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奶奶进城吃软饭的儿子(再省不能省亲情)

背着奶奶进城吃软饭的儿子(再省不能省亲情)(1)

“进城”系影视剧集比较热衷关注的题材之一,因为它常常能反映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从一个侧面记录草根阶层的生活日常,比如那部上映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陈奂生进城》,就因写实抒怀了屌丝农民“进城”前后的情感思想变迁而成为当年现象级电影。如今这部正在山东、黑龙江卫视热播的亲情大戏《背着奶奶进城》其无论背景还是剧情显然都要比《陈奂生进城》复杂、鲜实的多。

城镇蚕食农村是这些年来经济发展的一大脉相,随着越来越多的北漂南漂一族蜗居于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大城市,农村年轻劳动力也越来越密集于城市,加之由此引发的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农村减少的不仅是劳动力,还有可种植耕地,村民上楼,大量农村用地用于基建,城镇对农村的蚕食也愈演愈烈。农村劳动力骤减,农村用地剧降,一个显著的表现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农村儿童上学,孤寡老人养老等问题也越发凸显。在社会化养老彻底解决之前,老人进城随儿女群居或成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其先决条件必须是老人的儿女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或事业有成。《背着奶奶进城》聚焦的正是这么一个小家庭的酸甜苦辣咸,柴米油盐醋,而这背后呈现的则是社会变革的点点滴滴,堪称一部以亲情为纽带的现代生活戏。身为北漂一族,笔者在剧中体验到种种自己在北京的所遭所遇。所以说,《背着奶奶进城》至少在我的心里是引发出强烈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的。

毫无疑问,《背着奶奶进城》是近来最催泪的亲情大戏,其刻画出的城市、农村两地人,儿女、老人两代甚至三代人之间的纠葛、冲突,既残酷又现实,紧紧的接着地气,贴着生活,故而能狠狠戳中有过类似经历的北漂者们的泪腺与哭穴。

奶奶喜婆在孙子嘎子的背扶下,进城寻找多年未见的儿子。作为典型的农村妇女,喜婆是一个明事理、善人意的古稀老者。其进城并非考虑于自己的老无所养,而是为了孙子嘎子的前途着想,才进城寻找小有成就的儿子。刚一进城,嘎子与喜婆就经历了各种坎坷与挫折,好在天下还是好人多,在众人的帮助下,喜婆终于找到儿子,嘎子也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但鸡毛蒜皮的矛盾与对立才刚刚开始,而剧情的戏剧张力也随之一点点升扬,激发,而这恰恰成了该剧收视热播的利器之一。

农村人进城的最大挑战一则是生活方式要与时俱进,此外思想观念也得应景而变,而在这适应与融入,谅解与包容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有了种种冲突与矛盾。记得有一幕喜婆拖地因没有按照城市人的方式拖,拖把上的水滴滴在了地上,被户主的妈妈好一顿训斥、谩骂,看得直叫人揪心。还有一幕就是喜婆做饭时不懂得开抽油烟机,结果整个厨房都是油烟,使得某人又借此小题大做,弄得家里鸡飞狗跳。尽管这只是两个小小的细节,却极尽道出了喜婆、嘎子进城后的原生生活。而这样的剧情设置并非简单的贩卖苦情,煽人眼泪。因为,它是真实可信的,是有现实群基的。像喜婆这样长期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七旬老人,怎么会懂得如何正确的拖地、用油烟机。由此引发的城村冲突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剧集中类似这样的小细节更不胜枚数。尽管《背着奶奶进城》所营造苦情,织造煽情足以让人泪崩如流,但其主题、宗旨却是阳光、温暖、励志、感人的。世上还是好人多,剧中是这样,剧外的现实世界依旧如此。

《背着奶奶进城》不仅剧情真实可信,泪点、燃点同在,演员的表演也值得说道说道。尤其是妈妈奶奶专业户张少华老师的表演,力道十足,韧劲百分,感觉该戏就是为其度身定做的,人戏合一,看得舒心。忠厚、憨实、善良、正义的嘎子是《小兵张嘎》中的嘎子谢孟伟,他与角色的贴合度也是极高的。很难想象让一个当红鲜肉男生来演这个角色会是什么样?!

看到张少华老师饰演的喜婆,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老妈。我也曾有一个心愿——等条件成熟时(工作稳定,收入尚可,衣食无愁)接母亲到北京一起生活,但遗憾的是,愿望未能实现,母亲就走了。美愿变憾愿,此乃我一生的遗憾,这也是我为什么对《背着奶奶进城》如此带感的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蚕食农村的一大标志就是亲情也正在被一点点蚕食。老龄化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很多忙于工作的飘在异地的孩子也因各种忙的原因冷落着亲情。但无论社会如何改变,也不管城市如何蚕食农村,血脉亲情是无法改变的。而解决空巢老人的最好方式就是予以其亲情般的关护与关爱,就好像进城的喜婆与嘎子在经历风雨终见彩虹一样。所以,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亲人还健在,有条件的赶紧“背着”他们进城吧,用行动孝敬他们,用亲情呵护他们,竭力而致,心无所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