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

1937年9月,中共独立领导指挥的平型关战役是我军在抗战初期所取得的首次胜利,在7.7事变爆发后华北国土不断沦陷、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情况下,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军民战胜日本的决心和意志。

但也有论者认为,平型关战斗是错误的战略指导思想的产物,同党中央的战略方针背道而驰。平型关战斗是集中兵力打运动战,违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分散游击战”的方针。

事实果真如此吗?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

山地游击战与运动战

山地游击战是利用山地复杂性的特点,建立根据地,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袭扰敌人,通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对敌人小规模分队进行打击,其对整个战局影响不大。

而运动战虽然也存在依靠人民群众来辅助军事作战的因素,但其主要目的已经不是袭扰敌人,消灭小股敌人,而是在于在运动中创造在某种有利条件下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其战争结果对整个战场态势会构成较大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和我军早已在山区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依靠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敌强我弱的大背景下,持久地依靠人民群众,辅助八路军主力择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达到在战略上打乱日军作战计划,牵制日军进攻的目的。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2)

洛川会议精神

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中共在1937年8月22日到25日在陕北洛川召开了会议,会议确定当时国情下共产党部队的作战方针就是独立自主的在敌后开展游击战,配合国军在正面战场打击日军。

毋庸置疑,洛川会议党提出的作战方针是符合自身实力和中国国情的。

当时日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军事力量上不论是士兵作战指挥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远超国军。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上,中国陆军大约有400万,日军在华部队有25万人,但日本国内还有300多万预备役部队,而且其人员武器都堪称精良,随时准备踏上中国领土。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3)

中国拥有的不过是人数优势;中国海军是日军的1/30,空军是日本的1/10,因此日本才狂妄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敌强我弱的态势是客观存在的。

正是基于这种事实,党中央和毛主席才决定在日占区展开自主的游击战。

而在1927年到1936年的国共内战中,中国工农红军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运动战,通过调动敌人,诱敌深入地歼灭敌人。

而面对抗日战争的新形势,毛主席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敌后抗战又重点进行了解释和阐述。

毛主席认为,红军刚经历过长征,人员装备损失较大,不仅面对日军处于劣势,就与国军比也差距不小,一时无法担当起正面作战的任务,因此面对敌强我弱的抗战态势,中国共产党必须配合国军正面作战,相对独立的领导工农革命队伍进行敌后抗战。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4)

游击战在原则上就是说,将革命力量分散时是为了方便发动群众,将革命力量集中时是为了集中力量相机消灭敌人,能消灭就消灭,消灭不了就撤退等待新的时机。

为什么强调“山地”呢?就是要借天时地利创建抗日根据地,将其作为持久抗战的长期支撑点。

这个时候,毛主席已经将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贯彻到对日作战中去,在战略上对敌人形成牵制,以有限的力量发挥最大的作战效率。

而此时,日本华北派遣军已经分别在1937年7月29日与30日两天时间里分别迅速攻陷北平和天津,随后日军便开始筹划进攻华北全境。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5)

一路沿平绥铁路从北侧进攻山西、察哈尔,一路沿平汉铁路南下进攻河北石家庄,意图占领后继续威胁河南,一路顺津浦路南下进攻山东。

在华北全面告急的情况下,党中央和毛主席派遣115师、120师和129师到山西参加抗战。

在开进山西之前,毛主席已经研究了山西的敌我态势,认为八路军应该以恒山山脉为主创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后来到了9月中旬,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的察哈尔兵团沿平绥铁路,由北侧南下,从正面进攻雁门关;另一路由日军第五师团坂垣征四郎指挥从平汉铁路方向进犯,通过平型关,进而配合北犯的日军部队共同攻占太原,然后图谋占领山西全境。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6)

针对敌人进攻态势的改变,毛主席认为按照敌人所展示的迂回战术,如果八路军全部在恒山展开游击战争,将陷入日军的战略包围。

应该将我军放置于日军的包围行动之外,于侧翼展开抗日作战,牵制日军对太原的进攻行动,以此达到减少晋绥军与日军主力部队作战产生的力量消减。

因此,毛主席调整了在山西抗日的战略部署,120师部署在以管涔山为中心,建立影响力辐射附近10多个县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29师进入以吕梁山为依托的晋西南,建立抗日根据地;115师进驻恒山以南,随时向南迁移,机动于太行山和太岳山地区。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7)

