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一定要知道的6个禁忌(神奇的火罐疗法)

小编导读拔火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因为其操作简便且治疗效果好,被很多人喜爱现如今,拔火罐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疗法,通过简单的操作方式,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功效火罐疗法虽然疗效好,但很多人并不会用呀今天,小编就和您一起来学习一下火罐疗法吧,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拔火罐一定要知道的6个禁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拔火罐一定要知道的6个禁忌(神奇的火罐疗法)

拔火罐一定要知道的6个禁忌

小编导读

拔火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因为其操作简便且治疗效果好,被很多人喜爱。现如今,拔火罐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疗法,通过简单的操作方式,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功效。火罐疗法虽然疗效好,但很多人并不会用呀!今天,小编就和您一起来学习一下火罐疗法吧!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一、拔火罐的原理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瘀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瘀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证。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血液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

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瘀血,出现自身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此外,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拔罐内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加快肌肉和脏器对代谢产物的消除排泄。

二、常用火罐的种类

1.竹筒火罐

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罐口直径分3cm、4cm、5cm三种,长8~10cm。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过于干燥,容易透进空气。临用前,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后再用。南方产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

使用陶土,作成口圆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陶瓷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

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边缘略突向外,分1、2、3种号型,清晰透明,便于观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4.抽气罐

用青霉素、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洁,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的,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气。

三、拔罐的方法

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附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拔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肥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

3.闪罐法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用于不宜留罐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

留针拔罐法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将针拔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四、拔罐的作用与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痹证、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以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枯等。

五、拔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本文选自《中医治未病(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孙涛,何清湖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