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前黄埔区航拍图(解放档案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1976年前黄埔区航拍图(解放档案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1)

1949年10月3日,解放军粤中纵队四支队十四团官兵及驻守加益的游击队、加益中学师生、当地群众,在加益中学(时为郁南四中)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时光飞逝,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去。不久前,笔者在罗定市党史办看到了当年十四团制作的五星红旗。见证了那次升旗仪式的王大成老师及老战士叶钦南、王以炎和国旗保存者邱鼎元的后人,向笔者讲述了加益中学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前后的故事。

1976年前黄埔区航拍图(解放档案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2)

十四团官兵连夜缝制的党旗、国旗

升起国旗那一天:加益镇比过年还热闹

1976年前黄埔区航拍图(解放档案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3)

现年86岁的王大成是加益中学1948级学生,问起升旗仪式和庆祝大会的一些细节,他已经有些模糊了,唯独清楚记得那天的加益镇,比过年还热闹,“沿街商店全都鸣放鞭炮,群众杀鸡宰猪犒劳部队,我们老师和学生跟着沾了光,晚上加餐吃上了平时难得一见的鸡肉和猪肉。”

1976年前黄埔区航拍图(解放档案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4)

加益中学地下党支部旧址

离休干部王以炎,当年也是加益中学的学生,他比王大成早一届。自加益中学校园内建起“罗定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展示栏后,他就不时回到这里,向学生及前来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干部群众讲述革命斗争故事。王老满怀深情地说:“加益游击区的开拓者,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孔令淦。”随后,他讲述了孔令淦开拓加益游击区的故事。

1947年秋季,王以炎入读初中一年级时,就认识了孔令淦(当时化名孔庆廉)。当时孔令淦受党组织派遣,通过同学、校长张元龙,到加益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多年后,王以炎才知道,孔令淦与夫人郑坚到加益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利用加益地处两省四县(罗定、郁南、信宜、岑溪)边区,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有利条件,到这里培养革命骨干,建立据点,为酝酿中的郁南“四一八”起义,准备好起义部队的后方基地。

“孔老师很快就在加益中学师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包括黄式尧、陈聚桂、王以辉等人,还成立了加益党支部,使学校成了加益地区革命的策源地。我也受孔老师影响,在解放前夕参加了革命。”1948年5月27日,郁南“四一八”起义部队到达加益与国民党追兵周旋。“国民党一个营的兵力就驻扎在学校内,孔老师带着全校师生若无其事地上课,国民党追兵则四出搜索起义部队,由于有师生通风报信及群众的掩护,国民党兵一无所获,几天后只好灰溜溜地撤走了。”其后,加益发展成由革命武装完全控制的游击区和根据地,孔令淦也担任了郁南县南区人民政府区长及十一团三营教导员。

解放后,孔令淦到广西北海市工作,离休后回肇庆休养。王以炎曾经多次到肇庆探望过他,“孔老师对我说,他一生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开拓加益游击区,为解放罗定和郁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升起国旗的十四团:罗定历史上第一支人民子弟

1976年前黄埔区航拍图(解放档案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5)

王以炎继续回忆说,共产党在加益一带建立政权后,国民党军对加益仍然不时进行袭扰,先后发生过多次大小战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心义桥之战”。

1949年9月底,郁南、罗定、信宜、岑溪四县的反动势力,在侦察到加益只有我军“太白队”不到一个连的兵力后,四县决定联合出动保安、警察、自卫队合剿加益。急先锋是罗国璋率领的郁南保警,只见罗国璋坐在轿子上,率领着300多名匪徒,气势汹汹地往加益扑来,甚至还有人担着箩筐随之而来,以为可以趁机发财。

1976年前黄埔区航拍图(解放档案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6)

王以炎向加益中学学生讲述升国旗的故事

敌人没有想到的是,十四团在团长区映寰和副团长丘子平的带领下,当天刚好运动到扶合一带。接到加益遭四路敌人合剿的消息后,区映寰和丘子平当即决定紧急驰援。部队在心义桥设下埋伏,把罗国璋部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歼俘敌军三十余人,我军无一伤亡。其他几路敌人,在知道十四团加入战斗后,吓得掉头逃窜。打了胜仗的十四团大张旗鼓地开进加益圩,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1949年10月1日,四支队收到来自北京的电讯,获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当天成立,并接收到了国旗的制作方法。于是,十四团官兵从加益街上买来红布及黄布,连夜缝制了一面国旗及多面小国旗。