新的作战部署计划得到了八路军各师的认同,115师师长林彪提出,平型关地区已成日军坂垣师团进攻太原的必经之路,应立足于当地有利地形,进行一场居高临下的伏击歼灭战。

毛主席认为林彪的作战计划是可行的,平型关主战场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形,非常适合进行伏击战。

八路军对于抗日作战的首战是非常谨慎的,因此战前多次进行勘察,尽量利用山地复杂的地形给敌人制造麻烦。

对地形的堪察是山地条件下打歼灭战的前提条件。

为了摸清平型关地区的地形,为师主力部队利用山地的有利条件打好这一仗,林彪先后三次深入平型关一带现场勘察地形。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8)

第1次,林彪让部下带上电台爬上平型关关口的北侧高地,按地图与平型关东边的山岭、河沟、村庄、道路一一比对,为模拟日军进入山谷道路的现场状况,其还沿着山下的道路从西跑池跑到东跑池,又从东跑池跑到乔沟、东河南一带,全面摸清当地的战场地形条件。

第2次,林彪将自己化妆成在山区进行劳作的农民,跑到老爷庙、乔沟南部进行现场勘察,以补充上次勘察中的不足,完善战场布置。

第3次,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将各旅、团等一级的指挥官一同带去战场勘察,在现场林彪将确定好的伏击点向各级指战员进行了明确。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9)

山地游击战并不排斥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平型关战役就是将山地的复杂条件下的游击战与我军善于集中力量打运动战的特点结合了起来。

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13日,日军攻陷晋北重镇大同,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针对进犯平型关的日军第5师团下属的21旅团主力,将第六集团军21师、84师、73师及孟宪吉旅一部由北向南部署在平型关正面,同时电令朱德为司令的我八路军在平型关附近配合作战,共同夹击日军。

9月23日,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在战前动员大会上指出这一战要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副师长聂荣臻则进行了政治动员,向广大指战员讲述了进行这场战役的原因和作战步骤,详细进行了作战部署。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0)

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指示,在具体作战部署上,343旅685团分担对敌进犯部队进行“拦头”的任务,提前占领关沟和老爷庙一带的南部高地;686团提前占领老爷庙与小寨村之间地段的南侧高地,方便对敌进行中央突击,这叫“斩腰”;而344旅687团则负责先敌占领蔡家峪、西沟村和东河南镇一带高地,切断敌人后撤之路,也就是“断其尾”。

在做好围歼敌人的同时,该师还将独立团和骑兵营埋伏在灵丘、涞源、广灵一带的阵地上,目的是为阻击日军增援部队;最后688团作为此战的预备力量被部署在东长城村一带,随时支援前线。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1)

24日,天降大雨,各作战单位为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战目的,选择从崎岖小路急行,前往预埋伏阵地。

提前到达各预设阵地后,各部队同时做好隐蔽伪装,只等日军进入埋伏圈。

纵观我军此次作战部署行动,正是充分利用了山地地形复杂的特点,将自身隐藏在山区暗处,而敌人却是一路沿山谷中的交通要道前进,是在明处,敌强我弱,敌明我暗。

此次参战我军共投入部队12000多人,日军来犯之敌则共有4000多人。

按照作战计划,晋绥军在平型关正面与日军作战,八路军在侧后断敌后路,配合国军大部队作战。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2)

25日凌晨5点30分后,日军21旅团辎重部队已进入我军布置的伏击防御圈,等敌最后一辆车完全进入后,我军立刻对这1000多人展开歼灭战,经过1天多的战斗,我军歼敌1000多人,缴获山炮1门,击毁汽车100辆,缴获枪支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炮弹2000余发,同时还缴获其他大批军用物资,此战我军大获全胜,难怪聂荣臻元帅会说事事请示,必耽误战机。

但由于日军装备精良,誓死不降,我军也付出了伤亡900多人的代价,因此,这场战役看似打得是伏击歼灭战,但战斗过程是非常残酷的,也暴露出了我军在作战中的一些问题。

国共合作的整个平型关战役从1937年9月3日到10月2日,历时1个月,战场空间影响范围达上百公里,虽然最后太原失守,但该战役打破了日军迅速侵占华北的美梦,其中我军主导的平型关大捷更是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战胜日军的信心。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3)

平型关大捷是我军在战前对平型关进行认真勘察的基础上,利用山地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大规模作战的特点,集中我军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一次歼灭战。

