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例子(大城脊梁吴启超)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例子(大城脊梁吴启超)(1)

17年间,他带领企业实现自我超越的三次转型,开拓一个又一个市场,掀起一场又一场行业革命。从传统塑料薄膜,到高端家具饰面,从环保汽车内饰表皮,再到全屋家居材料,天安新材料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始终活跃的创新因子,让他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勿忘初心的激情和毅力,见证了梦想成为现实; 日臻完善的管理技术和水平,让企业有了可靠的掌舵人。他就是,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裁吴启超。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例子(大城脊梁吴启超)(2)

大胆奋进,做“标新立异”者

吴启超给人的感觉温文尔雅,言谈中语气坚定、透着自信。对自己的评价,吴启超用了“标新立异”四个字。离开大学校园已经28年,他的心态始终保持年轻,时刻创新求变,“我比较大胆,不甘于平淡”。

正是这种大胆冒险的性格,融入天安的创新DNA,造就了三次华丽的转型升级,为企业抢占一个又一个的产业价值链制高点。

2000年,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传统的薄膜及皮革为主要产品。

2003年,天安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进行第一次转型升级。把工业面料打造成为艺术品的做法,让天安成为高端家具饰面行业的标杆,引领了行业一场革命。如今,天安生产的高端家具饰面材料,已成为索菲亚、维尚、欧派等国内外各大家具品牌的首选供应商。

2010年,天安瞄准被外企牢牢垄断的汽车内饰表皮领域,历经数年的艰难转型,成功进军汽车内饰领域,是目前国内惟一能生产高端环保汽车内饰材料的股份制民营企业。

2017年,基于雄厚的材料研发基础和设计能力,天安进入自我超越的第三次产业形态转型,把环保要求高的汽车内饰技术,应用到墙壁、天花、地板、门板等全家居空间,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未来,天安的产品将应用至全屋环保快速装修,以及全屋环保定制家具表面材料,成为全屋空间的“英特尔”。

每次转型,看似跳跃,但都是吴启超深思熟虑、不断论证后的决定。在他看来,企业的转型是必然选择。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市场需求逐步饱和,产品同质化严重,成本增加,靠低端产品难以维系,企业必须转型,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走得更远。作为企业家,他还有更大“野心”,“希望通过创新,带动行业的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不言放弃,打造一生的事业

一次次的转型,让天安不断开创新蓝海,但在这背后,其实有着不为外界所知的痛苦和坎坷。

2010年至2013年,被吴启超形容为“三年长征”。当时天安从熟悉的家具行业,跨界进入完全陌生的汽车行业,对行业的不熟悉,打乱了原先的计划,“比如,我们开始做了之后才发现,一款车的开发周期非常长,原定今年投产的车,可能因为技术认证等问题,要延后到第二年。”

同时,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汽车工业起步早,汽车内饰表皮领域长期被外企所垄断,中国产品不被行业认可,没有话语权,天安的每个竞争对手都是实力雄厚的百年企业,即便做好了准备,遇到的种种困难还是远超所有人的预期。

三年间,汽车内饰表皮材料的业务颗粒无收,公司只能依靠家具饰面材料业务运转。作为董事长、总裁,吴启超还要面临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苦战许久仍未能看到战果,企业团队难免出现怀疑、退缩等情绪。

然而,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吴启超仍满怀激情,不断向前,“当你把这当作事业来做,三年之于三十年不过十分之一,之于一项事业来说,其实很短,并不算什么。”吴启超相信,只要方向准确,终会抵达胜利的终点,如果选择放弃,那么将前功尽弃,曾经的付出和努力都会白费。

那三年时间,吴启超几乎成为“空中飞人”,身先士卒地开拓客户、争取订单。同时,他带领企业“练好内功”,通过引进人才、加强科研、提升管理,凝聚团队力量,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

努力没有白费。严格的入行门槛,也在推动天安的质变,自主研发的环保高端PP膜、TPO汽车仪表盘等产品,最终打破外企技术垄断,冲出国门,天安也因此成为首家进入日系、法系等汽车内饰饰面行业的中国企业。

“现在看来,那三年是企业的整顿期、蛰伏期,为我们奠定了技术和管理基础,形成了初步体系,也为接下来全屋家居材料的转型升级打下根基。”吴启超笑说。

坚持科学管理 做好企业的掌舵人

作为新材料行业的创新者,吴启超的专业背景并非材料专业,而是工业管理。在创立天安之前,他运用专业知识,成功让一家塑料皮革企业扭亏为盈,从此与该行业结缘。这次经历也改变了他的事业轨迹,“我发现,管理是一门科学,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人的积极性,能挽救、做活一家企业。”正是依靠科学先进的管理技术,吴启超带领天安不断创新,拓宽发展空间。

每次出差,吴启超几乎都会带上稻盛和夫等管理学大师的书,在微信朋友圈内,他也经常分享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理念。学习已成为他的习惯,也是天安从普通的制造工厂发展为行业领先者的重要因素。对标日本、美国等经济大国的标杆企业,吴启超为天安制定发展战略,逐步构建起精英汇、国际化的科技研究、品质管理、品牌运营等体系。

创新离不开人才和科研。从2003年第一次转型升级开始,吴启超就通过项目交流、顾问咨询、聘请人员等方式,从日企、台企等大量引进专业的研发和销售人才,在全公司130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就有约200人。同时,天安每年用于科研的费用达到2000~3000万元,占销售额的4%~5%,目前已获得25个发明专利。缘于持续创新,对技术要求特别高的汽车内饰材料业务,销售收入每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去年更是达到2.8亿元。

在企业内部,天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中高层持股的方式,保持管理团队的稳定。在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徐芳看来,这不仅有利于留住人才,还能保持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和共同创业的激情,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让企业持续创新。

“大城脊梁”朋友圈:我眼中的吴启超

天安的每一次转型,都遇到很多坎坷,但每次都能成功,这要归功于企业家精神。吴董非常有激情,一旦做出决定,他会屏蔽掉一些负能量,执着地做下去。这需要他对自己和团队有足够的信任,也需要他对自己的判断有足够的认可。实践证明,吴董的前瞻性和行动力,带领我们走向一个一个制高点。

——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徐芳

吴董很有创新思维,比如天安的产品名录就像时装杂志一样,按照不同风格、材质对产品进行搭配组合,这么强的品牌意识在制造业企业中是不多见的。他专注于产品创新,重视客户价值,关注其他品牌的动态,保持市场敏锐度。

——佛山电台946财经主编钟晴

你对佛山企业家精神有什么思考和看法,可扫二维码进入“大城脊梁”朋友圈发表看法。

策划|陈晓大

统筹|赵宗祥、王丽萍

撰文|佛山日报记者何绰瑶

编辑|张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