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横的写法1

1.右横左竖

第一,右横左竖,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讲手腕向右写横,手腕向左写竖。一个笔画的产生,不是臆想生造的,而是人手生理机能的自然反应。

你看手腕向右,把手笔拖出去,越写越远,手腕向左,就是反过来了,越拉越近。这就产生了两条线:横线和竖线。向右写横,如果用推,这就是用反手。反手当然也可以写,但是我相信,古人开始写字的时候,一定是用拖的方法。理由很简单,这比你反手舒服。

简言之

像心电图记录心脏的跳动,书法线条就是反映手腕的运动。手腕向右,经常用于写一横,手腕向左,经常用于写一竖,因为这是手腕最自然的姿势。

清代有些书法家,认为这么拖摩擦力不够大,他们主张每一笔都要推,但是自己写字的时候,一不小心又是拖了。因为这是人的自然反应,手容易向右。那么他们就寻找一个强迫自己只能推的情况,那怎么办呢?就是他们这样执笔,这样执笔,叫龙睛(法),龙的眼睛。手指尖顶住这毛笔,然后把手腕回过来,用这样的方法去写字,你看它就保证是推了。但是,这肯定不是王羲之的动作。

第二,横的起笔,上次讲了王羲之这个"一"字的写法,这使我们知道,一根线条,总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我来归纳一下写横线条的普遍方法,先讲起笔。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

最简单的当然是露锋一面起笔。如早期写经中的"一"字,起笔用6号方向,接着横笔也是6号方向,起笔、行笔只用了笔锋的一个侧面。从笔心角度说,起笔中线和行笔中线在一直线上。没有做过任何换笔心的动作。这种简单的线条,有挺拔的感觉,也会出现在其他书法作品中,但不能多用,多用就会感到单调。

你看褚遂良《阴符经》中的"行"字,这右面的一横,也是一面锋写的。在整个字中,只有一笔。

较为常见的横线条起笔,是用两面换,所谓两面换,就是起笔和行笔所走的方向不同,换笔心前后用了两个侧面。如这个上次讲过的"一"字,起笔笔心走6号方向,然后扭锋向3号方向走,它是用侧锋写的,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

起笔、行笔用了侧锋的两个侧面。侧锋的面,我们眼睛是可以看见的。真正起作用的是笔心换方向。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4)

这也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字,起笔9号方向,行笔3号方向。你可以看到,入纸时线条很细,扭锋之后,笔锋就打开了,线条变得粗壮了。所以两面换可以起到侧锋开锋的作用。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5)

两面换,尤其是9—6或者9—3,是写横最常用的起笔。

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雨"字。你看上面第一笔这个横,也是两面换。顺便说说,你看这个竖笔,

也是两面换,9—8.

简言之

以前书法上有个口诀:"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指的就是两面换。横画直下,最常用的就是9—6;直画横下,就是9—8。不过这口诀是写露锋起笔的,藏锋另有口诀,等下讲。

两面换还可以起到侧锋的开锋作用。以前我们讲过尖锋打开,就是开锋,是来回摩擦,侧锋的开锋,也就是从一分笔到二分笔,或者是到三分笔。那么侧锋怎么使它打开呢?当然你向下按也可以。但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用两面换。只要用手腕扭动一下中线,侧锋就可以由细变粗了。

2.3三面换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6)

再复杂一点,三面换。换笔心用三个面。比如说,你看这个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字,它的起笔就动了两次手腕,用了三个面,7—6—3,那手腕的位置,就左—中—右。7是左,入纸动作,6是中,手腕在中,笔管这时候是直的。然后换3号方向行笔。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7)

三面换也是常用方法。这是褚遂良《阴符经》的"天"字,你可以看到长横的起笔,我画出中线,是6—8—3,也是一个三面换。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8)

这个长横起笔是一个弧形,其实也是三面换,下纸3号方向,换9号,然后再次换6号方向行笔。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9)

这个长横起笔的弧形,跟刚刚那个恰恰相反,刚刚是弧形在上,这个弧形在下。我们看它的中线,三面换的方向,是6—3—6.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0)

这就是照《阴符经》的用笔法写的。长横用三面换起笔,也可以调整笔锋位置。

2.4四面换,我所见过最复杂的起笔,要数《阴符经》中这一个。这两横的起笔,是四面换。我拿上面短的一横为例,先画出它的中线,然后移动出来,你可以看到,它是7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1)

—9—7—3。这当然是比较少见的,目的也是为了调锋。

2.5藏锋起笔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2)

好,讲讲藏锋起笔。如果你是用尖锋,垂直下纸,当然看不到一个尖,这就是标准的藏锋,但如果笔管是倾侧下笔,尖锋必然露出来。那么,侧锋下纸能否藏锋呢?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侧锋下纸是倒方向,然后转过来覆盖掉这个尖,这样就看不见尖锋的痕迹了。这个方法,严格说不是正确的藏锋,是模拟藏锋的效果。

