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哪首诗(此时有声胜无声)

配乐也有高手低手之分,最高境界应该是“杀人不见血,中原一点红”。

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哪首诗(此时有声胜无声)(1)

我们的老祖宗就知道音乐和感情不分家,还专门把这件事写到了《乐记》里,创作音乐是宣泄感情,欣赏音乐是抚慰感情。欢快的Disco和电子乐煽情,叫人high到极点;低沉压抑的布鲁斯却可以勾起所有不爽的心事,更离谱的是据说有首名叫《黑色星期五》的曲子,浸透了悲伤凄凉烦躁苦恼,所有不良情绪全沾上了,不少人听完之后干脆一死了之,这首倒霉的歌曲也因此被禁,音乐对人心就是有这么大的魔力。是因为参透了这个真理吧,电影走出默片时代,先有了对白后有了配乐,其实这有一点儿不真实,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不会整天有音乐围绕的,电影却相反,时时刻刻浸在音乐中,发明电影配乐的这家伙一定是个天才,有了他才有了今天的声色俱全。关于配乐,最重要的就是主题歌,它一般都会画龙点睛般的直奔主题,听懂了主题歌剧情大意也就懂了一半了。大部分鸿篇巨制的主题歌大都可以传唱一时,运气好的话就变为经典,上上榜得得奖,和片子交相辉映,想想那首红得发紫的《我心依旧》吧。演咱主题歌的一般是当红星星,要是男女主角会唱两嗓子就更好了,有演唱者的人气作后盾,这种歌想不红都难。《珍珠港》是去年重戏,名为战争片实则谈爱情,主题歌请出乡村女王费丝·希尔,文版则是张惠妹,两大歌后飙歌,唱得荡气回肠,一时间夸歌的比夸片子的都多。没歌词的纯曲子就没那么醒目,可是别小看它哟,剧情到了高潮或出现转折了,它总会悄然响起,可能你没注意,净盯着屏幕看了,其实它和情节密不可分水乳交融,谁也缺不了谁,你之所以看到领会到了,也有配乐的功劳在其中。《勇敢的心》是金牌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的得意之作,他偏爱苏格兰民乐,尤其爱风笛幽幽的声音,华莱士伫立在山巅,白云横在天顶,广袤的大地踩在脚下,风笛声响起,渐强,渐强,天衣无缝地化人图画之中。看电影讲究气氛,往黑灯瞎火的电影院一坐,把自己扔到故事里又哭又笑,平常不会干的傻事儿现在全干了,为什么?电影远离真实的天地,制造一片自己的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它是你的主人,隔绝你和世界的活就是配乐干的,音乐冲进你的耳朵,渗人你的大脑,把凡俗琐事全部赶出去,打扫出一片空地让电影来占据。《东邪西毒》其实不讲故事,只是造氛围,音乐奇幻迷离,若有若无之间已经拉你进入了王家卫的天地,然后留你独自一人咀嚼奥妙无穷的人性。故事由对白讲述,可也有对白讲不了的,什么都拿出来说不够含蓄,没留给看故事的人思索的余地,倒不如让音乐取而代之,音乐缥缈不确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像说了什么,又像是什么也没说,空白的部分要靠观众自己去体悟。悟空在《大话西游》快了结时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戴上金箍开始漫漫西行之旅,他还爱凡俗世界,却又担不起爱情的重担,只好不甘心地放弃这奢侈品,茫茫黄沙中,卢冠庭又平淡又哀伤的乐声飘起,像是悟空苦苦的忍耐和深深的无奈,又像什么也没说。你甚至可以蒙上眼睛只听配乐,配乐可以告诉你一切。《卧虎藏龙》这个故事横跨东西,纵贯南北,既有长河落日圆,又有小桥映流水,听着好了,驼铃响起,提琴暗哑的伴奏带来沙漠的黄昏,低矮的沙丘倒映如血的残阳;清脆的笛声和着高昂的手鼓声传来这一定是江南,春风拂面,柳树发新芽,音乐是有气质的,这气质千姿百态,各有不同。配乐也有高手低手之分,最高境界应该是“杀人不见血,中原一点红”,音乐如水银泻地,不留痕迹,化入整篇故事中,看故事的听不到音乐,却又深深醉在音乐浇铸出的气氛之中。《花样年华》那一长串的配乐中,既有纯中国的昆曲,又有法语歌,风格各异却又不起冲突,它们和谐共处一室,再无隔阂,齐心协力地为影片效力,观众注意不到它们何时出现又何时退场,可又早已醉在旧日的香港风情里。次一点的配乐很动人,却为了炫耀把观众从剧情里拉出来,勒令他们分神来欣赏自己,却忘记自己已经破坏了整体的美丽,尽管电影配乐拿出来可以独立成章,照样可以单独欣赏,但是只要在电影里,它就只是电影的助手,应该听影片的话,为它服务,个人英雄主义只会坏了大事。最差的配乐就不必费劲讨论了,要是你专门买了电影原声CD来听,却在欣赏的时候睡着了,千万别不好意思,是它不及格,连作为纯粹的音乐都没做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