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见(姚见阳明)

姚  见(姚见阳明)(1)

姚见阳明|王阳明的故乡和故乡的王阳明

作者 仇欢

姚  见(姚见阳明)(2)

今天(11月23日),在阳明故里余姚,一场事关王阳明的盛会——世界阳明学大会鸣锣启幕。

都说“月是故乡明”,在王阳明的故乡,抬头祈望灿烂星空,若这是古今圣哲贤达汇聚而成的星海,那么,也是这一颗颗星辰点亮了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

阳明的故乡与故乡的阳明,缺一不可!

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人文渊薮”之盛誉,历史上思想大家、文化名师璨若星河。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如此评价:“余姚区区一邑,自明中叶至清中叶,两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及海东。”

王阳明,大概就是其中最耀眼的那一颗“明星”。

对余姚来说,他是特别的,在狭长的宁绍平原上,孕育了浙东学派、四明学派、阳明心学等学术思想,唯有阳明心学经久不息、风靡至今。

于王阳明而言,余姚是唯一的,他足迹虽遍布大江南北,但唯有余姚是他的出生地和阳明心学的起源地,寄予了他“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美好愿望,在他心中故乡永远是那轮明月。

姚  见(姚见阳明)(3)

他为什么自称“龙泉山主”?

中国人向来看重乡土之情,写字画画落款,必称“某地某某人”。

公元1518年,王阳明在平定寇乱后向朝廷上书告病还乡,而且还给余姚的亲属写了一封家信《与诸弟书》,信中期待返乡之心颇为迫切:“为我扫松阴之石,开竹下之径,俟我于舜江之浒,且告绝顶诸老衲,龙泉山主来矣”。

王阳明给自己冠上了“龙泉山主”的名号,这既是热爱龙泉山的流露,又是对故都、故土、故园的眷恋。后来在《送邵文实方伯致仕》中他又写道:“舜水龙山予旧宅,让公且作烟霞伯”,足以证明龙泉山已深深烙印在王阳明的心里,成为了他的乡愁标识。

龙泉山在哪里?距离王阳明故居瑞云楼只有百余米,王阳明走出家门抬头即可见此山。

姚  见(姚见阳明)(4)

龙泉山,犹如一条余姚的灵脉,承“东南名邑”千年气韵与人文积淀。沿着石阶小径,登上山顶,举目远眺,收藏一城的菁华。

龙泉山的南坡,有一座重檐歇山顶五开间两层楼房,叫中天阁。初建于五代时期,其名取唐代诗人方千《题龙泉山绝顶》中“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匀”之句,气势恢宏。

公元1521年秋天,年届五旬的王阳明回余姚省亲时,被钱德洪等余姚74位本地名仕迎拜为师,讲学于此,创办了龙山讲会,并亲自写《中天阁勉诸生》,书于壁上。

全文没有高高在上的教诲之言,更像是一个即将离家远行的师长,带着点不放心:“不要因为我离开余姚,就荒废学业”。

无疑,故乡带给王阳明的是温暖而难忘的时光,从他最后一次从家乡出发战场,人生也进入了倒计时。那一句“独夜残灯梦未成,萧萧总是故园声”,却道不尽他深藏于心的思乡怀归之情。

我们再去细细品读那些典籍、方志有载的王阳明诗文,诗中的故山、故园指向的是龙泉山、余姚城,既是现实故乡,又是心灵原乡。

何处是吾乡,何处不阳明?

500年后的今天,龙泉山脚下,新建伯牌坊、阳明广场、王阳明故居建筑群等,都是“阳明故里”的明证。

甚至你行走在这座城市,新建路、阳明路、阳明中学、阳明街道,还有当地人身上那种低调内敛的文人气息,都深受这位先贤的影响。

姚  见(姚见阳明)(5)

历史的守望者虽沉默不语,却时刻提醒着世人:脚下这片土地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珍贵。

把精神故乡实体化,让阳明文化持续焕发光华。这大抵是每一位余姚人心中久违的夙愿。

于是,阳明古镇便诞生了。

如何将王阳明的乡愁进行物化?想要从千镇一面的“怪圈”里突围并非易事,为了更好的打造阳明故里,传承阳明心学,余姚可谓是不遗余力。

作为王阳明的同乡也是心学文化追随者的余秋雨,曾今这样说,“文化如远年琥珀,既晶莹可鉴,又不能全盘透明。”

阳明古镇亦是如此,文化融入清晰可辨又意味深远。建设者们经过反复推敲,梳理出两条文化脉络——

一条是由王阳明故居、中天阁、姚江书院等串联而起王阳明一生以及其心学思想的叙事明线;另一条则是由府前路历史街区、武胜门历史街区、龙泉山风貌区串联于一体的姚江文化中心轴线。

阳明古镇的用心之处更在于:将故居、故里、故事、故知等“四故”融入其中,意图为“世界心学圣地”点睛。

姚  见(姚见阳明)(6)

如果将我们的视野放大,从龙泉山到阳明故居再到阳明古镇,环顾余姚全城,不由感叹:何处不阳明?

这里的“阳明”,不只是一个人,不只是一座城,也不只是文化,而是这一切的总和,他覆盖着纵横时空的精神内核,既关乎城市的本质,也关乎生活的本质。

万化根源总在心

“姚江”在阳明古镇前汩汩流过,通济桥连接着川流不息的现代马路和人头攒动的古镇新街,游人乘兴而来,仿佛旧日名邑宛在,昔日繁华依然。

它是古镇,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镇,它恰逢时宜地给500年前的王阳明造了一个梦:一个真切切、可触摸的故乡梦;也给世人造了一个梦:一个小而美、慢悠悠的江南名邑梦。

商贸本来是古镇打造的兴盛之本,余姚想打造打造一个集市井烟火与阳明心学于一体的古镇盛况,对古镇的打造,商业的选择都有一条“万化根源总在心”的标准线。

姚  见(姚见阳明)(7)

在余姚古城根住了一辈子的罗老先生,已经年过七旬,人生的一大半岁月都围绕着这片土地。当他得知记忆中的古镇将由自己来建造,是欣喜的,他希望延续古建的生命,保留自己儿时的记忆。当他看到古镇新生,他是欣慰的,阳明古镇不仅将框架完美复原,最重要的是“魂”始终如一。罗老先生说自己比王阳明幸运,生于此,长于此,故乡从未远去。

在古镇里,普文明书局是最年轻的书店,同时也是最古老的书店。一百年前的普文明书局,是余姚的思想灯塔与汇聚之地;一百年后,它又成为阳明文化古今对话的载体。如今,书局的守护者是一位85后甘赐杰,他因为一个信念——“普文明是余姚老牌子,不能丢”,坚守着一座城的记忆。

姚  见(姚见阳明)(8)

阳明古镇北滨江路39号是一家叫“澜裳”的餐厅,主理人辜晓丽总是在食材上较劲,走遍大江南北,只为寻找满意食材。在她心里,唯有知行合一才能烹饪出让人真正期待的美味佳肴来,这不正是阳明文化的精髓所在吗?

行走在古镇街道上,仿佛能够听到穿越历史洪流而来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些声音就是故乡的王阳明和王阳明的故乡,一起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希望与聆听者共情:于行致知,内化于心,而后由知促行,外化于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