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河流域变迁(商代的黄河大河)

黄河古称大河、河或河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我们的民族和文明。但是,这位母亲母亲也是一位严厉的母亲,也有着她的脾气。

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伴随着黄河的水患,黄河的河道自古以来多变,黄河中上游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的约束,河道古今差异不大,但当其进入下游华北平原后,没有了地貌的约束,黄河水道走向常有更改。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共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不同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走向并不相同,而商代黄河下游水道情况,由于缺乏文献记载,也不易考证。

黄河下游的决口与改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地区长期淤积,使得河道抬升高出地平面,从而导致决口、甚至改道。通过历史学者的研究可知,上古时期上游植被破坏很少,黄河泥沙含量远低于后代,因此黄河下游流经区域相对稳定。但是,随着文明的蓬勃发展,黄河沿岸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的开发。上游的植被不断被破坏,造成黄河泥沙含量逐步的增高,这条母亲河的名称也由最初的大河、河、河水变成了黄河。

根据学者考证,商代黄河下游的流向从今郑州附近北折向东北方向,流经卫辉市后大致呈东西流向,至今浚县西南的古宿胥口后继续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再向西北流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再流入《禹贡》记载河道。如下图所示。

古代黄河流域变迁(商代的黄河大河)(1)

商代黄河下游河道概图

(图源:唐英杰.商代甲骨文地名统计与地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5).)

商人擅长畜牧,驯养牛羊,以牲畜为运输工具与其他部落方国展开贸易,是华夏文明地区最早展开商业活动的部落。商人强大后不断南迁,进入黄河流域后战胜夏,成为华夏文明的执牛耳者。

从商人的崛起、兴盛与衰亡,一切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母亲河见证了商人到商王朝,再到王朝覆灭的全过程。即使在商王朝覆灭之后,商人的子孙遗民,依旧在黄河两岸繁衍生息。

通过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甲骨文,可以发现商人的生活与黄河息息相关。甲骨文卜辞中关于商人活动在黄河两岸的记录很多,就目前所见与“河”有关的卜辞在800条以上,足见黄河对商人影响之深。商人主要活动在黄河两岸,黄河水滋养着商人,黄河水患也威胁着商人。因此,商人将黄河奉为神灵,加以祭祀,商人常对黄河进行祭祀,河神是商人观念中重要的神,有着与祖先神一样的崇高地位。

古代黄河流域变迁(商代的黄河大河)(2)

汉字“河”的演变 (图源:知乎@玄鸟商)

黄河在商代被称为“大河”、“河”或“河水”,甲骨卜辞中的“河”,既有对自然地名黄河的记载,也有神化的“河”神的含义。甲骨文中有“王观河”的记载,表明商王曾到黄河边观看黄河。“王寻舟”意为行舟,表明商王曾泛舟黄河。甲骨卜辞中常见的“涉河”、“往于河”、“至于河”之语,表明黄河是商人出行中经常途经之地。

贞:王其往观河,不若。(《甲骨文合集》05158)

乙亥卜,行贞:王其寻舟于河,亡灾。(《甲骨文合集》24609)

贞:勿乎涉河。 (《甲骨文合集》05684)

庚子卜,㱿贞:令子商先涉羌于河。 (《甲骨文合集》00536)

贞:乎往于河不若。(《甲骨文合集》00226)

翼乙酉敧至于河。(《甲骨文合集》04535)

参考文献:

唐英杰.商代甲骨文地名统计与地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