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最感人的短句(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母亲生于1936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生于1937年,虽然年轻的时候师范毕业,非农业户口,一直在农村的小学或联中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也没有脱离开生养他的的黄土地。他们对脚下的黄土地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怀。

对父母最感人的短句(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1)

他们伴随着新中国一起从一穷二白的时候走过来的,脚下的黄土地是他们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息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对于土地的概念,我是从六七岁从有了印象,那时候还是生产队生产模式,父亲的那点工资,还不够照顾一大家人生活开支,我们兄弟各个都是吃饭的好手,主要依靠母亲随生产队出工挣工分,根据工分领口粮的。接触土地最初的印象,是秋天的时候,跟着母亲出工拾棉花。棉花吐絮的时候,满地的棉花棵,绽放着朵朵棉絮,洁白洁白的,抓在手中热乎乎的,好像在抚摸一只小白兔。跟着母亲,学着母亲腰间系上一个旧布缝制的包,开始乐此不彼的捡棉花。自己呢,专捡那些开得好的,虽然秋阳晒得脸有点火辣辣的,想想生产队快送午饭过来,还是坚持下来。棉花吐絮特别多的时候,为了尽快收起来防止下雨淋湿 ,生产队总是安排午饭。午饭是红豆或绿豆熬成的小米饭,粘乎乎的特别香甜,每次都喝的肚子圆圆的的。其它与土地的接触,就是夏季收麦子,大人前面收割,我们跟在后面拾麦穗,秋天落花生收玉米跟着捡漏,冬季刨地瓜挖萝卜跟着刨二遍捡漏,这些都能够贴补我们一家人生活需求的。

对父母最感人的短句(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2)

后来,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我们也在渐渐长大,胃口越来越好。父亲因为在外地工作,只有星期天和放假才能回来,母亲的劳动更加辛苦,生产队的时候,一块干活相对单一,土地分开到户,什么事情都需要母亲操心劳力去做的。我们兄弟已经上学,也只能放学后和星期天才能帮母亲干一点。很多时候,农忙季节,舅舅都会过来帮助母亲忙里忙外。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家耕地还要靠牛拉犁进行的,好多时候还依靠我们用铁锨翻,镢头刨,当时舅舅头戴斗笠,挥舞着镢头铁锨翻地的情景,至今我还历历在目。白天忙完田间的活,到了晚上,母亲还要亲自搓棉条,纺棉线,然后织布染布,给一家人做衣服做鞋子。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能够自己剪窗花,会做大人孩子都喜欢的虎头鞋,织布的时候,提前染好彩线,织出来的老粗布会有不同的花色,特别漂亮。那时候,在大田的一角,母亲还开出来一块小菜园,茄子辣椒,豆角西红柿,好多菜都能够自己种,吃起来特别丰富也特别方便。

对父母最感人的短句(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3)

1986年,因为父亲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能够享受农转非待遇。本来母亲不愿意转户口的,由于母亲不转户口,我们也不能转户口。母亲只好恋恋不舍的放弃已经种了多年的土地。转户口的时候,二嫂已经定亲,她是农业户口,第二年生下孩子,生产队土地变更,还是保留了两口人的土地。母亲非常高兴,自己钟爱的土地还能保留,而且当奶奶了,每天都是乐呵呵的精神倍爽。一晃到了2000年,在县城工作的四弟妹,生下了龙凤胎,父亲母亲一块过去看孩子,他们走的时候,自己住的的小院,已经种了好多菜,知道看孩子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把小院留了一条路出入,又翻了好几平方,种上蔬菜;到了四弟那里,看到周围邻居的慌着的宅基地杂草纵生,感觉可惜,经过邻居同意,他们也给开垦成了小菜园。前前后后算起来二十年了,父亲母亲的小菜园,收获了不少的绿色蔬菜,我们回老家和去四弟那里的时候,经常带一些回来。

四弟的孩子长大上学以后,两个老人家相对有了富裕的时间,夏季麦收的时候,秋季农忙的时候,都是抽时间回老家,帮助二嫂收割播种。1998年的时候,他们还“走后门”,又在老家要了母亲的一亩多地!别人都讨厌了种地,这两个老人家却是对土地情有独钟,乐此不彼。前年端午节前后,我休假回来,给父亲打电话,才知道又回到老家了。我过去的时候,他们和四弟媳正在田间刨蒜呢,看看周围基本上都已经种了树的,他们感觉树还小,中间的位置老是长草,于是乎便种了一些蒜。看到父亲的电动三轮车斗里装满了蒜,两个老人家脸上乐开了花,忘记了自己都是八十多的老人家了!

对父母最感人的短句(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4)

今年夏天,两个老人家干脆回到了了老家,打算在老家避暑,农村老家都是平房小院,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庄稼,左邻右舍都是从小一块玩大的伙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熟悉自然,这是人老恋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那里有父母亲毕生也忘不了离不开的那片土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