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孤独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

冲决羁绊的自由意志

李白的思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绝不局限于某家某派。有人说李白反儒,其实李白是尊崇儒家的,因为他那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正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儒学的祖师孔子,李白十分敬佩,将他看作自己的人生楷模。他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说:“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认为自己的才能颇似孔子,并认为孔子的遭遇可以给怀才不遇的自己带来安慰。他在《古风》中谈到自己的文学事业时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也是用孔子整理经典的事迹来激励自己,希望能像孔子那样以不朽著作来映照千秋。当然,即使是这样的诗句,把自己与孔子相提并论,在旁人看来就不免狂妄。何况李白还有更为大胆的表示,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声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在孔子已被尊为文宣王的时代,这样的句子是惊世骇俗的。李白对儒家的真实态度是尊崇但不迷信,他作《嘲鲁儒》嘲讽那些但知章句之学的儒生:“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在《行行且游猎篇》中,他甚至认为:“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李白孤独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1)

李白对道家的崇尚不逊于儒家。道家睥睨万物、高蹈尘外的超越态度,以及批判礼法、摆脱传统的解放精神都非常符合李白的性格,所以李白自幼熟读老、庄之书,诗中常见U译《庄子》之语。李白与道教也结缘很深,据其《大鹏赋序》所云,他年轻时得见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听到对方称自己“有仙风道骨”,李白深为得意。他还曾在齐州请道士高如贵为自己亲授道经,从此列名道籍,成为一名正式的道士。李白对道教的炼丹、服药等追求长生的手段也深信不疑,他热衷于学道求仙,甚至在《下途归石门旧居》中幻想白日飞升:“何当脱缰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也曾在《登峨眉山》中希冀此梦:“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李白孤独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2)

除了儒、道之外,李白对纵横家、神仙家、佛教等思想也都有所汲取。这说明李白决不盲从任何权威,他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他的思想来源极其复杂。此外,李白热切地希望立功报国,他的爱国之心与屈原一脉相承。他热爱自由,故向往神仙家遗世独立、超越时空局限的理想境界。他豪荡不羁,故认同破坏既有秩序、蔑视现世权威的游侠精神。清人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准确。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像李白那样思想解放、精神自由的诗人是绝无仅有的。李白的诗歌热情洋溢,风格豪放,像滔滔黄河般倾泻奔流,正是其精神世界的自然表露。与杜甫经常歌咏凤凰不同,李白常常自比大鹏鸟,例如《上李邕》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鸟本是《庄子》中自由精神的象征,李白就是诗词中独来独往的大鹏鸟。

李白的生活形态非常复杂,他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自我形象也具有多面性。李白是一心报国的志士,也是唾弃富贵的隐士。李白是豪情万丈的侠客,也是风流倜傥的文士。《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李白振臂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山中问答》中的李白却微笑不语:“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侠客行》中的李白豪气冲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李白则心静如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的生活总是不安定的,他很少长期定居在某个地方。李白既无官职在身,又不事产业,他有什么必要抛妻别子,独自漂泊呢?原来他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灵,他无法使自己安静下来,他只能永无休止地四处漫游,上下求索。李白是永远在天地之间四处流浪的一个漂泊者。

李白孤独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3)

李白的一生,几乎大半时间都在漫游之中。李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自然风物,他以敏锐的审美眼光对这些美好事物予以热情的歌颂。所以李白的漫游总是伴随着吟咏,凡是他游览过的名山大川,都成为其诗歌中的优美意象。李白不以山水诗人著称,但他的山水诗成就并不亚于王维、孟浩然。一来李白游踪广泛,他又特别钟情于壮丽奇伟的名山大川,所以李白的山水诗意境更加开阔,风格更加雄伟:二来李白胸襟阔大,情感热烈,他用满腔热情去拥抱山川风物,他的山水诗的抒情意味格外浓烈。李白笔下的自然景物几乎都染上了他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其他诗人的山水诗所少有的。滔滔奔流的黄河,是李白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意象。《将进酒》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赠裴十四》则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是在说黄河,还是诗人勇往直前、气吞斗牛的气概?青天上的一轮明月,也是李白格外喜爱的物象。他常将月亮写成动态的意象,比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又如《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分明是李白的情感特征影响了笔下的明月意象,故使本来偏于阴柔美的月亮带上了几分阳刚的气质。