在这次作战中,我军在后勤补给等方面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因此这次战斗是游击战与运动战的有效结合,是军民互助下取得的一场难得的胜利。

因此,这次战斗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山地游击战,而是因地制宜,抓住有利战机,在战术上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在战略上牵制日军对太原的进攻,而且毛主席亲自批准了这次作战,用现代术语说,这是一场不对称条件下的作战,以我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我军的优势,符合洛川会议的精神。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4)

战后问题总结

从当时整个平型关战场态势来看,我军所进行的是配合国军正面战场的敌后战争,虽然我军完成了当时第二战区长官阎锡山所分配的作战任务,但由于国军在正面战场上屡屡出现失误,导致没能歼灭更多日军,反而最后连太原也陷落。

按照阎锡山原有的作战计划,如果国军能够坚守阵地,这次战斗国共应该能歼灭敌军4000多人,但是国军在作战作风方面实在难以让人满意,导致一再失去战机,并造成大批人员伤亡。

林彪在战后的《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对国军作了几点总结。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5)

首先就是国军没有有效的配合我军的作战,在八路军正在包围歼灭乔沟的敌人时,国民党军队却纹丝不动,没有减轻友军的负担。

第二,国军面对日军在心理上胆怯,做不到勇往直前。

这次号称“钢军”的日本第五师团虽说是日军中数一数二的精锐劲旅,但其被八路军在乔沟打了个措手不及,死伤惨重,说明其并不是不可战胜。在其不断溃败时,部分日军竟然从国军阵地上逃脱,而国军因为害怕日军,迅速放弃阵地,不战而退。

第三,国军内部的配合不力,做不到自成一体。

参加平型关作战的日军有8个团,但是却分成3部分,还各自为战,而日军战斗力强悍,国军在明知敌人兵强马壮还不能集中兵力应对。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6)

第四,国军指挥体制,作战思想僵化。

晋绥军只知道在阵地死守,而不知道灵活机动,对敌人搞偷袭战,运动战,导致其失去很多取胜的机会。

第五,国军不懂得发动群众。

国民党一贯不将老百姓当回事,认为只靠军队自身就能将战争打赢,却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这与毛主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的路线是难以相提并论的。

在对国军进行总结的同时,林彪也总结了我军在作战中所暴露出的弱点。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7)

第一,我军对敌人的凶残和战斗意志估计不足。

日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强,其即使被打散,但单兵作战素质依然很高,其枪法仍很准,但其不是无敌的,我军作战也很英勇,但是敌人长期受法西斯思想统治,即使被击伤,仍然不肯交枪投降,导致我军在对其进行救助时被其杀害多人。

第二,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集中较大规模的作战的模式在现阶段是不可持续的。

这次我们在利用地形优势和兵力优势的条件下,拼死奋战歼灭敌人1000多,但自身也伤亡近900人,说明日军实力对我军保持优势是长期存在的。

这种程度的伤亡对我军在现在军事力量的消耗还是太大,坚持敌后游击战才是上策,今后我军应当着眼于对敌人后方的截断为努力目标,不可贸然与其正面较量。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8)

第三,我军应加强军事装备和战术的提升。

当前条件下,我们只能从友军那里接收武器装备,从日军手里缴获部分先进装备的,但我们也应考虑自己的兵工厂建设,提高装备自给率和装备水平。

在部队作风上,我们在过去半年里已经进步了很多,但在战术方面还需要提升,这都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我军作战策略的选择是切合实际的。

敌军是飞机、火炮同步配合,因此我们利用了我们善于近战的优势,与敌人进行肉搏战,使得敌人无法对我们在战场上进行轰炸,这是我军应该继续发扬和保持的战斗策略和精神。

平型关大捷结果(平型关大捷争议)(19)

第五,敌军骄横,我军谦逊。

日军利用其装备和战斗素养对我军形成战力优势,但其骄横过度,忽视侦查警戒,总是依赖于飞机和大炮的先前轰炸。他们不喜欢构筑工事,在这次交战中他们受到攻击后只是躲在沟里休息,等我们击中他们,他们才知道我们已经开始进攻是抓住了这一点。

结语

平型关大捷是我党我军在抗战初期对山地游击战的灵活运用的典型战例,但鉴于当时我军在整体上远不如日军,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八路军都采用山地游击战,而像上万人规模的运动战还是比较少的,依托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敌后进行破袭战,以支援国军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

毛泽东军事思想历来讲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灵活机动,如果死搬硬套,抗日战争还怎么打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