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

戳蓝字“今日禅城”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关注我们哦~

佛山没有“佛山”这座山!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3)

佛山有西樵山、南丹山、皂幕山,

唯独没有“佛山”,

为什么这座城市叫这个名字呢?

还有佛山各区的不同地名,

它们都有着不同的传说,

今天就来带大家看看这些奇妙的典故!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4)

佛山

原来,佛山在古代名叫季华乡,据说在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某日,塔坡岗也就是今天的塔坡街一带忽然异彩四射,随后人们在塔坡岗上挖掘,竟掘出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就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了。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5)

摄/捕风捉影

禅城

张槎也叫“仙槎”?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6)

张槎大富村漂亮的富竹公园。摄/珠江时报记者谭兼之

据石湾沙岗张氏族谱序言记载,北宋熙宁年间张氏始迁祖张哲定居张槎。由于当时张槎河网密布,上游不断流下木头和竹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张氏认为是天庭派槎(竹木小筏)来接他们上天,于是就将木头和竹竿扎成“槎”。张氏乘坐仙槎后一去未返,于是此地就有了“张槎”之名,亦称为“仙槎”。

石湾原本叫“石碗”?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7)

石湾名称取自天然——环绕社区周围的山岭树茂林密,流水淙淙,若干支山水汇成巨流顺着山涧急泄直下,冲出一条似虬龙翻滚的石湾河,河水在社区东转弯处激荡出一段花岗河床,河床的凹陷处有一碗状的天然石涧,泉水从中汩汩流出,即使天气再干旱,水涌如故,此蚀洞被人称为石碗,久而久之,也约定俗成地称为“石湾”。

南庄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8)

南庄镇以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9)政府驻地南庄墟而得名,相传明末有罗氏妾生一子后,不堪虐待携子出走,并用竹篮装载祖先灵位到此地定居,后成村落,并取名“篮装”之谐音“南庄”作为村名,相沿到今。

金鱼街以前真的有金鱼吗?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0)

传说,古时在现佛山市第九小学附近,有陈姓大族建的陈氏太公祠,太公祠门前本来有一块街心空地,很多仵作工从市区内抬棺材,路经此地时都会把棺材停放下来休息。陈氏族人感觉不雅,就打算在那块空地上建一个金鱼池,这样就没有地方停棺了。

金鱼池建成后,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赏, 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个地方为金鱼塘(即如今的金鱼街),成为了旧佛山的一个地标。

南海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1)

南海之名,先秦古籍早有记载,主要有两层含义,一为水域,二为行政区划。作为政区用名的“南海”历史悠久,乃岭南最早的行政区划之一,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南海县,距今一千四百余年。

南海之所以叫南海是因为它之前可以看到海,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因西江来的泥沙堆积在了珠江口,海岸线一直向外扩展,最后南海就看不到海了。

罗村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2)

相传在明代,有福建白候村杨氏到此,见地方风水甚佳而落户建村。因四周涌塘环绕,土墩连绵,形似盛谷箩筐,故取名箩村,后人简写为"罗村"。

石(石肯)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3)

相传一千多年前,石(石肯)附近的河底特别多石头,船只经过往往容易被搁浅。一旦发生搁浅,船民就会说:“船给石头(石肯)了(注:(石肯)是土话,即是‘硌’的意思)。”口口相传,久而久之,这一带,就因此而出名了,人们干脆称此地为石(石肯)。

黄岐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4)

接近珠江,渔业兴旺。传说古代此地的白少河水深滩阔,每逢暴雨降临,常恶浪排空,是时,河中有杏黄旗出现,风雨骤止,舟楫平安无事;又因昔日有"岐阳古道",故得名为"黄岐"。

黄岐实为黄竹岐的简称,此地因临近广州,历来为黄竹交易之地,故名。

里水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5)

里水涌原名郁水,系北江支流入水口峡后之水名,因水道迂回曲折而得名(因当地说弯曲为“屈”,与粤语中“郁”谐音),又河水处峡外称外水,处峡内称里水,故名“里水"。

狮山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6)

相传在北江岸边,有一座像“狮头”的山岗,“狮山”之名由此而来。

丹灶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7)

