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史上的死亡魔咒(殡葬史话破镜重圆)

殡葬史上的死亡魔咒(殡葬史话破镜重圆)(1)

在现实生活中,夫妻死亡有先有后,待到后一人死亡时才合葬在一起。而夫妻合葬墓里,无论是合穴还是异穴,乃至异室分葬,破开的半镜随葬入墓内,夫妻各执之,象征着生死不离的情感,夫妻都可以通过破镜在来世再相识、再相聚,永续他们坚贞不移的爱情,同时也体现出儒家对夫妻关系的伦理要求。

文 | 徐振昌

古代的坟墓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随葬品,尽管数量有多有少,但都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考古成果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让当代人从各种各样的随葬品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况、社会状况,考知、证实曾经存在过的历史面貌,纠正文献中不实与谬误的纪录。可以说,考古在反映和还原真实的历史方面,功不可没。比如,“破镜重圆”曾经是流传极广的爱情故事,长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考古发现,“破镜重圆”同样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丧葬习俗,此中的关联,很是耐人寻味。

“破镜重圆”的故事

铜镜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古器物。据说,中国有4000年使用镜子的历史,而其中3800年是使用铜镜,经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被玻璃镜子所取代。

铜镜不仅是古人一种日常生活的用品,又是工艺品,主要用于照面饰容、正人衣冠,随着铜镜的广泛使用,其功能也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还有消灾避邪、礼物赠送、进贡赏赐,乃至男女间的感情信物等意义。而铜镜作为情感信物,大概在西汉已经有了这样的风俗,因为当时存在着许多相思铭文镜,铭文表达了男女互相思慕、爱恋的情感,并且非常直白。有表达夫妻或情人感情誓言的,如“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洁清白而事君,志行之合明,作玄锡而流泽,恐远而日忘美,口外承可说,永思而毋绝。”有妻子思念远行夫君的,如“君行卒,予心悲,久不见,侍前稀”;“君有远行,妾(敢)私喜,自次口止,君征(旋)来,何以为信,祝父母耳,何木毋庇(疪),何人毋友,相惠有常可长。”此外,还有表达婚嫁信物的铭文等等。

以铜镜为男女的爱情信物,由此也产生了不少相关的故事,其中,“破镜重圆”就是一则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凄凉又美丽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南北朝的陈朝,主人公是永昌公主和她的夫君徐德言。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情感第一》中记载: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倘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幸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饮,令陈氏为诗,曰:‘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

夫妻离别,把铜镜破半两人各执之,以作再见的信物。破镜之义,就是期待夫妻能如破镜一样,有朝一日两半镜片能够重合,夫妻得以团圆。“破镜重圆”表达夫妻恩爱的情感,感动了许多人,因而长期流传。

“破镜重圆”的葬俗

铭文镜就是在镜子的周围有铭文,由于西汉已经存在许多铭文镜,并且成为汉代最流行的镜类,而至今为止,考古还没有发现秦朝、战国时代墓葬里曾经有过带有铭文的铜镜,所以学者们认为西汉初年可以暂定是出现铭文铜镜的年代。

既然汉代铜镜已经成为男女的感情信物,又流行铭文镜,那么,在灵魂不死的观点引导下,人们逐渐认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孝之至已”(朱熹:《四书集注》),“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生如死,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的理念,于是阳世体现“破镜重圆”涵义的破裂铜镜必会随着人死而转入地下,成为重要的随葬物品。

我国著名作家,后来成为文物研究专家的沈从文,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一枚刻有“见日之光,长毋相忘”的铭文镜推断说:“西汉初年的社会已经始用作男女间爱情的表记,生前相互赠送,作为纪念,死后埋入坟里,还有生死不忘的意思。‘破镜重圆’的传说,就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产生,比永昌公主故事早七八百年。”(沈从文《唐宋铜镜》)除了他的这个推断,“破镜重圆”成为一种丧葬习俗,更有一些考古发现可以证实。

