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修心养性(修身养性之书道德经)

老子所著《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可谓字字珠玑,只言片语之间,无不闪烁着高超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它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一部经邦济世的治国宝典,更为我们普罗大众正确地为人处世提供了行为准则。正因如此,我对《道德经》百读不厌,每次阅读,总会有新的感悟。

道德经修心养性(修身养性之书道德经)(1)

对于寻常人而言,《道德经》更像是一部修炼自我、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的书籍,老子以浑浑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之利器,“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以虚心退让、甘处下风实现不争之争,立于不败之地,“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无为之道,节省精力,从而养生延寿,“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惜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已其无死地焉”、“治人事天,莫若啬”、“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如能按照上述三方面来为人处事,必能无往而不利。

道德经修心养性(修身养性之书道德经)(2)

老子提倡一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生活态度,此态度具有普适性,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一介草民,都应遵循。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有道者内圣外王,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将此放诸当今社会,仍然意义重大。身处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各类物质诱惑与精神困惑,严守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我们建立自己的精神领域,练就处变不惊、坚韧不拔的本领。 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矣”、“无为则无不为”,其目的在于后面的“治”和“无不为”,并非真正的无为,更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即应当在道的指引下行事,“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可见,老子想表达的是积极涵义,之所以提倡无为、不妄为,是为了实现圣人之治,“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道德经修心养性(修身养性之书道德经)(3)

白居易曾著诗:“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乐天居士运用“以彼之道,还治其身”的方法巧妙地嘲讽了老子,此诗也常被后人用于攻击老子的自相矛盾,我则认为此诗正好论证了老子“正言若反”的观点。老子著《道德经》,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形的文字描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恰恰体现了“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即《道德经》第一章就开宗明义谈到的“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缴”。此外,老子提到“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道不是用来言传的,而应是体道而行,但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道,老子只能尽量地用语言对道加以描述,从而使大道得以行于天下。 毕竟,人总是要说过很多话之后,才能最终归于静默。

《道德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