李白孤独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4)

李白写了许多山水名篇,它们神思飞扬,词采壮丽,那一幅幅烟云明灭、变幻莫测的神奇山水是诗人用惊人的想象力展现出来的。与其说这是人间的真山实水,倒不如说它们是李白心中的理想境界。例如《蜀道难》,这首长诗的主题引得千古的读者议论纷纷,至今没有公认的解说。原因就是李白在这首诗里投射了太多的个人情绪,他不是客观地描写山水。否则的话,一首山水诗怎么会这样扑朔迷离?为何山水诗要运用许多夸张、想象的手法,甚至穿插进许多神话场景?所以《蜀道难》中展现的不仅是千里蜀道的壮美山川,而且是李白悲壮历落的主观情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哪是普通的山水诗所能具有的强烈情绪!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描绘的景物似真似幻,恍惚迷离,自然间何处有如此景象?神仙群现,熊虎毕至,这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此诗的末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又哪是一般的诗人面对青山绿水时会产生的满腹牢骚!像《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山水诗,不但展现出了神奇壮伟的景色,而且倾泻着诗人的情思,展现着诗人的胸怀,把奇伟雄壮的山川风物和超凡脱俗的精神气概融为一体。这是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中从未有过的奇特境界,这是李白对山水诗的莫大贡献。李白虽然遍访名山大川,仍嫌游踪不广。既然现实世界的空间有限,李白就腾身青云,神游天外。对李白来说,游山也好,求仙也好,都是摆脱尘俗纠缠的有效手段,都是对自由境界的不懈追求。虽然李白的游踪遍布神州大地的名山大川,但就其本质而言,那是一种上下求索的精神漫游。

李白孤独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5)

李白的一生,潇洒倜傥,无拘无束,飘飘然有神仙之慨。他在长安初识贺知章,后者就称之为“天上谪仙人”。李白还有两个广为人知的称号,一是诗仙,二是酒仙。“诗仙”容易理解,李白锦心绣口,出口成章,诗风又飘逸奔放、潇洒绝俗,非仙而何?那么“酒仙”呢?必要条件当然是豪饮。更重要的是,李白的饮酒是一种包含精神追求的文化活动,并且常与写诗紧密结合。正像杜甫所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饮酒使李白热血沸腾,心潮汹涌,处于一种亢奋、昂扬的精神状态,那正是他写诗的最佳时机。酒醉激发了李白的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使他增添了控诉黑暗现实的勇气,也助长了抒写磊落胸怀的豪情。正是在酣醉的状态下,李白伸出脚去让高力士脱靴。也正是在酣醉的状态下,李白奋笔直书,痛骂“董龙更是何鸡狗”。最后的李白思绪激荡,灵感如潮,妙趣横生。要不是把酒对月,李白怎会在《把酒问月》中想入非非地诘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要不是酩酊大醉,李白怎能在《宣州谢銮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声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尼采说古希腊的酒神专管音乐艺术,日神才掌管诗歌。李白的例子说明中国古代的酒神与诗神是两位一体,不可分离的。我们为什么要读李白的饮酒诗?当然不是要像他一样终日酣醉,而是要从中获取强烈的精神感染和深刻的思想启迪。因为那些诗歌创造了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蕴含着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多读此类诗歌,可以鼓舞我们的人生意志,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可以使我们在日常行为中保持意气风发而消除萎靡不振,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雄伟而唾弃卑微庸俗,在思想意识上坚持自由解放而拒绝作茧自缚,这是李白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请读他的《将进酒》,这可是千古最妙的祝酒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