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别称一个字(东莞名称的前世今生)

本文选自《东莞城迹》作者:巨野子木(本名李培军)醉红颜(本名李翠微)。作者对东莞名称之考证之史料之详实,叹为观止

东莞别称一个字(东莞名称的前世今生)(1)

一、东莞城市发展脉络

距今6000-5000年,企石镇江边村万福安遗址。

距今5000年,南城区蚝岗村蚝岗贝丘遗址。

春秋战国(公元前3世纪),东莞属楚,为“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秦二世元年(公元209年),东莞属南越国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东莞属南海郡。县境西南属番禺县地,东北属博罗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三国吴黄武(222-228年)中,分增城另立东官郡。吴甘露元年(265年),东莞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

晋,废东官郡,其地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地立东官郡、置宝安县,此为东莞立县之始。东官郡辖宝安、安怀、兴宁、海丰、海安、欣乐六县,郡治在宝安县芜城(今深圳市宝安区南头)。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改东官郡为东莞郡(自此有东莞之名)

南朝陈祯明二年(588年)复改东莞郡为东官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置州,东莞郡所属之宝安县属广州。

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宝安为东莞,县治移到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开始,从此莞城一直是县署所在地。

唐乾元元年(758年),南海郡复归广州,东莞属之。

唐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为东、西道,赐岭南东道为清海军节度使。唐末,东莞县隶清海军节度。

五代越乾亨(917年),以广州为兴王府,东莞属之,含莞城。

宋开宝五年(972年),改兴王府为广州中都督府,废东莞县并入增城县,隶广州中都督府。

六年(973年),复置东莞县。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东莞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

元代设广州路总管府,东莞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广州府,东莞属之。十四年(1381年)于东莞置守御千户所。二十七年(1394年),以宝安县故址立东莞守御千户所,在大鹏岭立大鹏守御千户所,并隶南海卫(卫所在东莞城,遗址在东莞中学内北区)。

万历元年(1573年),在东莞县宝安故址置新安县(1914年改称宝安县),从此东莞与宝安分立。

1914年之前,凡称“宝安县”的,都是指东莞县。如第一种东莞县的方志叫《宝安志》;东莞县历代的诗歌总集叫《宝安诗正》;东莞县的最高学府叫宝安书院(今东莞中学北区西侧)。

清沿明制,东莞县仍隶属广州府。

民国2年(1913年)东莞县隶广东省粤海道。民国14年,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民国21年,东莞县属中区绥靖公署。民国25年,东莞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抗战期间(1938-1945年),东莞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7日,莞城解放,由东莞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管辖。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2年,隶属粤中行政区。

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9月撤县建市。

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二、简考“东莞”一名的演变

三国,东莞之名初为东官。最早出现此称谓于“三国吴黄武(222-228年)中,分增城另立东官郡。”,再由“吴甘露元年(265年),东莞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

可知,东官之名得于当时的东莞三大盐场之一的“东官场”。

南朝,“东莞”、“东官”之名曾经并存。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改东官郡为东莞郡。南朝陈祯明二年(588年)复改东莞郡为东官郡。

唐朝,东莞作为县名始。“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宝安为东莞,县治移到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开始。”

张二果、曾起莘的《东莞志·建置沿革》载:“按《宋史》、《元史》地理志筦字从竹头,当是取筦盐铁之筦;其从草头,不知何始?卢志(明天顺八年卢祥《东莞志》)云:莞,草名。莞草可以为席,故取此谓。取席之义备载。”

何谓筦盐铁呢?《中国史纲》载:“筦盐的办法,是在产盐区设立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官家收购发卖。筦铁的办法,是在产铁区设立铁官,经营采冶铸造,发卖铁器。西汉盐官有遍及二十八郡国的三十五处,铁官有遍及四十郡国的四十八处。”

再查商务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筦,通管”。

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县以为名,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

民国,陈伯陶《东莞县志·卷一·沿革》:“张志(指崇桢《东莞志》)按《宋史》、《元史》地理志筦字从竹头,当是取筦盐铁之筦;其从草头,不知何始?卢志云:莞,草名。邑莞草可以为席,故取此兹并载之。今考唐以前史字俱作'莞’。宋代所著书,如《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城志》、欧阳(文心)《舆地广记》、王象之《舆地纪胜》字俱作'莞’,不从竹头。

《宋史》系元脱脱等修,疑元代改从草头;作史时,从元代所改也。张志改从草头不知何始?考邑中资福寺元至正七年钟以及元至正二十一年黄常撰《王府君墓志铭》,字皆作'莞’。然则,元至正间又改从草头矣(明人书间有从竹头者,此当驳文)。兹编所录并依原文,因著其说于此。”

由明、清、民国诸家的考证辨析,我们可知东莞之“莞”字来源曾经从竹头“筦”,但最终以源自莞草之草头“莞”颇占上风,遂成主流。

故1987年《东莞市地名志》载:“东莞因地处广州市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东莞市志》载:“东莞因盛产莞草又在省城之东面得名。”

以上两书均完全采用了清代屈大购《广东新语》中关于“东莞”一名的起源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