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

2019年12月,仅一个月里,海底捞就被曝出13 起食品安全问题。

2020年7月,有消费者反映称,在济南海底捞门店就餐期间,在乌鸡卷中吃出了硬质塑料片。

同月,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份通告显示,海底捞富春新天地店使用的一批次筷子检出大肠菌群。

2021年10月,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在抽查海底捞上海一门店时发现,发现店里存放过期豆花,且该过期食品上并没有标识不再使用的字样。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

每次有问题被曝光后,海底捞都延续一贯的风格,马上出面道歉。可没多久,又有新问题出现。久而久之,知错未改的海底捞上了不少消费者的黑名单。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频频上调的菜品价格也挑动着消费者的敏感神经。

2020年4月,疫情刚刚有所缓解,海底捞开门营业。有消费者发现,店里菜品普遍涨价,此事迅速登上热搜。很快,海底捞迫于舆论压力,对外发布致歉信,承认涨价系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并于第一时间恢复菜品原价。

此外,海底捞还被消费者曝出缺斤少两的问题。就在前不久,河南郑州某消费者到海底捞就餐时发现,72 元一份的毛肚,规格显示 200g,但实际只有 138g。尽管海底捞声称,是因员工提前摆盘后放入冻库保存,产品特性导致水分流失。属操作失误,已加强整改。但这并不能堵住悠悠之口,反而又多了一大疑惑:“毛肚流失水分能流失 1/3,那你家的水分够大的。”

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当一个餐饮品牌不再注重食品安全和信誉,频频出现问题让消费者产生不适,知错不改的海底捞到底还剩下什么?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2)

看古今中外名人往事,寻沧海桑田历史遗珠,大家好,这里是世界名人榜!

11月5日晚间,海底捞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表示,将于今年年底前逐步关停 300 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

为何海底捞要关停300家门店呢?或许从以下三个方面就能找到原因:

第一个就是上面说的知错不改。

第二个就是不思后果的疯狂扩张。

从2015年到2021年,海底捞的门店数从146家扩大到了1597家。

带来的后果就是:海底捞在2017年的翻台率均为5次/天,截至今年6月底,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仅为3次/天。而根据此前相关机构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可以认为该店处于亏损状态。

据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00.9亿元,净利润为9452.9万元。此数据未达到2020年全年净利润的 1/3,也仅为2019年全年净利润1/10左右。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3)

第三个就是海底捞的老总张勇太盲目自信了。

2018年,海底捞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一举募得超过70亿港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资金。海底捞的上市让张勇身家大涨。2019年,福布斯亚洲杂志发布新加坡富豪榜,他以138亿美元(约合 882 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登上榜首,成为新加坡新首富。

靠卖火锅做成首富,张勇是第一个。上市、身家、首富,让张勇不再清醒,他打破了自己原来秉持的扩张准则。事到如今,张勇也开始反思,当年的扩店计划究竟是业务发展所需,还是 “ 盲目自信 ”。

他意识到,自己是后者。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4)

今年6月,张勇在一场座谈会中坦言:“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 张勇还表示,公司业绩下滑,管理上的短板显现,问题在于自己,无关外部因素。作为最大的股东,他甚至直言,对公司的持续增长不抱希望。

更值得深思的是,即便 “断舍离”300 家门店,海底捞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任何餐饮企业存在的问题,海底捞依然存在;所有餐饮企业可能犯的错,海底捞也接连出现;其他餐饮企业没能解决的难题,海底捞也没有解决 …… 亲手种下的苦果,张勇这次真的尝到了苦味。那这么张勇能否渡过难关呢?在这里就很有必要先提一下张勇的发家史了!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5)

1971年,张勇出生在四川简阳县的,因为当时家里经济困难,无法支撑学业,再加上学习成绩不突出,在初中毕业后,被父母强制性地要求进入能包分配的技校学电焊,18岁技校毕业后,直接就在四川国营拖拉机厂当工人,可惜当初在技校只是混日子,结果基本的电焊工作都不会做。一心想着做大事的张勇和伙伴打算到成都去发展,却在长途汽车上被人用假金表骗走了1200元钱,这算是张勇从商的第一课。

