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呆子 粗鲁低俗成潮流

在前述西晋名士们的流风余韵,又引起整个社会士风物情的重大变化,生活经历横跨两晋的著名道教人物葛洪(283-363)记载了有关情况,成为难得的史料。

这篇史料即《抱朴子外篇》之“讥谬篇”。

由于他的文体是夹叙夹议混在一起,让人常常搞不清楚是自己的议论阐发,还是真人真事;又加作者个性谨慎、含蓄,文论抽象概括,从不指名道姓,所以很难确定他具体指的是些什么人,这让其文丧失了一部分真实性。

但其文还是描述了大量的社交生活细节,颇为值得思考。有关情况编译如下:

1、士人社交礼仪的变化

古代都讲究勤勉、恭谨、礼让,现在则追求懈怠、放纵。以傲慢、突兀、不检点为大度,以谨言慎行有节操为拘谨。这种变化,是从汉代末年开始的。

交友对象,总是纨绔子弟,势力之家,酒肉朋友。

士人相见,不再叙离别、问平安。

客人探访,常常不事先通报,不等主人衣装整饰,就直接踹门而入,甚至有翻墙钻狗洞者。

进门不和主人招呼,先唤主人的奴仆;主人则一边招待客人,一边呼唤自己的狗。这样才算亲密无间的朋友,不这样作反而见外了,却之却之为不恭了。

朋友相会,或者蹲着、或箕踞而坐,暑热的时候,则袒胸露乳。以趴在对方肩膀上,把脚伸在对方肚子上为有个性,以端庄严肃为乡巴佬儿。

聚会喝酒,就像猪狗一样,蹲着牛饮,争抢肉食,又撕又咬,没有吃相。以这种形象为舒适,不这样反而是装模作样。

酒酣耳热之后,呼朋唤友,不择其人;被招呼的人,只要是有聚会,有热闹,不管多远都会奔赴。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所热衷于做的,不过赌博、下棋;所热衷于谈论的,无非声色。

假借老庄之徒,号称率性之人,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顾细则,至人不拘小节,傲慢放纵,谓之体道无穷。

却没听说清谈讲道,都是互相嘲弄,挖苦。只有这样,才算是高远,不这样做的,就是呆子。

席间互相嘲弄的话,上及人家父母先祖,向下侮辱人之妻室。发人隐私,互相揭丑,挖得越深越过瘾。以此为至情交欢,情深意长。于是,“言悖而出,必悖而入。”互相层层加码,谁没有回应,谁就输了;谁先停下来,谁就输了。

有学问有才华的,还知道迂回婉转一些,用些典故,隐晦讽刺人。没学问的,则肆口谩骂。以声嘶力竭为高,以出言文雅为拘谨。

尤其是酒喝多了以后,更是胡说八道,互相调笑揭丑,乃至于直接在桌上打起来,或者朋友反目成仇。

怎么理解呆子 粗鲁低俗成潮流(1)

在公众场合争风头:

有的人,不是用自己的道德修养赢得人们的尊重,却专好用辞气争风头。

到聚会场所,好用傲气、用疾声厉色凌人,不争到好位置决不罢休。

出行的时候,遇到道路狭窄拥挤,懒得等待,猛冲猛撞,把别人挤到一边,谁敢不躲避,就用鞭子抽。

2、女性行为和男女交往方面的变化:

古礼讲究男女有别。

男女没有媒人,则不得私下见面,不坐在一处,不互相问候,不送衣物,授受不亲。

即使是自己的姐妹,出嫁了再回到娘家,亲兄弟也不得与之同席而坐,不说私房话。

女人送迎出门,必须遮面;走在路上,男的走左边,女的走右边。

这是圣人制定的礼仪,旨在防微杜渐。

婚内夫妻:夫妻之间,算是很亲昵的关系了。但是,男人如果不是生病了,不得白天在卧室待着,以免死于妇人之手。

当代的情况:

(1)女人的“性情”:

今天女人的风俗,不经营桑蚕纺织,都跑到街市上瞎逛。

走亲访友,乃至于披星戴月了才往家里面赶路,还带着很多侍从,沿路大声喧哗,使奴唤婢,道路错杂,沿路嬉笑,可憎可恶。

女人跑到寺院去游荡,或者登高临水,看渔夫捉鱼,看猎人打猎;玩到深夜才回来,或者干脆投宿于别人家。

出远门参加婚丧嫁娶的聚会,大吃大喝,唱歌跳舞,认为这是高尚的风俗,已经成了一种时髦了。

这等于是给无媒之私奔,制造机会,是诲淫。

(2)朋友探访,强拉妻妾见面聚会

大呼小叫,钻进人家屋子里看人家的妻妾,品头论足;乃至于促膝挨坐一起,互相干杯喝酒,唱歌弹琴,演奏淫荡的曲子,说模仿的是卓文君,又唱又叫,丑态百出,整个乱了男女大防。

