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目的(孔子重丧重礼墨子薄丧重利)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目的(孔子重丧重礼墨子薄丧重利)(1)

导读: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孔子在世的时候从不自称“儒”,但是在其去世后,后人称其为“儒”,因为原始的儒家做的便是丧葬的工作,由于在当时懂这个技术的人很少,因此极受人尊敬,所以才称孔子为“儒”,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学生自然学的也是“丧葬技术”,然而有一个人虽师从儒家,但却不赞同儒家的丧葬思想,于是他便舍掉儒学,另立新说,他就是墨子。

墨子认为儒家有四种丧足以丧天下,其中“厚葬久丧”的思想对社会影响很坏,在《墨子·公孟》中记载:“厚葬久丧,重为棺槨,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二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这对于墨子而言完全不认可,“丧葬”要以利天下为目标,摒弃一切没有用的东西,本期话题,通过解读孔子与墨子的丧葬观,其实一个重“礼”,一个重“利”的丧葬其实都是劝我们尊重生命,更要及时行孝。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目的(孔子重丧重礼墨子薄丧重利)(2)

孔子

孔子厚葬的丧葬观体现了——重“礼”

《论语·为政》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认为礼起于周,即便百世之后,周礼还会继续延续,所以孔子的丧葬思想都是以“周礼”为基础。

1,葬要重“礼”,还要行孝

在《礼记·杂记下》中记载:“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孔子认为孝敬父母,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心里的哀伤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实际孝行的体现,所以葬要重“礼”。

2,“礼”要杜绝资源浪费,它是表达情的方式

“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三年哭泣,有人扶才能起来,拄杖才能行走,耳朵已经听不见,眼睛也看不见,这句话体现了悲哀之情在丧礼中至关重要,孔子认为这便是“礼”,同时他认为“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意思是举行丧礼,与其缺少哀痛却财物繁多、仪节详尽,不如缺少财物、仪节欠缺而哀痛有余,所以“礼”要杜绝资源浪费,它只是表达情感或态度的一种方式。

3,礼要称其情

孔子认为在处理丧事的时候,礼要称的上情,情与礼要相符,在《礼记·檀弓上》记载:“子贡曰:子门人之丧,未有所说骖,说骖于旧馆,无乃巳重乎!”夫子曰:予向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意思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死,你都从来没有解下骖马相赠,而现在要解下骖马赠给过去下榻的主人之家,未免礼数太重了吧?”孔子讨厌那种只流泪却没有同情的实际行动,这里孔子的做法显然为了礼称其情。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目的(孔子重丧重礼墨子薄丧重利)(3)

孔子教学

墨子薄葬的丧葬观体现了——重“利”

墨子的思想“兼爱非攻”众所周知,但是他却以“兴利除弊”为己任,从对孔子厚葬的批评中就可以看出来,其实这种思想完全是站在平民的角度来看待丧葬文化的,却也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在《墨子·节丧》中写道:“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

1,反对厚葬

墨子生活的年代,正是奴隶制与封建制交替的时代,人民的生活已是苦不堪言,统治阶级亦或贵族提倡厚葬自然是通过浪费资源来维护其所谓的“孝”义,而平民如果以贫困之资行厚葬的话,只会带来更坏的社会结果。

2,哀为本,反对人殉

统治阶级或者贵族要完成厚葬,必定会浪费一些资源,这在许多书中都可以体现,比如《墨子·修身》记载:“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墨子也认为丧礼要“以哀为本”,不能虚假,同时反对“送死若徙”即人殉的风俗,

3,墨子反对“孝行”,提倡“孝利”

在《墨子·经上》中记载:厚亲,分也.......知亲之一利,未未孝也,亦不至于知不为己之利亲也。“意思是墨子认为孔子的“孝行”为虚,孝是利于父母的,把奉养父母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才是真正的利父母,因此提倡“孝利。”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目的(孔子重丧重礼墨子薄丧重利)(4)

墨子

重“礼”与重“利”的的异同之处:二者皆反对人殉和资源浪费,且重孝

1,在《论语·颜渊》中记载: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在《论语·颜渊》中记载:墨子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丧葬思想截然对立,孔子追求“复礼”,墨子追求“求利”,虽然孔子将丧葬制度归纳于礼制的一种,他是以统治阶级行孝的一种丧葬思想,而墨子却完全相反,以平民角度行孝的丧葬思想。

1,其实两者同样反对“人殉”和“资源浪费”,比如在《论语·为政》中写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首先反对厚葬即浪费财力和人力,其次才表现“礼”的合理性,而在《墨子·非乐》中记载:“衣食者,人之生利也;葬埋者,人之死利也。”这句话表明墨子完全是以“物”利于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葬要有利,而俩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的“礼”以人为本,墨子的“利”以物为本。

2,古人至德,以孝当先,所以俩人的丧葬思想都极为重孝。在古代,人们通常在父母死后,都讲守孝三年,这里三年之丧,便是孔子主张的思想,他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三年之丧是人之本性,天下人都应该履行,所以孔子的强调的是“孝行”。据《墨子·节丧》中记载:“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墨子比较现实,他认为丧应该落实到实际的利,所以他强调的是“孝利”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目的(孔子重丧重礼墨子薄丧重利)(5)

除了“重丧”和“薄丧”历史上还有一种丧葬思想:停丧不葬

据宋朝庄绰所著《鸡肋编》记载:“信时日,卜葬尝远,且惜殡攒之费,另停柩其家,亦不设涂甓,至顿置百物于棺上,如几案焉。”

在古代,人们理论上讲是不反对“重丧”的,但是说的不如做的好,所以便有人没有在行动上表示出来,任凭尸体在自然界腐朽,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古人迷信风水,办葬事也要选择良辰吉日,选择风水宝地,此要求必须同时达到才能下葬,否则只能一拖再拖,停丧不葬。

其二,经济条件不允许,古人重葬思想还是颇为浓厚的,但是一些经济条件困难的就想日后发达了再葬,所以只能停丧不葬。

停丧不葬主要兴起于两宋期间,而在清朝时期虽然屡禁不止,但是却规定:“停丧不得仕进”,要求未葬其亲者,士人不许应试,官员不得服官。在《大清律·礼律仪制·丧葬》中记载:“凡有丧之家,必须依礼安葬,若惑于风水,及托故停枢在家,经年不葬者,杖八十。”由此一方面反映出清朝政府严惩停丧之风,另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尊重生命。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目的(孔子重丧重礼墨子薄丧重利)(6)

结语:其实无论哪种丧葬思想都告诉我们要尊重生命更要及时行孝

在《论语·泰伯》中写到:“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远。”孔子认为不要冒生命的危险,去做冒险的事,也是劝世人要尊重生命。

其实无论是孔子重礼、墨子重利的丧葬思想,都是以尊重生命为出发点,既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死观,如今的我们更是对生死的认识发生了偏移,因为只有尊重生命,我们的人生才有价值,而且我们不能等到生命老去的时候,才想起我们的父母,因为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他们便教导我们除了要尊重生命,还要行孝。

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的是儿女的健康是父母最牵挂的事,在父母眼里,儿女的生命远胜于自己的存在,他们的爱是无私的,不奢求任何的回报,只盼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快乐,而人生旅途不过短短的两万多天,趁现在,趁你还有时间,趁父母还陪伴在我们的身边,虽然岁月蹉跎,但是也要及时行孝。

文 | 结


参考文献:《孔子与墨子的丧葬思想》 徐峰 2014年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论语》

《墨子》

欢迎关注#东哥聊历史#,#诗漫大讲堂#,与您一起聊聊历史那些事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