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的发源地(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流行的地区比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

保定老调是中国河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中央的领导同志曾鼓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保定老调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 年间流行于燕赵的传统民歌俗曲河西调,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确袍带戏。1884年左右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1918年左右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人辈出,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

保定老调的发源地(保定有宝老调不老)(1)


《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成电影后,老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

保定老调,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为区别于河北梆子, 故名老调梆子 ,即老调剧种 。对于研究地方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当地的民族发展史、文化艺术发展史乃至风物人情,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保定老调的发源地(保定有宝老调不老)(2)


老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流行在当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的影响,并吸收当地说唱艺术的精华,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较正规的职业班社,并开始进入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繁荣时期。

1949年后,保定一带成立了高阳、定县、阜平等专业老调剧团。保定地区老调剧团多次进京演出,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保定有宝,老调不老”。该团创作演出的优秀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于1960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拍摄成电影并在全国发行放映。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辛秋花、王贯英等。新时期以来,老调又创作出《日月经天》、《拒马令》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多次在省内外演出获奖,成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保定老调的发源地(保定有宝老调不老)(3)


唱腔是保定老调音乐的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老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


保定老调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基本曲调是由结构相似、结音相同的上下句组成,每个唱段都是由若干个循环反复的“上下句”组成,唱词的格式是说唱体的上下句,与大鼓词颇相近。保定老调男女分腔,老生、小生、武生、花脸、文武丑、老旦所唱的属于男腔,青衣、花旦所唱的属于女腔。男女腔有着共同的结构形式和节奏规律,因而保持了两者在风格上的统一,只是调式不同,音区不同,形成了男女腔在曲调上的差别,女腔的结束音是1,男腔的结束音是5,男女虽然调高相同(都是1=C),但女腔比男腔高四度。

唱腔板式有[二板]、[头板]、[三板]、[回龙]、[拨子]等十余种。曲牌多来自于京剧、河北梆子、昆曲,常用的曲牌军乐类有[风入松]、[江儿水]、[开门歌]、[水龙吟];喜乐类有[洞房赞]、[海清歌]、[八板]、[大满堂红]、[小满堂红]、[小寄生草];哀乐类有[唢呐批]、[梦景]、[大寄生草]、[哭皇天]、[批];宴乐类有[大开门]、[滴溜子]、[摆宴曲]、[三步歌];其他还有[备马令]、[娃娃]、[万年欢]、[上天梯]等,锣鼓经五十余个。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

保定老调文戏与武戏在整个舞台表演中都占重要地位。行当齐全有老生、老外、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脸、丑等。其表演自然流畅、亲切朴实,一伸手一投足,包括念白,都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保定艺术剧院获得“保定老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