当我向十四团老战士叶钦南问起这段往事时,他不无遗憾地告诉我:“当时我年纪小,留在罗镜团部,没有跟随部队到加益。”但对于十四团的历史,叶老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结束,广东省委及华南分局要求罗定党组织发动群众,公开建立人民武装。同年2月,区映寰和谭朗昭持蔡廷锴将军儿子蔡绍昌的亲笔信回到罗定,动员蔡将军在家乡的亲人献出大批武器,于1949年2月25日,在罗镜圩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四支队十四团,区映寰担任团长,陈汉源担任政委。这是罗定历史上第一支人民子弟兵。其后,十四团连续打了十几个胜仗,包括著名的连州战斗,解放了罗定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地区,终于在1949年10月底,迎来了南下大军。

“1949年11月1日,我们十四团九百多官兵,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那天,罗城的大街小巷鞭炮齐鸣,我昂首挺胸地行走在入城的队伍中,倍感自豪。看到县城上空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很多战友流了眼泪。”如今回忆起那一幕,叶老仍然很激动。

解放后,十四团部分官兵分配到地方工作或编入县大队。而叶钦南和大部分战友,在副团长丘子平的率领下,加入主力部队。不久,开赴抗美援朝前线。直到停战,叶钦南才回国。

国旗保存者邱鼎元:历尽坎坷旗还在

1976年前黄埔区航拍图(解放档案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7)

笔者在罗定市党史研究室看到的那面小国旗,缝制得有些粗糙,但颜色仍然鲜艳。旁边的纸条上写着:“文物提供:扶合乡榕木管理区丘鼎元。1949年14团收编前制作的国旗。”

几经辗转,笔者联系上了丘鼎元长子邱荣科。他有些伤感地说:“几十年了,终于有人问起这面国旗和我父亲了。可惜,我父亲在20年前就过世了。”他还解释了自己的姓氏,说丘邱同源,在国家实行身份证制度后,才统一用邱。

1976年前黄埔区航拍图(解放档案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8)

罗定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接着,他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这面国旗的故事:父亲邱鼎元解放前就参加了归属罗定西北区、取名“紫薇队”的游击队,队长叫梁广雄,班长叫邱六元。十四团驰援加益前,刚好运动到榕木一带,“紫薇队”便跟随十四团参加了“心义桥之战”。升旗仪式及庆祝大会结束后,作为游击队旗手的丘鼎元,精心收藏了一面小国旗。

“小时候,他的箱子里,除了那面国旗,还有一面写着‘紫薇队’的三角形队旗、几个袖章及一本游击队员的花名册。可惜,历经几次运动,其他东西都被抄走了。父亲把这面国旗当成宝贝仔细收藏着,才得以保存下来。1972年前后,县政府不知从哪里听到消息,派人找到父亲,动员他捐赠给了党史部门。”

令邱荣科感到欣慰的是,他父亲游击队员的身份,在1997年终于得到政府确认。

加益中学:红色基因代代传

1976年前黄埔区航拍图(解放档案罗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9)

70年过去了,加益革命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在半山腰上的加益中学,校园已经扩建到了山脚下的街道旁。不久前,笔者专程前往参观。进入校门,经过运动场,拾级而上,但见长长的梯级两旁,竖立着一块块牌子,图文并茂地介绍着加益中学的校史和加益革命斗争史。

梯级行尽,“罗定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展示栏便出现在眼前,在苍翠的大芒山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校长张金瑞说,自五年前加益镇党委和罗定市党史部门联合学校建起“罗定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展示栏后,这里便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开学典礼、重大节日、党员入党和团员入团宣誓仪式,都在展示栏前举行。

张金瑞还告诉笔者,他们已经把罗定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编入校本教材,让加益中学的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云浮融媒中心

通讯员:莫德平

编辑:秦小青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