虽然很沮丧,但年轻人最大的本钱就是复原力强。

1994年,张勇在经历连续创业失败后,决定开启第三次尝试,在街边开一家只有十多平米只有四张桌子的“小辣椒”火锅店。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6)

恋爱使人贫穷,张勇也不例外。眼看经济越发窘迫,张勇决定邀请女友舒萍和好朋友施永宏及其女友李海燕三人出资入伙,对小店进行升级改造。

很快,其他三人便筹集到了8000元,而张勇口袋空空,一分未出。

四川人最爱有二,火锅、麻将。张勇给新店取名“海底捞”,便是来源于麻将术语“海底捞月”:当牌打到只剩四张可抓,仍无人和牌,则按顺序每人分一张牌,如有人和牌,即海底捞鱼。

就这样,有了启动资金的“海底捞”终于成立,张勇虽然并未出资,但还是与其他三人一起均分了股份。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7)

彼时的海底捞,发展之路并不顺畅,做街边小馆尚可盈利,想在四川火锅红海中做大做强,现实迅速给了四个人当头一棒。

很难想象当时一门心思想开火锅店的“莽夫”张勇,竟然连炒料都不会。为了把生意做好,他自学炒火锅料。边学边炒的火锅料味道自然不会太好,张勇心里自然是明白的。

穷则思变,既然口感上无法吸引顾客,也没有打价格战的资本,思来想去,只能在服务上做文章。

于是四个人开始态度谦卑,事必躬亲,从免费送小米粥、送辣椒酱,到后来给顾客拎包、带孩子、免费擦皮鞋、涂指甲油......

无心插柳,“服务好”成了海底捞的名片,很快便传遍了整个简阳。张勇决定将服务做到极致,比如下雨天提供雨伞、等餐时提供水果点心等,要知道这在当时很多餐厅都做不到的。所以,后来有人说:“海底捞的客人都是一桌一桌抓来的”。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8)

但随着海底捞逐渐走上正轨,张勇不满的情绪越发加重。

在张勇看来,他们四个人各有分工,出力多少也有区别,赚钱、亏钱要一起等额承担,他觉得不公平。

而且,他们几个股份一致,权力平等,换句话说,都是老板,也都是员工,他不满意。

慢慢地,张勇生出了想当老板的想法。

一天下午,客人走后,张勇要开会,结果舒萍、李海燕沉迷麻将,对张勇的提议并不理睬。张勇脸色一沉,一把掀翻了麻将桌,他说:“一间正式运作的公司,必须要有经理,我决定我当经理。”

对此,女友舒萍表示无语:“四人公司,还要什么经理?”

本就火大的张勇听完女友的抱怨,一杯茶水迎面泼去,舒萍哭着跑开,其余二人面面相觑,只能默认。

此时此刻,他们还不知道,张勇对海底捞掌控权的掠夺才刚开始。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9)

在张勇的带领下,几年内,海底捞凭借新鲜美味的原料和体贴入微的服务,在简阳声名鹊起,连当地的企业家、领导干部都是他的常客,这也为张勇后来的人脉关系打下了基础。随着海底捞规模的扩大,张勇又生出了别的心思:在外地开分店。

考虑到西安饮食的多元化有利火锅发展,1999年,张勇把海底捞开始走向全国的第一站选在了西安。此后,海底捞又在西安开了3家分店。

海底捞真正打响名气,可以说是一次偶然。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海底捞的到店就餐顾客极少。因此,海底捞决定推出火锅外卖服务,为了送餐方便,将传统的煤气罐换成电磁炉,第一天送餐后,第二天上门取回设备。此事被《焦点访谈》栏目作为“非典”期间餐饮行业的创新进行了专题报道。海底捞也由此赚足了眼球,它的名号在西安开始家喻户晓。非典过后,海底捞的客人比之前多了数倍。

2004年海底捞在简阳、西安、郑州共布局6家店,眼看海底捞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张勇提议让海底捞进军北京,此提议被其他三人反对。张勇这时才深切感受到家族式企业的弊端所在,为了把海底捞做成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张勇辞退了妻子舒萍和好友施永宏的妻子李海燕,打破家族企业模式。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0)

