赵王想不给他,又畏惧秦国的强大;给他,又怕被秦王欺骗。便征求蔺相如的意见。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来换宝玉而大王不允许,是我们理屈。而我们给他宝玉,他不给我们城,是秦国理屈。衡量两种办法,我看宁可让秦国在道义上有负于我们。我愿护持宝玉前去,假如秦国不交出城来,我一定能完璧归赵。”赵王便派他前往。蔺相如到了秦国,看出秦王并无真意用城来换赵国的宝玉,就哄骗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随从藏在怀中,从小道潜回赵国,而他自己留下来听任秦王的处置。无奈之际,秦王只好称赞蔺相如的贤能,不但不杀他,反而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解析】完璧归赵的故事早已经进入中小学课本,初看给人智勇双全的印象。然而,秦昭王会玩物丧志用15个城池去交换一块玉么? 秦昭王以15个城池交换和氏璧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故事背景是:齐国被灭,燕赵国力随着时间积累将逐渐壮大,秦国自然也要扩大自己领地。秦楚恢复了和亲,于是秦国攻打魏国,赵国却出兵救魏,制约了秦国向东拓展。秦国希望能和赵国取得同盟关系,但白白送出15个城池不符合秦国大国地位,所以用和氏璧交换。如果赵国不同意,就攻打赵国。而对于赵国来说,一方面要扩大地盘就只能攻打齐国和魏国,毕竟燕国灭齐后士气正盛,秦国国力强大,攻其土地事倍功半,不希望与秦国开战,所以不敢说不给。一方面要阻止秦灭魏国,不宜与秦国过于交好。这也是赵王之所以不愿意成人之美,白送秦王和氏璧以结两国之好,给也要秦国拿地来换。

为什么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后,秦国不愿意先给城池换取和氏璧呢?因为秦国本意是结盟,但蔺相如的做法表明赵王并不相信秦国,没有共同的利益就难以结盟。当然,有楚怀王被秦国扣留的前车之鉴在,不相信秦国也是正常的。

秦王为什么不先送出15个城池以换取赵国的信任呢?这意味着秦国向赵国妥协示弱,若开此先例,以后其他国家都会要求秦国先给地,外交就会很被动了。争取赵国联盟做不到,秦王反而款待蔺相如,消除赵国戒心,暗中准备开始攻打赵国,牵制其拓展领土。

【原文】卫嗣君薨,子怀君立。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令大惊,以君为神。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又爱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参也。”

【翻译】卫国卫嗣君去世,其子即位为卫怀君。卫嗣君在位时,喜欢窥察别人的隐私。有位县令掀起被褥时,露出了下面的破席子。卫嗣君听说了此事后,便赏赐给他一条新席子。县令大惊,将国君视为神人。卫嗣君又命人路过关卡,故意用金钱贿赂守关的官员。既而将守关官员召来,说有客人在路过关卡时给你塞钱了,你赶紧退回去,守关官员大为惊恐。卫嗣君宠爱一位叫作泄姬的姬妾,器重一位叫作如耳的大臣,但又担心这两人因宠爱器重而蒙蔽自己,故而又拔擢一位叫作薄疑的大臣,以此来与如耳匹敌,尊崇一位叫作魏妃的姬妾,来与泄姬相抗,道:“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相互制衡。”

【解析】司马光引用卫嗣君的管理方法作为反例,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卫嗣君任命官员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欢窥察别人隐私,类似明代锦衣卫,预防官员勾结反叛,并派人行贿考察下属是否廉洁。二是喜欢采用制衡术来防止被人蒙蔽。但是,卫嗣君的管理方法是有问题的。《韩非子·内储说七术》就认为要防止被蒙蔽,就需要让下级敢于议论揭发上级。在一个组织内部,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管理者确实可能会指出对方的错误,但是,当利益一致时,他们也可能联合起来欺骗高层。因而,需要其他利益方监督其行为,譬如古代的御史言官,当代的新闻媒体、群众员工举报。私生活涉及官员的品行,可以派人专门负责收集相关信息,但不应该由卫嗣君这一最高管理者直接负责,分散其治国精力。派人行贿可以制造监察部门无孔不入的假象,震慑官场。但对于受贿的官员,卫嗣君仅仅是让其退回,而不是依法严惩,是钓鱼执法想让其成为自己的亲信么?由此可见,卫嗣君对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手段层面,对目的却没有深刻把握。

【原文】荀子论之曰:成侯、嗣君,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翻译】荀况论曰:卫成侯和卫嗣君,都是斤斤计较的小器量国君,没有做到招揽民心。郑国大臣子产,能招揽民心,但没有做到为政精明。齐国大臣管仲,能为政精明,但没有做到倡导礼义。由此而见,倡导礼义的人才能称王,治政精明的人可以使国家富强,招揽民心的人可以使国家安定,而搜刮者只能灭亡。

