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写作排笔(体制内的文稿写不好)

公务员写作排笔(体制内的文稿写不好)(1)

笔苑自用学习研究的实体书籍

笔苑:“笔杆子”的荟萃之地!欢迎加入写作交流群,获得各领域最新文稿,请私信:圈子,2个字,获得入群方式。

“笔杆子”谈写作系列文章共109篇。

这些文章是“笔苑”从诸多文章高手和文字巨匠的100余本公文写作类实体书籍,以及各级“笔杆子”几百篇公文写作教学和体悟文章中认真挑选,精心甄别,严格把关而成,历经3年,形成了《“笔杆子”谈写作文章汇编》(一)(二)两本实体书籍。

这两本书籍向文友展示后,得到广泛关注。10000余位文友委托“笔苑”打印装订学习,一些文友还将其送领导、赠同事,共同学习研究,得到了全国人大、中组部、教育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省市级文字工作者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特别是中央某部研究室原主任雄文老师还作出了“这本书集大成,你做了一件好事”的高度评价,这也是对“笔苑”辛苦整理的最大褒奖!

这两本书籍,已经成为文友日常文字工作的“参考书”“案头书”“红皮书”。

为了便于文友学习,“笔苑”现将这两本书籍中的文章,陆续进行共享,以飨读者。今天共享第26期。

公务员写作排笔(体制内的文稿写不好)(2)

文章写作杂谈

中共第二代笔杆子、国务院第一支笔 王梦奎

一、多研究实际问题

写文章,首先要选题。题目选对了,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初学写作者常常为找不到适当的题目而烦恼。

题目不是凭空而来的。所谓选题,实际上是确定研究课题。经济学是经时济世之学,需要从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捕捉研究课题,不能单从书本讨生活。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现实经济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在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者是幸运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只要细心体察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 包括研究统计资料和其他书面材料,可写的题目是很多的,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要养成关心实际经济问题的习惯,多研究实际经济问题。脑子里经常装着许多问题,想清楚了,题目也就有了,用不着搜索枯肠去找题目,就会有许多题目来找你,想躲也躲不开。

这里,我想说点自己的体会。

一是关于厂长负责制的研究。1975年到1979年初,我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的时候,跑过一些工厂,对企业领导制度的实际情形有所了解。我根据自己对于企业领导制度的实际观察,研究了它的历史沿革,并且重新阅读了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发现:一长制是列宁提出来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原则, 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并不是什么修正主义,过去说它否定党的领导和企业的民主管理,是误解或者曲解。1980年《经济研究》编辑部向我约稿, 我就把这些想法写成《企业领导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问题——对于一长制的考察》,发表于该刊1981年第1期。这篇文章,对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后来的企业领导制度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被《经济研究》评为优秀论文,并获得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之后,我参加了关于企业领导制度改革的调查研究和文件起草工作,又陆续写了《实行厂长负责制需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关于厂长负责制的理论和实践》、《企业多层次决策体系初探》等几篇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论厂长负责制》一书。因为有了以前研究的基础和对于实际情况的了解,写起来就比较顺手,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一是关于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的研究。1979年到1980年,我参加了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的关于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接触到一些有关经济结构方面的材料。当时,由于进行经济调整,纠正过去片面强调生产,特别是片面强调重工业生产而忽视人民消费的偏差,有的同志进而否定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的规律,即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有的同志提出建立“轻型结构”的主张,并被不少人所接受,一时几成定论。这引起我的思考: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中,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将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我觉得,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 而且对于经济调整和经济建设有着直接的实践意义。为探索这个问题,我考察了世界产业革命史,研究了英、美、德、法、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史, 苏联的工业化,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两大部类增长速度对比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对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的影响。一些内容翔实的外国经济史著作,特别是大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年)》,帮了我的大忙。说来奇怪,在1981年9月下旬的一次会议上,我忽然产生了写书的“灵感”,并且信笔写了两千多字的提纲。过了几天, 我利用国庆节放假的时间,把这个提纲加以扩充,写成《论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的规律》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又写成了22万字的《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研究》一书。由于酝酿已久, 准备了比较充分的资料,写作进展很顺利。1982年5月动手,10月脱稿,其间还因公外出月余,实际上只用了四个月时间,速度不算慢,因为我大体上是业余写作,只能利用晚上和星期天加班。