丹灶名源于晋代,距今1700多年,原名珍丰市。相传东晋(239年)道士葛洪金峰岗结灶炼丹成圣,金峰顶故号为炼丹圣地。1579年,为纪念这位炼丹仙人葛洪,将环抱“金峰岗”的村取名为“丹灶”,取“圣地”之意。

西樵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8)

因有西樵山而得名。西樵山得名由来已久,“樵”是打柴的意思。传说古时广州人将东面打柴的罗浮山称为东樵,将西面打柴的山称为西樵,西樵山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九江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19)

九江——古称儒林乡,据《九江儒林乡志》记载,宋代始成市集,初称良村埠,继而又名海边圩。宋末元初,在南边因有大小九条涌水源,由外分别流入汇合于此,通连西江,故名九江大圩。镇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0)政府设于此,故名“九江”。

顺德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1)

明英宗正统年间黄萧养起义后,朝廷为了加强对起义策源地的管治,于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452年5月16日)把南海县的东涌、马宁、西淋、鼎安4都37堡及新会县的白藤堡划出设置新县,命名“顺德”,意为“顺天明德”。

大良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2)

大良得名有两种说法。民间相传大良本名太艮,缘起于该地为古“太艮海峡”;建县后,朝廷命官误将“太”字的一点加于“艮”字之顶而成“大良”。

学术界则认为顺德建县前的史料从无“太艮”和“太艮海峡”的记载,"大良”应为古南越民族语音的遗留,意为“黄土地”。

伦教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3)

伦教镇古称“海心沙”,因明朝乡判郑循齐管理乡务有方,皇朝赐给“伦常之教”牌匾作为奖赏,故有伦教之称。

勒流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4)

勒流的得名,缘起于镇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5)政府驻地北面的北江支流的流向,北江支流本向东流,到此分出一条二级支流,逆转向西接通西江支流甘竹溪,古时俗称“额(逆)流”。因嫌其意欠吉,借用谐音改称“勒流”,写作“勒楼”,民国后统一写作“勒流”。

北滘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6)

因当地有一百多条大小河涌,而本地人惯称河涌为滘,所以有百滘之称,后因与北语音相近,逐渐改称为北滘。

乐从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7)

乐从的得名,缘起于镇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8)政府驻地清代俗名“六松圩”,因该圩场内有六株松树,故称。民国初年以谐音正式命名为“乐从圩”。关于乐从得名还有一个说法,清末,各乡组织义军云集该地步行前往攻打广州等地清军,旗号写着“乐意顺从”,于是后人便把葛市通津改称乐从。

高明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29)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朝廷置兵高明寨(今明城青玉岗),因此地势高阜爽垲,兵寨处于山南水北的高而明亮之地(明,古义引申为“阳”,山南水北之地为阳),故称“高明寨”。

后明朝宪宗皇帝颁发圣旨,在这条清清的沧江之滨开基建县,取高爽明亮地形之意,立此地名为“高明”。

千岁村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30)

属更合镇,西北距更楼圩3公里。村中有棵千岁子,据《高明县志》载:“千岁子,一名青翠。叶凤尾蕉,子在根下,一苞数十颗。壳黄肉如栗,味稍淡。俗名石斛。”故取名千岁。

尼教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31)

尼教,原名泥滘。村名来源有三种说法:其一,此处河涌纵横,地势低洼,泥水容易积聚,故名泥滘,后讹为尼教;其二,相传在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仙村有一姓邢的女尼姑至此还俗,且教子有方,传为佳话,因名尼教;其三,村名源出于尊孔,孔子字仲尼,“尼教”即倡仲尼之教义。马姓迁此时,这里原有一棵大榕树,故又取名马榕村。

三水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32)

三水区白坭镇银洲贝丘遗址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居住活动。据旧志载:明王朝为了绥靖边远,有利统治,设置新县。因县治所在地河口控西、北、绥三江汇流,取“三水合流”之意,定县名为三水。

白坭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33)

白坭位于三水区最南端,与西南城区隔北江相望,因这里在明朝中叶时期曾挖出大量白色的陶坭,故此得名。

芦苞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34)

芦苞位于三水区中部偏北,历史悠久,因旧日这里曾盛产芦苇和苞草(即席草)而得名。

涨知识了吗?

石湾窑的故事(老佛山也未必知道的故事)(35)

来源 | 好多佛山人唔知嘅嘢

编辑 | 欣怡、实习生陈婉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