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码真的不在了 是时候说再见了

进入12月份以来,各地防疫政策陆续大幅度放宽,广州、重庆、珠海等地倡导 “非必要不做核酸”,出行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北京、上海随即跟进,公共交通出行、及部分公共场所,也不再需要核酸证明。

而12月4日、5日,山东、浙江和江西的防控政策,再次大幅度调整:

山东不仅不需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连健康码也不再查验,“落地检”也取消了;

浙江省是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

江西则是处特殊场所外,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健康码、不再扫“场所码”。

行程码真的不在了 是时候说再见了(1)

当然,像上海,虽然适当放款要求,但对于跨区域流动人群,还需要“落地检”,市内也还需要扫“场所码”。

那么,疫情以来一直和健康码如影随行的行程码,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2020年疫情防控之初,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推出行程码,为了记录个人行程,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控。

行程码真的不在了 是时候说再见了(2)

最初阶段,行程码需要通过短信查询,后来升级到扫码查询,再后来升级到覆盖全国范围的查询系统。

行程码的查询原理并不复杂,就是通过分析手机通信的数据,来判断用户曾经和哪个城市的基站有过联系。

行程码真的不在了 是时候说再见了(3)

用户使用手机的过程当中,无论是通话、发短信,还是上网,都需要连接附近的基站,基站会记录相关信息。

每个基站的具体信息,包括位置、编号,运营商都很清楚,用户的通信数据传到行程码系统当中,就会显示出其行程记录。

国家推出这个行程码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个人的行程,判断有没有到过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从而及时发现漏报、隐瞒曾到过疫情地区的相关人员,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行程码有14天的记录,如果去过的地区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行程码上就会有有“星号”标记。

行程码真的不在了 是时候说再见了(4)

然而,行程码涉及范围的最小单位是“地级市”,对于上海这样的直辖市更是无法区分到区一级。

理论上说,行程码带“星”,只能证明用户去过的城市有中高风险区,并不能证明该用户去了中高风险区,更不能说明其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相当多的地区“一刀切”,见“星”色变。

只要看见行程码带“星”,轻则不能乘坐高铁等公共交通,重则直接拒之门外,或者拉去隔离。

在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最严重的阶段,有些货运司机、游客为了避免行程码带“星”后被隔离的后果,使用几部手机轮流开机,以避开运营商基站的查询。

不少被查获的司机、游客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以罚款、甚至拘留的处罚。

行程码真的不在了 是时候说再见了(5)

2022年5月份,曾经有被行程码带“星”不堪其扰的用户,给工信部“部长信箱”写信表示:

行程码只能显示到地级市,对地级市内防控工作精确化带来不便,也不利于民众出行,因此强烈要求三大运营商按区域对基站分组,将行程码显示行程具体到县一级。

但是工信部在回信中表示:受技术原理所限,行程卡的查询范围,国内只能精确地市,国外精确到国家(地区),暂时无法精确到各地市(含直辖市)的区县级。

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结束后,国家卫健委于6月27日推出了第九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6月29日,工信部顺应民意,宣布取消行程码的“星号”标记。

7月8日,“通信行程卡”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又将行程码查询的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

行程码真的不在了 是时候说再见了(6)

虽然行程码查询时间缩短,也不带“星”了,即使出行人员健康码是绿的、核酸也是阴性的,但只要行程码中出现中高风险区的名单,各地防疫部门依然会根据手中的清单,加以区别对待。

事实上,即使没有行程码,很多地方还是可以在健康码上做文章,比如帝都的弹窗,能让人在外漂泊一个月以上而回不去,再如魔都“不满五天”的大红字体,让你哪怕核酸五天全阴也进不了餐馆。

行程码真的不在了 是时候说再见了(7)

更有甚者,河南对村镇银行的储户赋红码,让你动弹不得,某地街道还在商量用什么招数来对付居民的“软肋”。

已经够了,在“非必要不做核酸”,甚至于有些地区已经不再查验健康码、不再扫“场所码”、 落地检”也取消的情况下,一度沦为层层加码帮凶的行程码,还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行程码也应当完成其历史使命,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