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证明你有自我意识吗(你有知识焦虑吗)

最近和一个读者聊天,他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很多东西不了解。我问他什么东西,他列举了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内容,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内容,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内容,还有最前沿的技术进展,感觉自己似乎永远也无法吸收这些知识,人的心情也很低落,感激自己被管理理念的发展速度、科技的发展速度无情的抛弃了。

你能证明你有自我意识吗(你有知识焦虑吗)(1)

听了这位读者的倾诉,不禁在想,这或许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你看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公众号、信息流、新闻、视频。就连你没时间看书,也有人帮你说书,既有音频的,还有帮你嚼碎了,再非常压缩的解说给你听的。在公众号上,还有各种“极简”xx史。

没错,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的时代,不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甚至还没等你想要它已经被推送给你了。但太多的信息,并不是一件好事儿。早在2000年,心理学家 Sheen Iyengar和Mark Lepper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他们研究消费者在面对非常多的果酱选择、和面对不太多的果酱选择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决定。他们更倾向于在选择更少时进行购买。以常理来看,人们应该是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充分,越能做出更好的决定。然而这篇论文的结论却是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影响人做决定的能力。

这个现象,还有很多种不同的叫法,比如“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它是指在工作或者生活中,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做出更好的决定,以至于所获的信息过多超出了人能够解读的程度,而导致决策质量下降。我们获取的信息量过大,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决策,更好的指导我们工作和生活时,这就是信息过载。说简单点,就是"知道了很多,但还是过不好一生"。用计算机的术语来说,就相当于大脑这个CPU所获的输入,超过了CPU的处理能力,超过了人脑的认知能力,导致处理质量下降,无法得到更好的输出。大家都知道,电脑也会发热甚至死机,只要你给他的输入过多它处理不过来。其实人也一样,人不会死机,但是会焦虑和失控。


信息过载对人的身体机能有哪些害处呢?还挺多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发现,信息过载会导致如下问题:

  1. 雾脑(Brain Fog),就是思维能力下降,感觉思考问题不清晰、不清楚、朦朦胧胧,头脑懵懵的。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问题,长期以往,会导致不可逆的思维能力低下。

  2. 做出更好决策的能力下降,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很容易头脑疲劳。

  3. 精神紧张,生产力低下,焦虑。


看着还挺吓人的,但其实也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物理学的熵增理论来解释和应对。我们都知道任何系统,随着时间推移,都会出现熵增。 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即熵)会不断增大。 这里面有三个词非常重要: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总混乱度(熵)。我们以生活中的例子为例, 屋子不收拾会变乱,手机会越来越卡,耳机线会凌乱,热水会慢慢变凉,电脑里的文件不整理,越来越乱,越来越需要时间来整理,吃饭不注意控制,身体会愈来愈胖。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身材不变形,就需要借助外力做工,比如坚持运动,把多余的脂肪燃烧掉,来对抗熵增。


对待信息过载也一样,第一,我们大脑接收的信息越多,就越混乱,就需要借助外力来控制这种混乱。什么样的外力呢?像整理房间一样,我们需要有一个整齐、干净的"书架",来把信息分门别类的放进去,这个书架就是结构化、框架化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很难通过杂乱的文章、公号获取,必须通过我们体系化的学习和研读来获取。


第二,接受到的信息和我们的工作或者生活有相关性。如果工作和兴趣合二为一,这是最完美的。如果不是,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是为了工作而接受的信息,哪些是为了兴趣而接受的信息。一般而言,工作有关的信息,比较容易结构化,我们自己从事的领域,多少是有研究、有体系的,除非你不看书不学习。而兴趣有关的,就比较麻烦,作者有个好朋友,给过一个建议。他说,如果你把某个领域作为兴趣,是说真正的兴趣,那你应该掌握这个领域最经典的概念、思考框架,熟读经典书籍,这才称得上兴趣。接下来,你再看更多信息时,就很容易甄别它们的价值,并且针对性的进行分类,抵抗熵增。


第三,尽可能从源头掌握信息,此处的源头是说信息里所涉及到的理论、体系的本源,掌握一手信息,不要经过别人吸收再理解消化后,又按照自己理解释放出来的信息。获取这种信息当然轻松,但是不过大脑的东西,往往记不住,更用不起来。


第四,任何信息、资讯,如果不能被应用,往往就被大脑快速遗忘。所以你如果不是某个行当的,然后也没有这个行当的从业经验,过度吸收这一块的信息,其实是会让人更加焦虑。如果想进入这个领域,最好想办法知行合一,找到一些实践的机会,这样获得的信息才可以被结构化、被吸收,而不是成为大脑的负荷。


大家有什么办法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