在篆书和隶书中,横笔往往是藏锋起笔。这是王福厂先生的篆书,注意看横的起笔。就是用刚才讲的方法写出来的。

简言之

藏锋起笔口诀是: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这就是倒过来一笔。

要注意,这是对侧锋线而言。尖锋线用不到这样麻烦。

还有一个方法,通常是转两圈。我在第16课中示范过,各位可以再去看一下。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3)

你看这是隶书,隶书横的起笔,称之为"蚕头"。"蚕头"就转两圈,这样也就算是藏锋起笔了。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4)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5)

在真行草书中,譬如王羲之用不用这种藏锋起笔呢?在他的代表作《兰亭序》中,所有横画全部都是露锋起笔的。你看这个"矣"字的两横,上面一笔是很漂亮的露锋,下面一笔,没有尖锋的痕迹,好像就是藏锋,但是请你注意,下面这根横笔,不是独立的线条,B点只是承接上面带笔的一个关节点。关节点表示线条还没有完,还没有收笔,这不是起笔。有关关节点的写法,我在后面有专门一堂课讲解。

3.横的行笔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6)

第三,横的行笔。书法中讲到行笔,那就是两类,一是尖锋行笔,二是侧锋行笔。

3.1尖锋行笔:趯锋

尖锋在直管情况下,如果力量够大,推动笔尖就是趯锋。这是阴符经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7)

中的"在"字,箭头所指的一横,就是趯锋写的尖锋线。

我在16课"尖锋的用法",先介绍了用拖的方法使用尖锋,这时手腕向右,这是不跳跃的写法,笔力小。

我在17课"尖锋线的本质"中,讲解了趯锋的写法,趯锋如锥划石,力透纸背,当然是更好的技巧。这时笔管尽量保持垂直,推动笔尖,所以尖锋也是可推可拖,而趯锋是基本的技法。

3.2侧锋行笔:拖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8)

侧锋也是可拖可推,手腕向右是拖行,手腕向左是推行,王羲之《兰亭序》中,可以明显看到行笔时手腕向右,横笔用拖是常见的。

拖的好处

拖的摩擦力虽然没有推大,但也有好处:譬如写很粗的线条,三分笔,拖就比较容易。如果用推去写粗线条,尖锋就容易散掉。你写完以后,还要去收拾整理尖锋。

3.3尖锋、侧锋混合

一根线条,如果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动作,只用尖锋或侧锋行笔,那写出来的线条,往往还是平均的。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19)

有时候我们会混合运用尖锋和侧锋两种线条,使变化更多。你看这《阴符经》中的"有"字的长横。前一半是尖锋线,后一半是侧锋线,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0)

智永的习惯正好反过来,他往往是起笔后用侧锋行笔,大约走到一半左右,转换成尖锋行笔。这有个好处,到最后收笔调锋,往往要用到尖锋,先转化为尖锋,对最后调锋,比较方便。

在练习的时候,最要紧是手腕、笔心和中线,这三样东西就保证你成功。

我们先来写一下两面换的动作,是采用9—3,左边,手向左侧,左边下纸,9—3,手腕扭动一次就可以,好粗一点,9……开锋……3。这就是两面换。

好,三面换,是左中右三个动作。左……中……右。加粗一点,左……中……右。

那么三面换也可以这样来。这样一条线,我们加粗一点。这也是三面换。

本节要点:

右横左竖:线条是手腕运动的记录。

横的起笔:露锋和藏锋。

横的行笔:尖锋和侧锋,推和拖。

要点解读:

思考题:

尖锋的推,和侧锋的推有什么不同?

熟练这堂课所讲的各种起笔和行笔动作,体会手腕、笔心和中线的重要性。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书写示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1)

书法所用的毛笔,是"心副式",笔心的下端点是尖锋,而侧锋用的是副毫。所以,尖锋是一个点,侧锋是一个面。但是要注意,副毫比笔心要短一些,所以在笔心垂直的情况下,副毫是不接触纸面的。要用副毫写字,关键是笔心倾侧或者弯曲。因为毛笔 是软的,倾侧后一用力也会弯曲。所以,笔心弯曲是使用副毫的主要原因。这就是笔心为帅,笔心指挥副毫,副毫跟从笔心。

简言之:

侧锋使用副毫来书写;

侧锋受笔心指挥,笔心是关键;

使用侧锋时,笔心经常是弯曲的。

2.笔心弯多少?

这样一来就引来两个问题:一是笔心可以弯多少,二是向什么方向弯。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笔心可以弯多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