我常记着鲁迅的忠告: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憋不出来,硬着头皮作文章, 是件很苦的事。如果想清楚了,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轻松些,甚至成为一种愉快的劳作。

公务员写作排笔(体制内的文稿写不好)(3)

二、“小题大作”

大题目好,还是小题目好?这很难一概而论。大题目可以做小文章,小题目也可以做大文章。文章好不好,不在题目大小,而在有无见解,和见解是否深刻。题目要同内容相切合,不能文不对题。

有些初学写作的人,喜欢大题目。不求内容切实,动辄“全局战略”,或者“目标模式”,以为这样文章可以出众。其实不然。根据我的体会,初学者开始从事研究和写作,最好是“小题大作”,不要“大题小作”。说“小题大作”,当然只是借喻,并不是说要抓住小事“无限上纲”,不着边际地尽情发挥,而是说,题目要尽量地具体些,范围小些,对问题的分析则要力求透彻。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文章,内容能够把握,容易写得扎实。如果“大题小作”,题目大而无当,内容过于宽泛,初学者不容易把握,往往流于大而空。譬如一斤酒,装在瓶子里面是充实的,如果装在一个大坛子里,就会显得空荡荡。

古人论兵法,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写文章也是这样。很难说清楚文章写作的奥妙,也不能靠读“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把文章写好。往往有这样的情形:虽然学习了理论知识,对于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也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总像窗户纸一样,隔着一层,看不清里面的究竟;一旦捅破了,就会豁然开朗,“通”了。这要靠勤学苦练,而且要经常潜心琢磨文章的奥妙。文章奥妙有些是“只可体会,难于言传”的,非靠自己琢磨不可。

公务员写作排笔(体制内的文稿写不好)(4)

三、养成好文风

开始从事写作,就要注意养成好的文风。有人觉得文风问题只有文艺界才有,写经济学文章似乎不必讲究文风。这是误解。经济文章,同其他文章一样, 当然首先是内容的正确。但是,文风也决不是小事情,不能不讲究。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即使有正确的内容,文章写得不好,人们还是不愿看。

经济学文章要明白流畅。写文章是给读者看的,正如和朋友谈话一样,不能装腔作势,也不能只是自己懂,主要是要读者懂。因此,不要苦心孤诣地去表现自己的高深莫测,而要千方百计地为读者着想,使读者了解自己的意思。经济科学的任务,在于分析纷纭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帮助人们理解它的本质, 而不是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把明白的东西神秘化,使人如堕五里雾中,糊涂起来。深入浅出是成熟的标志,故弄玄虚的“浅入深出”并不能表明水平的高超。当然,经济学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每个读者都懂得的。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把文章写得明白些。先要自己真正弄懂,然后尽量地用中国读者所能理解的语言写出来。遣词造句要合乎汉语的一般规律。文章写得佶屈聱牙,艰涩难读, 有的是作者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有的是因为文字功夫差。读老一辈学者的文章,在这方面可以得到不少教益。

文章要朴实。有些初学写文章的人,喜欢多用形容词,轻易使用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大字眼,以为这样可以把文章写好。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思想说出来,少用形容词,字眼用得适如其量,是写好文章的一个秘诀。随便用大字眼,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名词和形容词,是文章的大忌。文章要简明。简,才能明。初学写文章的人,总怕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意思,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写进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使文章枝蔓芜杂。写完后多看几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就会眉目清楚些。当然,简明不光是形式问题。有时候,文章枝蔓芜杂是因为作者自己还没有把问题想清楚,思路不顺,以致不得要领。

