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成语典故之三门峡)

三门峡市古称陕州,因处于崤山和秦函谷关之间,也称“崤函”。之所以叫陕州,是源于三门峡市陕州区陕塬上的“分陕石”(现在三门峡虢国车马坑博物馆)。伴随着1957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在陕县(古陕州治所)崛起了一座新兴城市三门峡市。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之所以称陕西,也是源于陕州“分陕石”。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成语典故之三门峡)(1)

黄河三门峡大坝

“分陕石”的由来。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道、穷兵黩武,周武王姬发在洛阳孟津会盟后,举兵讨伐,灭了商朝。辅佐周武王的重要人物除大家都知道的姜尚(姜子牙)外,还有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和西周宗室、大臣、他的同辈弟弟召[shào]公姬奭[shì]。周武王灭了商朝不久就去世了,周成王姬诵继位,成王年少,周公姬,摄政当国,和召公一起共同辅佐成王。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商朝的遗族都在东部,在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称宗周)管理起来很困难,从战略的目的出发,周武王姬发去世前,就安排营建成周(洛阳),以便管理商朝的遗族和周朝的其他地区。周成王继位五年后甲子这一天开始动工建设洛阳。洛阳的建成,开两京制先河,以陕州立柱为界,召公治理陕州以西,周公治理陕州以东,称为“分陕而治”,成就了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成康盛世”。

“分陕石”是中国最早的界石。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成语典故之三门峡)(2)

分陕石(来自网络)

成语典故一:中流砥柱[zhōng liú dǐ zhù],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砥柱在三门峡市东30公里三门峡黄河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和长城一样,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还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按照《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中的记述,齐国齐景公时期,有三位著名的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他们人人武艺高强,勇气盖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功劳,俨然是齐国武将里的明星。这三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兄弟,彼此互壮声势。由于自恃武艺高,功劳大,他们非常骄横,不把别的官员放在眼里,甚至对晏子也不够尊敬。

晏子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他想,这些莽夫如果势力越来越大可不是好事啊,他们可不讲究什么礼仪伦法,将来出什么祸患就不好了。晏子拜见齐景公,把心里想法一说,齐景公虽然觉得除去三位勇将未免可惜,可是晏子的话也有道理,而且晏子那时太有权威了,齐景公也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得,您老就看着办吧!”

晏子准备停当后,由齐景公召来三位猛将,说要赏赐他们。

三人听说国君有赏,当然兴冲冲地前来。到了殿前,却看见案上有一个华丽的金盘,盘子里放了两个新鲜欲滴的大桃子,一阵芬香扑鼻而来。三个勇士顿时流下了口水。晏子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三位都是国家栋梁。这宫廷后院新引进了一棵优良桃树,国君要请您们品尝这一次结的桃子。可是现在熟透的只有两个,就请将军们根据自己的功劳来分这两个桃子吧。”晏子露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

三将中,公孙接是个急性子,抢先发言:“想当年我曾在密林捕杀野猪,也曾在山中搏杀猛虎,密林的树木和山间的风声都铭记着我的勇猛,我还得不到一个桃子吗?”

说完他上前大大方方拿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也不甘示弱,第二个表白:“真的勇士,能够击溃来犯的强敌。我老田曾两次领兵作战,在纷飞的战火中击败敌军,捍卫齐国的尊严,守护齐国的人民,这样子还不配享受一个桃子吗?”

他自信地上前拿过第二个桃子。

古冶子因为不好意思太争先,客气了一下,不料一眨眼桃子就没了,怒火顿时燃烧他的脸庞,“你们杀过虎,杀过人,够勇猛了。可是要知道俺当年守护国君渡黄河,途中河水里突然冒出一只大鳖,一口咬住国君的马车,拖入砥柱处河水中,别人都吓蒙了,唯独俺为了让国君安心,跃入水中,与这个庞大的鳖怪缠斗。为了追杀它,我游出九里之遥,一番激战要了它的性命。最后我浮出水面,一手握着割下来的鳖头,一手拉着国君的坐骑,当时大船上的人都吓呆了,以为河神显圣,那其实是我。没人以为我会活着回来。像我这样,是勇敢不如你们,还是功劳不如你们呢?可是桃子却没了!”“哐啷”一声,他拔出自己的宝剑,剑锋闪着凛凛的寒光。前两人听后,不由得满脸羞愧,心想“论勇猛,古冶子在水中搏杀半日之久,我们赶不上;论功劳,古冶子护卫国君的安全,我们也不如。可是我们却把桃子先抢夺下来,让真正大功的人一无所有,这是品行的问题啊,暴露了我的贪婪、无耻。”两个自恃甚高的人物,看重自己的荣誉比生命还重要。此时自觉做了无耻的事,便羞愧难当,于是立刻拔出宝剑自刎!两股鲜血,瞬间便染红了齐国的宫殿。

古冶子看到地上的两具尸体,大惊之余,也开始痛悔:“我们本是朋友,可是为了一个桃子,他们死了,我还活着,这就是无仁;我用话语来吹捧自己,羞辱朋友,这是无义;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感到悔恨,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我这样一个三无的人,还有脸面成为齐国的大将吗?”于是他也自刎而死。

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区区两个桃子,顷刻间让三位猛将都倒在血泊之中,齐景公也有些伤怀,按照勇士的葬礼,将他们葬在一起。

汉代画像的历史故事里,就刻画有“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故事中古冶子:“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就是成语中流砥柱的出处。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成语典故之三门峡)(3)

砥柱石(来自网络)

另据传说,上古时期,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有一座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影响河水的通行,大禹在洛阳洛宁县境内的洛河中得到神龟背驮的“洛书”,依此治水时变“堵”为“疏”,把这座山劈开,把两边的河道凿宽,把三门峡峡谷劈开分成人门、神门及鬼门,其中鬼门最险,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急流之中。黄河龙门(山西河津市陕西韩城市之间黄河龙门,即鱼跃龙门出处)之水东流入海,治水成功,受禅让建立了夏朝。

相传又说砥柱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浊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

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成语典故之三门峡)(4)

成语典故二:终军弃繻[zhōng jūn qì xū],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

这个历史典故,发生在今河南三门峡,在汉武帝时期。那时,三门峡还不叫三门峡,叫弘农郡。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繻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18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

当初,终军从济南步行进函谷关,守关官吏给他一块布帛。终军说:“拿这东西有什么用?”关吏说:“这是返回的凭证,回来时应该拿它合符。”终军说:“大丈夫到国都游历,决不返回。”丢下布帛就走了。终军再次东行出关巡视,关吏还记得他,惊呼:“这位使者就是以前的弃繻儒生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终军弃繻”。

朝廷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缨说:“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防飞石,冲锋在前。我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全力以赴辅佐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低能,自己也很郁闷。”汉武帝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升他为谏议大夫。

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与汉朝和亲,汉武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归附汉朝。终军主动请求说:“请给我一根长绳子,我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带到朝廷来。”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归附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了。终军死时年仅26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

唐·胡宿有诗赞叹:“望气竞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

诗圣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其二》:“宓[fú]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diàn]疏帘看弈棋。”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成语典故之三门峡)(5)

三门峡宝轮寺塔(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成语典故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复句成语。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兵锋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今陕西华阴)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宜阳(今河南宜阳)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军在华阴、湖县(古县名,在今河南灵宝市)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在今河南宜阳)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在今河南渑池)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取得了胜利。”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引用此典故。

典故原文三:“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成语典故之三门峡)(6)

三门峡天鹅湖

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东隅亦指早晨,桑榆亦指黄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