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父母的悲剧(父母天性爱儿女)

弑父母的悲剧(父母天性爱儿女)(1)

一、爱护子女是生物的共性

爱护子女是所有生物的天性,这种天性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本能。不论是低等的生物还是高等的动物人类都是如此。

1、所有生物天生的热爱和呵护子女

两年前路过一个屠宰场,一只铁笼里关着许多待宰的山羊,当宰杀时就牵出来,在牵到一只山羊时,这只山羊四脚用力向铁笼里撑任凭人棒打脚踢也不出来,当人用力向外牵时,它两只前脚跪在地上,并大声叫着,硬是几个人用力拖出来的。杀了那只羊后剖开肚子却发现两只小羊崽。这时才知道那只山羊为什么死也不出来的原因,是因为它怀了小羊崽,为了保护小羊崽死也不出来。

2、保护子女是动物的天性

我家住在一座大山的山麓,经常有许多鸟类在房屋附近飞来飞去,与人类和平共处。而去年见到屋边一种叫长尾雀的鸟见人就打,当有人路过没注意时这种鸟在人的头部和肩部用翅膀敲打或用脚趾抓,附近许多人都被这种鸟打或抓伤。有几个住在一楼的老年人都被它们打了,几位老人说从来没有听说鸟无缘无故打人的,都觉得奇怪。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我们居住的附近一居民抓了一窝长尾雀的幼崽吃了,而它们迁恨于其他无辜的人,明明知道斗不过人,还要挺而走险来报复伤害它幼崽的人类。

3、人类对子女的热爱朴实无华

据报道,几年前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地震,地震过后当人们清理废墟的时候,发现废墟下一个母亲用力支撑顶住压在身体上的水泥板,将自己刚满两岁的女儿抱在身下,但由于水泥板及废渣的巨大压力母女俩都没能保住性命。但是一个母亲在临死的时候都不忘保护自己的子女。

不论是禽类还是兽类,还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都有爱护和呵护子女的天性,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本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连没意识的“落红”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一株果树也要给自己的种子留下丰厚的果实作养分,一株蒲公英也要给自己的孩子安上腾飞的翅膀,一株小草在它枯萎腐烂后也要成为土壤和养分,为后代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营养。

弑父母的悲剧(父母天性爱儿女)(2)

二、热爱父母需高尚的品性,

1、伤害父母是动物的兽性发作

动物界在对待父母上具有不同的表现,一些天生恶毒的食肉动物,对待父母也凶残,小蜘蛛在母亲生下后,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吸光母蜘蛛的体液,使母蜘蛛身残而死亡。作为食肉动物的猫头鹰更凶残,母猫头鹰在孵化和哺养小猫头鹰时已经精疲力尽,当小猫头鹰被喂养长大母猫头鹰已经飞不动后,而小猫头鹰为了自己能有足够的养分,能够长大高飞就把母猫头鹰吃了。然而这些动物都是下一代吞噬上一代,一代一代的被吞噬,遭到应有的报应。

2、爱护父母的行为被千古传颂

天生善良的乌鸦能一代一代哺养母亲,母乌鸦将小乌鸦哺养长大,当母乌鸦不能外去寻找食物时,长大后的小乌鸦会反哺母乌鸦。作为食草动物的山羊对妈妈很孝顺,小山羊崽见妈妈辛辛苦苦的哺养自己,对妈妈说,我怎么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山羊妈妈说,孩子不需要你的报答,只要你有这份孝心就好,小羊崽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每次吃奶时都是跪着吃。这就是流传千古的乌鸦反哺和山羊跪乳的故事,教育一代一代的人们孝敬父母。

3、热爱父母的人具有高尚的品德

对父母的态度反映出一个人品德的高低水准,人作为高等动物,是从动物界脱变出来的,除保留动物的某些性状外,还有动物所没有的特性,动物具有本能,人类具有感情,这是本质的区别。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动物相区别的人性。人性是一种道德修养,是由舆论、人格、良心、道义、亲情感动下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情感,是长期的学习所形成的一种高尚品德。

弑父母的悲剧(父母天性爱儿女)(3)

三、高尚品德的形成在教育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尊老爱亲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孟宗哭竹生冬笋、董永卖身葬父亲、王祥为母卧寒冰等孝亲故事流传千古。中华民族是一个尊敬老人爱护父母的民族。但是爱父母并不是每一个子女都能做得到。

热爱父母的人都具备高尚的品德,而高尚品德是不断学习才形成的,人类是从动物界演变而来的,既具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凶残的表现。品德低劣的人不仅对父母没有爱心而且虐待父母,真可谓禽兽不如。几年前参加一个公审大会,宣判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独生儿子,因好吃懒做爱好赌博,每次输了钱就回家问七十多岁的单亲母亲要钱。母亲从小对儿子娇生惯养,开始母亲都满足儿子的要求,到后来母亲不能满足要求了,就对母亲拳打脚踢,最后把自己亲生母亲打死。到头来遭到了法律的严惩,一颗正义的子弹打碎了他那漆黑的心脏,得到应有的惩罚。一个五十多岁的儿子从好吃懒做,到杀亲弑母,反映了缺乏教育所表现出来的丑陋人性,让我理解“禽兽不如”的真正含义。

对父母爱不爱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的好坏,一个对父母都不爱的人,不会爱别人,更不会爱天下人。父亲把你含辛茹苦的养大,你都不知道爱,难道你会去爱无缘无故的陌生人吗?这样的人就很难溶入社会,甚至会仇视社会,与人们为敌,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人的品德是最重要的,衡量一个学生好与劣,现代教育学认为: 德育不好是毒品,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也就是一个人的品德,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尽管学习成绩再好,也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不会成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将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良好品德的形成在于教育。

1、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生长在一个尊老爱幼的家庭的孩子,从小懂得爱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亲的身传言教往往能使子女潜移默化,爱父母的人子女也很爱他们,所以爱父母就是爱自己。一个尊老爱幼的家庭往往都是和眭相处,事业有成兴旺发达。

2、学校教育是主导

一个人从三到四岁开始进入幼儿园接近教育,从七岁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再进入中学到大学毕业,在这二十多年的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从中接受传统美德的学习,学会了尊敬长辈,热护父母的的优良品德。

3、社会教育靠自觉

一个人走进社会后,要与各式各样的人往来,这些人有好的榜样,也有坏的典型,一个从小品德好的人,有极强的是非分辨能力,能汲取社会上的精华而去其糟粕,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孝心的人。

优良品德的形成遗传是基础,教育是关健,环境有影响。一个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在好的环境中生长,养成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习惯,必定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护子女是生物的天性 ,热爱父母要高尚的品性。

弑父母的悲剧(父母天性爱儿女)(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