2004年7月,海底捞在北京的第一家分店(大慧寺店)营业。虽然一开始新店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但是,凭借着变态的服务,海底捞在几个月内成了‘吃货’和同行们关注的焦点。各大媒体争相对其采访报道。

2007年,最后一位合伙人施永宏也被张勇“请”出了海底捞,不仅如此,张勇还提出要以原始出资额的价格购买施永宏夫妻手中18%的股权。

按后来海底捞上市后的价值看,这个数字价值百亿。

“如何用1000块钱购买海底捞18%的股权?”面对这个近乎荒谬的提问,施永宏的答案是:“不同意能怎么办,一直是他说了算。”

就这样,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张勇夫妇获得了海底捞68%的股份,成了绝对控股的股东。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1)

虽然听上去不近人情,但在张勇看来,一个公司有大股东才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和同期其他火锅品牌相比,海底捞发展速度并不快,张勇选择稳步扩张门店,悄无声息投资整个火锅产业链的上下游,做到供应链的标准化。包括食材供应、底料供应、人力资源、物流配送、装修、甚至后来的监控、收银点餐系统等。

2011年他把每一环节都成立公司独立运作,完全对外开放,不仅为海底捞餐厅提供服务,也向其他餐厅提供食材、底料供应等所有服务。成了一个中间商,打通供需两端,向众多餐厅获取订单后拿到上游原材料议价权。其中,海底捞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的大股东,就是张勇,而颐海国际早在2016年7月13日就已经在香港上市。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2)

2015年开拓中国台湾市场,2017年进驻中国香港地区。海底捞的首家海外门店在2012年于新加坡正式营业,开展了海底捞全球化的第一步。此后,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日本等地都能看到海底捞的分店。

据海底捞2019年中期财报显示,海底捞上半年收入116.95亿元,同比增长59.3%;净利润9.11亿元,而张勇在2019年9月,也荣登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并以138亿美元(约192亿新元)身家登上新加坡首富之位。

这份榜单一出,网友倒不是很关心他的财富,反而关心起了他的国籍。

让网友困惑和气愤的是“张勇移民了?”

借助中国市场,活生生“吃”出一个“新加坡首富”,看上去像是一种讽刺,也挑动了大众的神经,让网友最为不满的地方——赚国人的钱,去国外“潇洒”?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3)

其实,从颐海国际2016年的招股书中早已初见端倪,至少在2016年7月,张勇的国籍就已经变更为新加坡。

借助“移民 离岸信托”,张勇夫妇将千亿市值的海底捞股票全部纳入了英美普通法系的保护之下,并最终流入不对海外收入征税的新加坡。这样一来,不仅成功避免巨额税务,还能享受英美法系对其资产的保护,一举多得。

面对巨额财富,对于张勇,一点不痛不痒的谩骂又算得了什么呢?

疫情最严重时,市值近两千亿港元的海底捞向湖北捐款500万,网友纷纷吐槽没诚意。但对于穷过的张勇来说,不管外界多大风波,“老婆孩子热炕头”或许才是最首要的。

疫情对线下打击巨大,各大餐饮企业都在想办法缩减开支,关门歇业。餐饮行业“寒冬”之际,张勇却选择了涨价和疯狂扩张。2020年,海底捞以平均每天开1.49家新店的速度,净增544家门店。截至2021年6月31日,海底捞全球门店总数达1597家。

门店越扩越多,但是生意却越来越不好。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4)

门店暴增,首先是经营成本的同步增加,成本直接拉垮利润。与此同时,翻台率却显著下滑,从2018年的5次/天直接跌到2021年的3次/天。

海底捞在张勇带领下疯狂扩店,不能救命反而致命。2021年2月起,海底捞市值跌跌不休,截至11月11日收盘,海底捞报收22.2港元,总市值1212亿港元。这意味着,疫情以来,海底捞的股价已经骤降近80%,市值蒸发了3500亿港元。海底捞直接沉入“海底”。

疫情影响,这是天灾;盲目扩张,却是张勇的“人祸”了。

如今,海底捞负面不断,未来形势迷雾重重。

2020年5月,张勇及其团队减持股票高位套现15.6亿元,才上市两年不到就急于套现,是否可以大胆揣测一下,张勇对海底捞的发展并不乐观,金玉其外的海底捞,内部管理早已出现问题,后续发展积重难返。