【解析】出自《荀子·王制》,原文为“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事业要做大(王业)就需要利益共享,让每个人都分享组织发展的好处;如果利益仅仅是部分骨干分子享有,就只能成就霸业;如果利益只有高管层得到,能维持生存就不错了。如果只是领导人自己独占利益,这个组织必然灭亡。

【原文】三十三年(己卯、前282)

秦伐赵,拔两城。

三十四年(庚辰、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翻译】三十三年(己卯,公元前282年)

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两座城。

三十四年(庚辰,公元前281年)

秦国又攻打赵国,夺取石城。

【解析】根据《史记·赵世家》,燕破齐后,秦赵曾一度联军数次攻打齐国,后在苏代的建议下放弃了攻打齐国。就如各国联兵攻打楚国,赵国趁机吞并中山一样,各国攻打齐国,秦国就有可能借机吞并韩国,并威胁赵国。秦国因赵国违背了联兵攻齐的同盟,于是出兵攻打赵国。但事实上,秦赵联合攻打齐国对秦国没有实质性好处,秦国攻打赵国实质是为了牵制赵国攻打齐国。

资治通鉴释文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12)(2)

【原文】秦穰侯复为丞相。

【翻译】秦穰侯魏冉再任丞相。

【解析】根据《史记·穰侯列传》,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根据《史记·赵世家》,这一年里魏冉先是到赵国担任丞相,后回到秦国担任丞相。魏冉六岁而免笔者认为和其推崇的外交战略有关,因秦昭王即位获得过赵武灵王支持,魏冉与赵国关系不错,主张联赵,但是五国伐齐秦国没有获得实质性好处,攻打魏国又因赵国而受阻,因而魏冉被罢免。魏冉到赵国任职可能是其计谋。魏冉熟知秦国军政机密,倘若担任赵国丞相将不利于秦国,秦国为了国家利益只好再请其回国为相。

【原文】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王使东周武公谓楚令尹昭子曰:“周不可图也。”昭子曰:“乃图周,则无之;虽然,何不可图?”武公曰:“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虽然,攻之者名为弑君。然而犹有欲攻之者,见祭器在焉故也。夫虎肉臊而兵利身,人犹攻之;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也必万倍矣。裂楚之地,足以肥国,诎楚之名,足以尊王。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于是楚计辍不行。

【翻译】楚国想联合齐国、韩国共同进攻秦国,顺便灭掉周王朝。周王派东周的武公对楚国任令尹职的昭子说:“周朝可不能算计。”昭子说:“要说算计周朝,那是没有的事。尽管如此,我想问你,周朝为什么不能灭掉?”武公回答:“西周现在的地盘,取长补短,也不过方圆一百里。抢占这块地方并不足以使哪个国家富强,得到那里的百姓也不足以壮大军队。但西周却有天下共同拥戴的宗主名义,谁攻打它,谁就是犯上作乱。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去攻占它,是何原因呢?就是因为古代传下来的祭祀重器在那里。老虎的肉腥臊而又有尖牙利爪,仍有人猎取它;山林中的麋鹿没有爪牙之利,假如再给它披上一张诱人的虎皮,人们猎取它的欲望一定会增加万倍。楚国的情形正是这样,分割楚国的领土,足以使自己富庶;讨伐楚国的名义,又足以有尊崇周王室的声名。楚国要是残害了天下共同拥戴的周王朝,占有了夏、商、周三代相传的礼器(也就是九鼎),你刚把礼器运回南方,各国证讨的大兵也就到了!”令尹昭子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楚国原来的打算。

【解析】司马光使用的《史记·楚世家》素材有误。楚顷襄王与秦国再度联姻修好经过了十一年,楚国逐渐恢复元气,就想合纵报复秦国的杀父之仇,合纵的对象本应为齐、魏、韩等原来联盟攻秦的国家,但是齐国已经为燕国攻破,仅能固守两个城池,无力攻秦。燕国还没真正攻克齐国,且燕、秦两国国君为亲属,秦昭王又曾在燕国为人质,关系较好,燕国不大可能支持攻秦。魏冉刚到赵国担任丞相,联赵伐秦可能走漏消息。秦国曾攻到魏国大梁,若非燕赵相救,魏国可能已经亡国。魏国有动力参与伐秦。因而,楚王打算结盟的对象为韩、魏两国。但是,楚国屡次败于秦国,伊阙大战秦国白起又大胜魏韩联军,韩国、魏国可能不相信楚国军队战力,认为没有齐国的参与难以取胜,因而不赞同合纵,甚至将合纵的事告诉秦国,让秦国将进攻重心转移到楚国身上。

伐周也是可能的。昭子不承认算计周朝那是正常的,基本没人会当面承认要对对方不利。从政治上来讲,东周已经失去了号召力。周慎靓王二年,魏惠王联络诸侯想复尊周天子,未能成功。各诸侯国相继称王,已经没有人尊崇周王室了。能让诸侯国争夺的是周的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是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楚国未必敢取。楚国计划伐周应该是将西周土地分给韩魏,作为联合攻秦的报酬之一。楚国之所以放弃计划,不是因为周武公说服了昭子,而是合纵联盟没有组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