八股是文章的大敌。八股种类很多,有土八股,也有洋八股。目下所谓“套话”,也是一种八股,读者是很讨厌的。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我读过多遍,受益不浅。他在这篇文章里所指摘的党八股的种种表现,都是应该竭力防止的。

公务员写作排笔(体制内的文稿写不好)(5)

四、一丝不苟

研究和写作,都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

同自己写作题目有关的材料,要尽量地多看些,至少不能有重要的遗漏。这些材料不一定都用得上,但以此作为背景,文章容易写得周全。我最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股份经济的若干思考》即本书第二卷《股份经济之我见》。 经济界和经济学界的一些同志反映,说这篇文章论述比较全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是因为,去年下半年我替中国经济出版社编了一本关于股份经济讨论的文集,几年来这方面的文章,凡能找到的我都读了。这使我了解到,在股份制问题上,大家有哪些共同认识,有哪些分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自己的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的,不能先有成见,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材料, 对于相反的材料置之不理。这样容易产生片面性。有的文章之所以站不住脚, 并不是因为毫无道理,而是把片面当成了全面,把部分当成了总体。

现在报刊和书籍上常见到错别字,使人看了不舒服。有的是排印和校对的错误,有的显然是作者写错了。我的办法是案头备部辞典,遇到没有把握的字或词,随时查一查。我年将半百,学习汉字已经四十多年了,还经常遇到遣词造句不太准确的事,勤翻辞典使我避免了一些差错。

要注意书写清楚。我当过编辑,现在还经常读到别人送来的稿子。我的体验是:书写清楚的稿子,首先给人一个好印象,乐意读下去,无意中“打分” 也高些;书写潦草,字迹难辨,往往动摇卒读的决心。将心比心,我自己的稿子,从几百字的短文到篇幅比较大的专著,抄写都比较清楚。这样做,一则可以减轻编辑的负担,二则可以减少排印中的差错,对于编者、出版者、读者和作者都有好处。

公务员写作排笔(体制内的文稿写不好)(6)

五、要多读书,会读书

读书的重要性是大家都知道的,用不着多说。怎样读书,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这里,我只能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是阅读的范围要广。书到用时方恨少。各类经济学书籍,自然要尽量多读。除经济学专业书籍之外,别的书我也经常涉猎,特别是哲学、历史和文学著作,以及各种报刊杂志,得益很大。读这些东西要挤占经济学阅读、研究和写作的时间,有矛盾,也有好处。学哲学有助于搞通思想方法,读历史可以增强历史感,看文学作品能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都是写经济学文章所需要的。更不用说,许多历史著作包含着社会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内容,许多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从中可以得到经济学的启示。各个领域的知识是相通的。如果不提高文化素质,孤陋寡闻,在经济学上也不会有大的成绩。当然,书籍浩如烟海,时间终究有限,读书不能不有所选择。即使要读的书,精读的也只能是最重要的著作,一般著作只能浏览。

二是要学会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还得会读书。读书不能只记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在读书的时候,特别是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要细心揣摩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写作技巧。经常揣摩,就能从中悟出一些文章写作的奥妙。我曾经把列宁的《哲学笔记》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真读了两遍。从《哲学笔记》中,我体味到列宁是怎么读书的。从《剩余价值理论》中,我体味到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我的读书、研究和写作,起了重要的作用。我觉得,读这些笔记,往往比读完成形态的著作,在研究和写作方面更能得到借鉴。因为在这里,呈现于我们面前的,不仅是结论,而且是名家的思维过程和写作过程。(原载《写作》1987年第10期)(本文选自《王梦奎文集》第七卷)

文章来源:笔苑公众号


欢迎关注@如椽巨笔,探究体制秩序与规则,评析公文技巧和魅力。关注,就是一次嬗变和启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