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

中国古代文人,大概是历史上最“雅”的群体之一。

如明代藏书家高濂,仅一间书房就摆满各式高雅趣物,常令来客朋友推门惊叹,只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1)

且每一样雅物不论大小,皆有来历与讲究,高濂便曾在《遵生八笺》中如此炫耀自己的收藏:

(床头茶几)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

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

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如吴中云林几式最佳。

壁间悬画一,书室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鸟兽人物不与也。

通过他的收藏,可见高濂之雅趣,大致也可得知明朝文人理想中的生活,应是什么样子。

床上要置放一座小茶几,在茶几上摆有“古铜花尊”,或是“哥窑定瓶”,插满鲜花,收集香气,闲来无事便用“蒲石”收集朝露,用来擦洗双眼,便能清目。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2)

蒲石

此处所谓蒲石,正是古代文人尤为钟爱的“石菖蒲”。

明代文人王象晋所著《群芳谱》中说:

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在明代文人看来,如果书斋中放置一枚“石菖蒲”,便能增添“清趣潇洒”,而这石菖蒲,学名正是“菖蒲草”,一般生长于深山泉涧内的浅石之上,或是岩石缝隙中草叶繁茂,一旦扎根,便能破石而生,虽小巧别致,却蕴含茁壮,不经意间尽显孤傲春色,常被山民连石采之,故得名“石菖蒲”。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石菖蒲”都被文人视为书案上必不可少的摆件,同时与“兰、菊、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常置于小巧石盘之中,摆放于书桌案头,以此彰显“虽自谦,却不屈”的文人风骨。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3)

石菖蒲

此为一雅,文人墨客的雅趣爱好数以百计之多,除此之外最为著名者,自然还有“”。

美食有文化,同样也能当做乐趣,而古人则通过食,玩出了雅。

在咱们国家,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造就出一群鼎鼎有名的“大吃货”,大家如果经常看美食类节目的话,肯定听说过一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肴,名为:

金齑玉鲙。

(齑:jī,鲙:kuài)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4)

此菜被奉为古代文人最爱的江南美食之一,自古以来几乎未有异议,作为一道吴江之地的传统美食,最早发明者虽已不可考,但与之相关的趣闻,却在历史中比比皆是。

如隋朝时,有吴江之人向隋炀帝敬献了一条鲜美鲈鱼,由御厨细切过后,拌以菰()菜制作而成一道“金齑玉鲙”。

隋炀帝品尝过后,龙颜大悦,极为满足,不由称赞道:

金齑玉鲙,东南佳味也。

《南郡记》:吴人献淞江鲈鲙于隋炀帝。帝曰:金齑玉鲙,东南佳味也。

而说起文人,自然与吴江鲈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王昌龄,段位如此之高的大文豪,就对鲈鱼爱到不行,有朋自远方来,席间得吃鲈鱼,有朋午夜离别,也要吃鲈鱼。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鲙橙齑。——《送程六》·王昌龄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5)

王昌龄

再早还有西晋文学家张翰,便曾作有一首《思吴江歌》,其中写道对于美味“鲈鱼”的追求,每逢念及,便会生出思乡之意: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而“吴江鲈”,在古代是被文人们公认的绝顶美味,在秋天以诗会友时,除去美酒外,这吴江鲈鱼自然是必不可少,为文人墨客们邀朋聚友时,所必上的宴会主菜,同时伴随吃鱼而生的吴江游,更令无数墨客所痴迷。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6)

《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操从容顾众宾客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 鲈鱼耳。”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7)

《吴江游》明·沈周

就连清朝时的大诗人王士禛也忍不住感叹:

蜃齑雁醢百不爱,缕鲙爱斫松江鲈。——《午食得鲈》

【蜃(shèn):牡蛎】【醢(hǎi):肉酱。】

这句话看似复杂,但其实很好理解,前半句意为:

海鲜肉酱再好吃,也不爱,却对细切之后的松江鲈鱼情有独钟。

最为乐趣所在,是入秋时节,文人墨客们呼朋引伴,乘车牵马来到吴江之畔,以诗会友的同时,共品鲈鱼之鲜美,以此为莫大雅兴。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8)