与此同时,张勇却向中国银行贷款21亿,好家伙!借国家的钱持续扩张开掘市场,将风险转移给银行,自己以四川人的身份在国内闷声发大财,赚得盆满钵满后,资金流入新加坡。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5)

乌鸡卷卷吃出塑料片、餐具上检出大肠菌群超标、后厨老鼠爬进装食品柜子、扫帚簸箕抹布与餐具一同清洗、火锅漏勺用作掏下水道垃圾的工具……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刷新大众认知底线。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6)

消费者反映口味不佳,对此,张勇给出的答复是:“口味不是太大问题,餐饮业和火箭上天是有差异的。火箭上天有标准,餐饮没有标准。只不过是有些企业强调口味,我们不重视而已。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7)

”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自知之明还是厚颜无耻?而面对毛肚缺斤少两问题,官方回应称:“当天员工提前摆盘后放入冻库保存,由于产品特性导致水分流失。”如此的搪塞和敷衍,背后暴露的问题可见一斑。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8)

当初助推海底捞发家的“极致服务”如今也是声名狼藉。

知乎上“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海底捞的过度服务?”问题浏览量超千万;微博相关讨论,一亿多人围观。网友表示:“海底捞的服务已经对正常用餐造成了干扰。”“如果你恨一个人,你就带他去海底捞过生日。”

如今,喊出“不打扰式服务”标语的餐饮企业越来越多,不禁要问,海底捞的服务是否已经过时?

此外,海底捞价格出了名的贵。

去年4月,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晒出海底捞账单:“一片土豆1.5元;米饭7块钱一碗……”海底捞在事件发酵之初,果断出来道歉。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19)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20)

一涨价、一道歉,喜提两次热搜。如此快的速度、如此“诚挚”的做法,像了一次成功的营销,海底捞借力打力,又变成了全网关注的焦点。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21)

果然,如张勇所言:“我们的营销费用为0!”后来即使回归了原价,但海底捞人均消费还是继续上涨,升至110-150元。

作为餐饮行业的标杆,海底捞员工竟然比其他服务员可替代性更高,随时面临下岗的危机。

为了节省成本,口口声声为员工谋福利的张勇正在加速淘汰自己的员工,正在用传菜机器人代替人员。仅去年上半年,就裁员10614人,今年疫情好转,海底捞仍然不断有裁员的消息传出。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22)

一将功成万骨枯,残酷的生存逻辑似乎也是海底捞的发展逻辑。

曾经与张勇一同打天下的战友被抛之脑后。

当有人问海底捞未来是否会持续保持业绩增长时,张勇坦诚回答:“我作为海底捞最大的股东,我是不抱有希望的。”

看似悲观的背后,是否也是张勇对海底捞目前所存在危机的觉察,正如他所言:“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

海底捞在“悲观主义者”张勇的带领下,开始逐渐“悲剧化”。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23)

不管未来海底捞发展如何,他完成了高位套现,已经高枕无忧。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或许只是上市公司海底捞的困局,不一定是张勇需要克服的。有新加坡国籍与离岸信托的加持,张勇无异于已经拥有了铠甲护体,外界低能级伤害无关痛痒。

张勇作为一位身价千亿的掌舵人,让每一位员工都是又爱又怕。从合伙创业一分没出,到后来将一同打拼江山的妻子挚友轮番踢身出局,凭着一个“狠”字,张勇徒手将一个四张桌子的火锅店做成一家市值千亿的上市公司。不得不令人佩服。

不可否认,没有张勇就不会有今天的海底捞。

二十多年来,从当初的街边火锅店到现在的上市公司,海底捞的成长堪称一部“传奇”,也难怪百胜、乐视、华为等知名企业纷纷向海底捞“取经”。不过,“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企业经营的底线,而海底捞未来能走多久,还取决于它自己。

关于海底捞张勇移民的看法(为何海底捞的口碑越来越差)(24)

各位朋友,你们是怎样看待张勇和他的海底捞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能把文章看到最后的,一定都是真爱了,来个三连吧,谢谢!!!这里是世界名人榜,欢迎点击头像进入主页查看更多精彩的内容,我们下期节目见!谢谢大家,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