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年康熙大帝命令编纂康熙字典(1710年康熙大帝命令编纂康熙字典)

我们上小学人手一本的《汉语字典》,你知道我们第一本汉语字典的出处故事吗?

据说康熙时候就已经有字典了,《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汉字字典,记录了当时汉语中汉字的点画写法、音读和义训。

作为自汉代《说文解字》以来的字典之集大成者,于康熙年间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而经愈六年编纂完成,重印至今不辍。被汉语言学家誉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1710年康熙大帝命令编纂康熙字典(1710年康熙大帝命令编纂康熙字典)(1)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是中国收录汉字极多的古代字典。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体例上,无论是在学术性上,还是在实用性上,都代表了传统字书的最高水平,是传统字书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和殿军,至今对于读者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求。

《康熙字典》是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三月下旨编纂的,由张玉书、陈廷敬二人任总阅官主持工作,组织当时翰林院的学士、编修三十人的编纂团队,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刊刻成书。

1710年康熙大帝命令编纂康熙字典(1710年康熙大帝命令编纂康熙字典)(2)

但《康熙字典》并不是靠一人之力完成的,在它的身后有一个庞大的编纂队伍。其中,总阅官两人,分别是张玉书和陈廷敬;纂修官共27人。纂修兼校勘官:陈世倌。《康熙字典》的编纂队伍汇集了当时的文人大儒,可谓是藏龙卧虎。

《康熙字典》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19世纪至20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就以《康熙字典》作为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对于一直使用汉字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康熙字典》的影响更为深远。日本的《大汉和辞典》、韩国的《大字源》等字典就是以《康熙字典》作为蓝本撰写的。

1710年康熙大帝命令编纂康熙字典(1710年康熙大帝命令编纂康熙字典)(3)

乾隆年间,江西的一位举人王锡侯,擅长考证字音字义,他对《康熙字典》进行了改进,编写了一部《字贯》,并在友人的赞助下很快出版了。

然而不久,他的恶邻王泷南为抢占他家祖坟的风水宝地,竟向江西巡抚海成告发,说《字贯》的序言中有指摘《康熙字典》的句子,是诋毁先皇、大逆不道的行为。

1710年康熙大帝命令编纂康熙字典(1710年康熙大帝命令编纂康熙字典)(4)

王锡侯案其实是一桩可轻可重的普通案件,可沦为文字狱后,性质就不同了,为此,还牵连了一大批当时的江西政界要人,江西巡抚海成被判以斩刑,缓期执行;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史冯廷丞革职,上上下下牵连近百人。不过,次年,海成转任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其他人等也相继任新职。真正的冤死的只有王锡侯一家人。

《康熙字典》问世后,使得“字典”一词较之从前的“字书”更为通行,可见其影响之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