这种独特的雅趣活动,从古到今始终延续,乃至清朝诗人黄景仁最爱的活动,便是与友人共同垂钓闲谈,食鲈鱼,作风雅之诗,且自侃道:乐事总无穷~

闲觅钓师罟友,共饱金齑玉鲙,乐事总无穷。—— 《水调歌头·题王兰泉先生》

而这种追求美食得到的雅趣,最大的快乐应是体现在观看佳肴的制作过程,如隋唐两朝名儒,鼎鼎大名的历史学家颜师古,便曾在《大业拾遗记》中,收录一则亲眼目睹“金齑玉鲙”制作过程的趣闻,描写简洁明丽,当得妙极:

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鲙拨令调匀,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鲙,东南之佳味也。

首先取三尺鲈鱼肉为食材,再浸泡腌制,随之用布裹紧鱼肉,将水沥干,放入盘中,取香叶柔花,细切成丝,正是“鲙”,这个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便是“细切肉”,然后将细切好的鱼丝与香叶花丝互相调拌,到此鲈鱼仍旧肉白如雪,丝毫不腥,且美味非凡。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9)

《舌尖上的中国》——金齑玉鲙

(注:关于颜师古是否《大业拾遗记》的真正撰写者,目前尚存有争议,因颜师古一大贡献是编著《隋书》,而《大业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来源于《隋书》遗稿,所以通常认为颜师古便是《大业拾遗记》的撰写人。但也不乏有人提出:颜师古非真正撰写者,反而是后人假冒颜师古之名写就此书,由于《大业拾遗记》年代久远,且出自隋末动荡年间,故考究真正作者实非易事,此处只说美味制作过程的乐趣,恕不讨论此书作者,因此注明,望谅解,谢谢。)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10)

相信透过这一段简单却生动的描写,便可领略到制作“金齑玉鲙”的无穷乐趣~

而大家还记得我在前文所说的明代藏书家高濂么?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11)

就是对书房摆件尤为钟爱的那位,他除了对各类藏物文玩很有造诣外,也是一个鲈鱼的忠实爱好者,其所著《遵生八笺》中,就对“金齑玉鲙”的制作流程进行了详实描写:

吴郡鲈鱼脍,八九月霜下时,收鲈三尺以下,劈作脍,浸洗,布包,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脍拌令匀。霜鲈肉白如雪,且不作腥,谓之金齑玉脍,东南佳味。——《遵生八笺·饮馔辅食笺上卷》

相信可以透过这种“细切慢调”的制作过程,想象到古人聚会时的风趣雅兴,一边与友人饮酒作诗,一边欣赏名厨操刀,窗外是风花雪月,屋内则肴香四溢,举杯换盏间品味美食,实为文人墨客的浅俗之雅,不可多得的人间之乐。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史上最强的文人墨客(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12)

——————

参考文献:

《遵生八笺》: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如吴中云林几式最佳。壁间悬画一,书室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鸟兽人物不与也。

《遵生八笺·饮馔辅食笺上卷》:吴郡鲈鱼脍,八九月霜下时,收鲈三尺以下,劈作脍,浸洗,布包,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脍拌令匀。霜鲈肉白如雪,且不作腥,谓之金齑玉脍,东南佳味。

《群芳谱》: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南郡记》:吴人献淞江鲈鲙于隋炀帝。帝曰:金齑玉鲙,东南佳味也。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鲙橙齑。——《送程六》·王昌龄

《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操从容顾众宾客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 鲈鱼耳。”

《午食得鲈》:蜃齑雁醢百不爱,缕鲙爱斫松江鲈。

《水调歌头·题王兰泉先生》:闲觅钓师罟友,共饱金齑玉鲙,乐事总无穷。——

《大业拾遗记》: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鲙拨令调匀,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鲙,东南之佳味也。

《遵生八笺·饮馔辅食笺上卷》:吴郡鲈鱼脍,八九月霜下时,收鲈三尺以下,劈作脍,浸洗,布包,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脍拌令匀。霜鲈肉白如雪,且不作腥,谓之金齑玉脍,东南佳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