据洛阳考古发掘队的《洛阳烧沟汉墓》考古报告,编号为M38的墓穴,是同穴异室三人合葬墓,竖井墓道两端分别凿成M38A、M38B二墓室。38A内是双棺,推断为夫妻;38B内是单棺,是陪葬妾姬。在38A室左棺以及38B单棺内各放有半个铜镜,合起来恰好是一面完整的镜子。这很有意思,说明男主人不是同妻子而是与妾姬有很深的情感,两人恩爱非浅,活着的时候是这样,死了还不忘每人棺内放置半片铜镜,作为他们爱情的信物,期待“破镜重圆”,希望来世还要做真正夫妻的见证。

安徽省怀宁县的两座唐墓,两墓相距三米,都是南北方向。在这两座墓穴里,各发现一枚半镜,两枚半镜可以重合。铜镜为圆形,龟纽,凸弦纹将镜面分成两区,内区是四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浮雕,外区则为浮雕篆书32字铭文,铜镜直径为22.5厘米。(《江用虎、沈翀《破镜原来真的可以重圆》)

江西玉山县一座唐墓,只出土了半块铜镜,未见另一半。考古人员认为,“半面铜镜系入葬前打破,由后代在死者夫妻双方墓穴中各置半枚。”(张敏、周伟《半面唐朝铜镜印证“破镜重圆”》)

江西省星子县北宋墓,是长方形竖穴石椁的夫妻合葬墓,男女各一墓室。根据墓志的记载,妻子先死先葬,丈夫后死后葬,两人下葬时间相距九年。随葬物品有瓷器、陶器、铜镜等,其中铜镜出土已是两半,在男女棺内各置一半,合起来成为“亚”字的正方形。小圆纽,素宽边,纽座铸凸纹朵花,主题纹饰是双线连钱纹相间星点纹,直径14厘米。(彭适凡、唐昌朴《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这座北宋墓,是夫妻分别下葬的,丈夫死后才合葬一起,考古报告发的照片已经是一面复原后粘合得很好的完整镜子了,说明这确实是按照“丈夫埋一半,妻子埋一半”的埋镜习俗进行的。

殡葬史上的死亡魔咒(殡葬史话破镜重圆)(2)

据已有的考古材料表明,这种“破镜重圆”的丧葬习俗,涉及至河南、广东、安徽、江西等地,以江西为多,时间跨越了自汉至清的各朝代。

需要强调的是,毁镜下葬的习俗,并非起自于西汉,还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有学者提出,秦代出土的铜镜,大多残破损坏,1996年到2000年西安出土35面铜镜,仅一面完整者;从西安咸阳等几处较大宗的秦镜出土情况看,残镜占比均超80%,有的高达97%,甚至百分之百。(马利清《出土秦镜和秦人毁镜习俗的蠡测》)但是,这种毁镜的形状繁杂,其毁镜的动机尚不明确,更没有能够体现男女情感的证据。

由于汉承秦制,不仅保留发展了秦时的经济政治制度,同样在丧葬方面,毁镜习俗也在一定的范围与人群中得以保持,而铭文镜又是汉代最流行的镜类,随着铜镜寄托的男女情感的世俗化,自然而然地毁镜下葬就突出了“破镜重圆”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夫妻死亡有先有后,待到后一人死亡时才合葬在一起。而夫妻合葬墓里,无论是合穴还是异穴,乃至异室分葬,破开的半镜随葬入墓内,夫妻各执之,象征着生死不离的情感,夫妻都可以通过破镜在来世再相识、再相聚,永续他们坚贞不移的爱情,同时也体现出儒家对夫妻关系的伦理要求。可见,西汉时代产生的“破镜重圆”毁镜习俗与周秦早期的毁镜行为,两者的动机是显然不同的。

正如沈从文所判断的那样,人们熟知并流传很广的“破镜重圆”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而“破镜重圆”的情感理念早在西汉就已经形成。而区别在于,南北朝的永昌公主夫妻凭破镜得以团圆是留传久远的民间故事,西汉时期出现的体现情感理念的破镜入葬行为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丧葬习俗。

内容来源于殡葬文化,侵权必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