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赢在了起点)

“如果皮娅不能进好的幼儿园,她就进不了名牌大学,那么她就不能去好的公司上班,她就会永远孤身一人、自暴自弃。天呐!”这是《起跑线》里皮娅妈妈给出的教育逻辑。

是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并无国界。不知从何时起,教育焦虑和名校情节几乎渗透到宝爸宝妈生活的每个罅隙,“高分””、“速成”、“早教”成为紧迫的追逐,焦灼着家长和孩子的内心。

印度电影《起跑线》的故事,就是从这种焦虑开始的。

为什么说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赢在了起点)(1)

孩子的比赛,父母的战场

影片开场,印度德里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比赛即将打响——学校招生,在1400所将要发放报名表的学校当中,排名前五的名校入学名额相当紧俏。“佛系父亲”拉吉是月光集市的服装店老板,他对于女儿皮娅的教育持宽松态度,认为孩子应该在快乐中成长;“虎妈”米塔却主张女儿一定要读最好的私立学校。在她心中,公立学校教育水准不高、环境设施不好,更重要的是,无法给孩子的未来打造一个高大上的“朋友圈”。

为什么说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赢在了起点)(2)

最终,米塔说服丈夫,夫妻俩购买“学区房”、跻身上流社会、托关系走后门、获得神明保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假扮“穷人”获得特困生名额,穷尽一切办法追逐高耸的入学门槛, 令人啼笑皆非。

讲真,拉吉夫妇的地位挺尬的。对于精英阶层而言,他们是月光集市的“暴发户”老板,富有却“上不了台面”;对于贫民家庭而言,他们虽然极力假装落魄,但终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处处露出马脚,好在有善良邻居的极力维护和帮助,这才让女儿凭借“贫困生”的名额上了名校。

为什么说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赢在了起点)(3)

无论是名流晚宴上大跳印度版“小苹果”的迷之尴尬,还是面试现场穿金戴银“炫富”的不合时宜,抑或是贫民窟里吃披萨险些身份暴露的惊险万分……《起跑线》在草根文化、中产文化和精英文化对撞中产生的笑点,总在恰到好处的时刻爆发。

然而,喜剧的糖衣下,却是一声叹息——可怜天下父母心。

无法改变社会,但能抱守本心

为什么说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赢在了起点)(4)

很早以前,看过一幅漫画:马拉松比赛即将开始,但看似公平的起跑线前,有人开豪车,有人骑自行车,有的人驮着沉重包袱、举步维艰。说到底,人生是一场接力赛,孩子接过父母那一棒,并开始前进。于是,一年一度的择校大战自然演变成了“孩子的比赛,父母的战场”。

为什么说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赢在了起点)(5)

不独印度,影片中所体现的教育焦虑在整个亚洲文化圈都有所体现。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拉吉夫妇对女儿的教育问题和衣食住行无微不至的观照,不啻是中国式“虎妈猫爸”的生动再现。

《起跑线》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中国的择校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众多家长选择“抢先起跑”,但该以怎样的理性心态面对这条“起跑线”,不妨到电影中借拉吉夫妇的遭遇寻找答案。

为什么说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赢在了起点)(6)

最终,拉吉选择勇敢地站出来,在贵族学校的演讲中一针见血点出印度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已经沦为生意。”一语既出,掌声寥寥,除了妻子米塔,没有一位精英家长愿意为这段“疯狂”的言论鼓掌。

其实,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众所皆知,只是少了第一个站出来推倒多米诺骨牌的人。说到底,在既得利益和孩子前途面前,大多数家长很难果敢地说“不””。和理想式结尾不同,这很残酷,却很真实。它道出了社会人的生存法则——你很难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社会。所幸,你可以选择在能力范围之内改善一些事、影响一批人,怀着善意,抱守本心。

为什么说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赢在了起点)(7)

赢在起点,不等于赢了人生

影片结尾,拉吉夫妇最终选择让皮娅从贵族学校退学、进入公立小学就读。然后修缮校舍、捐赠图书、邀请良师,这些善举让皮娅不仅得到了知识的教育,更获得了人格的塑造。

为什么说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赢在了起点)(8)

影片中,拉吉有一句金句:“如果你都不是一个好人,那你就不可能做个好老公或者好爸爸。”家庭对孩子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曾经看过纪录片《72小时》里有一集,讲述培训广场里孩子补习的疯狂画面。其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当大部分父母都在讨论成绩高低时,一位父亲偏坐一隅,静静看书,他的儿子则在一旁认真地练习书法。问及缘由,他说:“如果用跑步来比喻人生的话,人生就是一个长跑。长跑不需要去计较起跑线,因为第一个冲出去的,并不一定是拿冠军的。”

人生是场马拉松,但赢在了起点,就一定赢得了人生吗?

文|艳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