但是这种作风,已经相习成俗,都说这是来自首都洛阳上层贵族的习俗。

【另:《宋书,五行志一》的记载中还有更过分的:士人散发裸体,对弄婢妾,不接受这种方式,就会伤朋友感情,指责的人被嘲笑。】

怎么理解呆子 粗鲁低俗成潮流(2)

3、士风与人才晋用:

(1)士人的晋用:

有的靠广泛交友,趋炎附势,互相吹捧,得到了名望,获得仕进的机会。

一旦得势,就背叛名教,还自称是率真;才德低下,却强行学放达。

【按:如此说来,没得名位之前,还是要夹着尾巴做人的?看来,所谓的放达,是有身份地位支持的。这也是与其门阀士族的社会政治相一致的。】

有的用财色结交权贵,用婚姻攀附权门,靠搬弄是非讨取当政者的欢心。

【按:在东晋这种情况非常多,后面还要介绍。】

(2)得势者的傲慢无礼:

依靠上述方式上位的人,一旦得势,便高傲自矜,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对下级士人,哪怕是很有真才实学的,也视若无物。或者躺在床上慢待宾客,或者推托生病闭门不见。让门口候着大量求见者,才算显得自己尊贵。

【按:这似乎说明,名士的放达,逍遥,其实是以政治地位为前提的。】

(3)这种方式获得职位的所谓名士,没有学问,只会装:

如果问他们三坟五典,吉凶祸福,天地万物,四方奇异,朝廷大礼,宗庙祭祀,阴阳律例,军国社稷仪式,古今变革,则都答不上来。

但是,他们明知道自己才疏学浅,却不知羞耻自责,强为大言,说:这些都是琐事,书呆子才关心的,不足以让我费心。

【按:读八王之乱直到东晋渡江的情况,确实如此,如阮孚之流,明明就是个酒囊饭袋,但是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官职。】

怎么理解呆子 粗鲁低俗成潮流(3)

(4)九品中正制的评议环节,完全失效,变成了趋炎附势的工具:

中正(评议者)对于地位比自己高的,就低眉折腰侍奉;对于地位比自己低下的,就颐指气使。

【注:九品中正制为曹魏所创,沿用于两晋,是朝廷晋用和考课士人做官的制度,评议人称为“中正”。】

所以,那些在上位的士人,中正根本不敢评议,即使敢批评,也挡不住人家。这些所谓的名士,如同庄稼上的害虫,只有等到严冬来临的时候,才会感受到末日降临。

4、点评: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中,礼具有核心地位。

礼的核心是“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在五伦中,前四个关系都是上下关系,只有朋友是水平社交关系。

在本文中,涉及最多的是水平的朋友关系之礼仪。

在古代,朋友社交的礼仪繁复,但其中贯穿的基本原则是孔子的“忠恕之道”,忠,即忠信;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是比较频繁而又泛泛的交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契合社交中的人情法则。

西晋崇尚“自然真情”,从而冲破两汉名教中过于僵化的社交规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似乎连脏水带“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一起泼掉了。

讲究自然真情,自己爽了,问题是别人爽吗?

怎么理解呆子 粗鲁低俗成潮流(4)

葛洪所描述的情况,几乎不涉及具体人物事件,但是在西晋、东晋的史料中,却多有记载。

如在东晋,名士刘惔、王濛拜访桓温,席间,刘惔把脚架在桓温的脖子上,桓温忍无可忍,一把把他脚推开。席散出门,王濛对此还愤愤不平,对刘惔说:这家伙居然把你的脚推开,他是耍兵痞的威风么?

【按:问题是,你把臭脚架人脖子上,你自然真情了,别人自然真情么?】

又,东晋名士送别支道林的聚会上,蔡系来得早,抢到了好位置,其间有事离席,谢万就抢坐了他的座位;

蔡系回来,直接上去一把把谢万连坐垫带人扯到地上,自己还坐回去。

谢万被摔得帽子头巾都散落一地,狼狈不堪,爬起来却慢悠悠地说:你差点摔坏了我的脸。

蔡系则回说:我本来就没在乎你的脸。事后两人谁都不计较此事。时人以为美谈。

【按:晋人扔掉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上了与“自然性情”相契合的“不动心”。

蔡系和谢万争座位的事情,充分表演了这个原则,也算是“逻辑自洽”了。

但问题是,这种情况,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谢万的“不动心”,又符合晋人心中的“自然真情”么?

另,在老子,真情与礼,是本末关系,没有真情,礼是虚伪的;孔子其实也承认这一点,具象化的循规蹈矩,是礼;忠恕之道是真情。

但是孔子认为,应该循着具象化的礼,一步一步才能修习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回归真情。

二位圣人之间,孔子的方案似乎更有现实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西风再次东渐,崇尚个性自由,以为时代风气。

在个性自由的名义下,社交关系中,残存的“忠恕之道”,“温良恭俭让”再受打压,是耶,非耶?前面对晋末风气的描述,可做一参考,供世人反思。

作者:专栏《探寻魏晋风度的心迹》主讲人——徐华

更多精彩讲解,进入专栏观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