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角度(观照在内焦点在外)

观照角度(观照在内焦点在外)(1)

某日问了个问题,也困扰我多时,究竟怎么能够区分清楚哪些情绪、念头是自己的,哪些是他人的?究其根本,从心上而言“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然,心上的“无分别”并不代表脑中的“不分别”,小雨老师对我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你若是什么都不区分,那吃饭时估计连碗一起吃了,哈哈哈哈。

以前的小文中也谈过,刘导在心上有“无分别”的平等心,但分析事物却又有卓越的区分力和思考力,你说,究竟什么时候要“分”,什么时候不要,你能区分清楚吗?要区分的很多,所谓“理通法自明”嘛,今天想着重追问的是,“我”和“非我”怎么区分?(虽则究竟而言,又是一重多余的问题,但毕竟我们还有个“我”意识,那么,“我”的边界在哪里?)换言之,哪些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的。

观照角度(观照在内焦点在外)(2)

先举两个例子,我经常听到女生会担心,说一个男生究竟是喜欢我这个人呢,还是喜欢我的容貌,我的家境?但请问,“你”是谁,你的容貌和家境难道不是“你”的一部分?好,另一个相反的情况是,某日和同学聊天,他跟我讲了很多最近的心得,但不知为何,似乎不在一个频道上,没法达成“沟通”的效果,总觉得,他讲的东西似乎自己没有消化,我呢,也实在不愿再听下去,也听不懂,只好委婉地打断,问:“请问,你能驾驭所讲的东西吗?”抑或是,“如果你并没有拥有这些思想,那么,请问你是谁?”

是呀,何种程度而言,我们拥有的东西属于“我”,又在何种程度上,我们以为是“我”的东西根本不属于“我”?这个问题颇有点“二律背反”的意思,你说,“万法唯心造,三界唯识现”,什么都是“我”的;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连“我”都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又有什么是“我”的?

观照角度(观照在内焦点在外)(3)

细心的人一定发现了,在逻辑线索中,这就像是诡辩,但在修为和体证的意义而言,“是...非...名...”却是大智慧,已经和合了“意识”和“无意识”,也就超越了逻辑。所以,区分的第一重,在于是否有个“我”,如果你只是个普通人,就不要一味佛系地认为自己已经“无我”了,然后打些口头禅。在承认了“我”存在的基础上,就会自然沉淀出一个与我相对的“世界”。

小雨老师的NLP课上,区分了“自我”和“世界”,刚好回答了课前就困扰我的问题,到了第二重、第三重区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们自己对事物的定义、阐释和认同。小雨老师的框架不错,他认为,“自我”包含了身体和心理(“身体”又包含狭义的身体和智脑,“心理”又包含狭义的心理和人格),“世界”包含了时间和空间(“时间”又包含事情和知识,“空间”又包含物体和生物)。总的而言,在我的理解中,“自我”及其内涵,就是“主观”的领域,“世界”及其内涵,就是“客观”的领域(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框架)。

观照角度(观照在内焦点在外)(4)

从主观角度简要来说,身体即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美丽的外表,智脑即我们拥有感知力、思考力、判断力和决策力,心理即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态、丰富的情感、情绪、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打击能力,人格即我们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利他的品性。最有意思的是,在客观的维度,其他都好理解,就一条,“知识”,以往经常被人们误解为是主观的东西(请注意跟“智脑”的区分,“智脑”作为认知能力是主观的,而“知识”作为认知能力的对象是客观的),小雨老师的定义是:“知识是时间长河中累积下来的有规律的事情”,如此说来,“知识”必须转换为能力,才真正进入主观的领域。

姑且这么认为吧——毕竟,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就是“区分”的工作——以这个框架为例,主观领域的各项,我们可以认为是“我的”,而客观领域的各项,我们则可以认为是“非我的”。从这个角度看,你就明白了,包括“知识”在内在一切,什么金钱、权力这些,除非真的与我们的主观世界有联系,化为“我”的滋养而非没关系甚或有负面关系(所谓“德不配位”,请参看早先的小文),否则你认为“它们”就是“你”,就犯了以“客观”代替“主观”的错误。

观照角度(观照在内焦点在外)(5)

刚才说了区分的第一重要害,是区分是否有“我”,是个存在论问题,第二重要害,就得区分“主观”和“客观”,是个认识论问题。在练习雅思写作时,记得有老师说过,一定要请大家先区分哪些是“观点句”,哪些是“例证句”,道理也同样如此。

我们再把今天的内容小小地扩展一下,当区分清楚“主”和“客”,那么从应用的角度,又会有一个问题,你的注意力,该更多在“内”,还是更多在“外”?NLP有个预设前提是,意之所在,能量随来(注意产生能量,意图导致变化)。今天给出的注意原则即:观照在内,焦点在外。这与我们一贯说的“真诚利他”是一个意思。

观照角度(观照在内焦点在外)(6)

很多人总留意别人的举动及对自己的评价,硬生生地活在了以“客观”为圭臬的世界中,忘了自己,把“自己”装扮成总是需要外在标签来定义的境地,落得个“主观”世界没有“观”,所以才说,要反过来,对自己,要投注万分的“观照”,这是自信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要闭门造车,相反,“焦点在外”,你要把眼光放出去,留神一切能够为他人创造价值的机会,对于一些极端的人而言,如此,才能平衡过于陷落于自己小世界的危险。

所以,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持中持中!观照在内,焦点在外,是在告诉我们,“主观”和“客观”的平衡,在建立一个健全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没有“拿得起”前,可千万别说自己已经“放下”了哦,没有“自我”及“世界”一体两面的发展环节,“无我”显得很空洞。

注:欢迎关注“鸿运家族”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开启智慧的讯息。“易鸿运”首席导师刘昱诚先生,是一位智者。

观照角度(观照在内焦点在外)(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