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代演变(秦朝的发展史)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祖先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后代女修,她吞玄鸟陨卵而生子这是秦文化的发端,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的情形其后,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游牧阶段——定居阶段——立国阶段——帝国阶段,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秦朝历代演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秦朝历代演变(秦朝的发展史)

秦朝历代演变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祖先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后代女修,她吞玄鸟陨卵而生子。这是秦文化的发端,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的情形。其后,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游牧阶段——定居阶段——立国阶段——帝国阶段。

游牧阶段

夏朝到商朝时期,是秦的初始阶段。其间,秦人获得了本族的姓氏,并西迁至甘肃东部,最重要的是秦人由东夷的部落族成功的演化成为王朝的联盟体系,从方位上及社会关系上为未来的立国奠定了初步基础。

(1)起源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秦人属于东夷的支脉,游牧于黄河下游的东海之滨。秦人的祖先叫女修,相传她吞食了燕子蛋而怀孕,生了一个孩子叫大业。这个传说反映了当时秦人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秦人部落还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活动区域大约在黄河下游的东海之滨。

(2)赐姓

在大费作秦人部落首领时,秦人曾为舜驯养鸟兽,颇有成绩,舜赐姓“赢”氏。

(3)西迁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秦人首领费昌助商灭夏有功,秦人分批迁到甘肃东部,与商朝保持联盟关系。当时,秦人以畜牧业为主,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氏族联盟阶段。

定居阶段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西周初年秦人归附周朝为臣民,实际上是地位低下的氏族奴隶,被赐封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一代)“守边”。秦人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

(4)封地

因秦人造父(人名)为周穆王驭马有功,而秦人非子(人名)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邑秦亭(今甘肃天水一带),从此秦人称“秦赢”。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汧(今陕西陇县东南)。这是秦人进入陕西境内的第一个城邑,对今后的立国和发展至关重要。

立国阶段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一前221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协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以岐山以西的广袤土地,秦人从此作为正式的诸侯国大步地跨向历史舞台。秦国在五百年间,由落后的游牧经济变为先进的农业经济,并通过强大的武力,不断向东迁徙国都,开拓国土,最终实现了建立统一大帝国的梦想。

(5)立国

西周末年至东周初期,因秦人多次抵御戎、狄,并成功护送周平王东迁,秦人在周的地位不断提升。从一个被周王朝摒弃的没落部族,依次被提升为大夫、诸侯,并得到了岐山以西大片土地,至此,秦正式成为东周的诸侯国。

(6)平定戎、狄

秦建国之初,其疆土上布满了戎、狄部落,秦国必须与戎、狄作长期的斗争以拓展疆土。经过多年战争,至秦文公时,秦人终于占据了岐山,从此开始定居于周人的故地关中平原。

(7)穆公称霸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继王位。在秦国的发展历史上穆公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君主。他的统治长达39年,东攻晋、西伐戎,扫清境内割据势力,并几次出兵耀武于中原,成为春秋时期与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并列的五个霸主之一,使秦国的奴隶制达到历史的最高峰。

(8)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因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广纳天下贤人,商鞅则从魏来到秦国,开始了秦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商鞅变法”。

商鞅首先制定了奖励军功的法令,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规定秦国爵位为二十级,凡民众立军功的,均按功劳大小赏赐。其次,商鞅大力提倡民众从事耕田和纺织等生产活动,凡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使粮食和布帛产量超过一般产量的,可以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不安心务农或游手好闲而贫穷的,全家罚做奴仆。商鞅还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用苛刑峻法治理人民。他规定,凡秦国境内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登记在户籍簿上,一家犯法,周围邻里都要受牵连。鼓励告密,严厉惩罚隐匿坏人的不报者。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在这次变法中,废除了奴隶主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把全国划分为30个县,建立县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

(9)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秦的日益强盛使关东诸侯国感到秦的威胁日趋严重,许多政治家主张联合起来抗秦,称为“合纵”;秦国为击破各诸侯国的联合,也进行了活动,以拆散各国的联盟,称为“连横”。

公元前317年,魏相公孙衍首先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共同抗秦。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又称“五国伐秦”。众诸侯推举楚怀王为合纵的纵长,大有压倒秦国之势。秦国则派张仪进行“连横”活动,说服齐、楚不与其他诸侯国联盟,因此齐、楚两国对合纵不热心,没有出兵,实际上只有韩、赵、魏三国与秦交战。三国联军刚进至函谷关,就被秦军击退。后来,秦军又在修鱼(今河南原阳)打败联军,歼敌8万。五国伐秦“壮举”至此宣告失败。

当时,东方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是齐、楚两国。齐与楚结成盟国关系,双方互相支援,加强了齐国与秦国争雄的力量,因此秦国千方百计欲破坏齐楚联盟。公元前313年,秦国政客张仪来到楚国,说服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并承诺将商于(今河南淅川)一带600里的土地赠与楚国。楚怀王被张仪之言所迷惑,与齐绝交。当楚王讨取土地时,秦国却拒不认账。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却在丹阳(今河南丹水)惨败,并失汉中郡。

公元前278年,在齐国政客苏秦的合纵鼓动和各国君臣频繁磋商下,韩、赵、魏、齐、燕五国组成联军,推举赵国的李兑为主帅,欲大举攻秦。合纵各国各自心怀鬼胎,无一国全力伐秦。虚张声势的反秦联军,在函谷关外大肆鼓噪一阵后便悄然结束。

(10)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兵猛攻赵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赵军驻守在上党的兵力很少,顶不住秦军的进攻,被迫撤退到长平(今山西高平)。赵军大将廉颇固守不战,以逸待劳,消耗秦的力量,双方相持3年之久。秦王采用范睢的离间计,散布廉颇惧敌不战的流言。赵王中计,便召回廉颇,于公元前260年,派年轻的赵括作统帅,代替廉颇统领40万大军。赵括一反廉颇原来的部署,撤除了防御工事,准备大举出兵攻打秦军。秦将白起用计诱敌深入并派兵直捣赵军营垒,使赵军失去根据地,赵括只得就地筑垒,转进攻为防御。秦军围困赵军46天,并切断其粮道。赵括领军突围,被秦军射死,赵军军心大乱,尽皆投降。40万赵军投降后,白起怕已降的赵军寻机造反,仅把年幼的240人放回赵国,其余40多万降兵全部被坑杀,造成了一次空前的大惨案。

(11)统一六国

灭韩:公元前234年,秦军对韩国发动攻势,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虽韩国割地称臣,但仍未使秦罢兵。公元前230年,秦大将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获韩王安,韩亡。

灭赵:秦国在攻赵之初,遭到了赵国名将李牧的顽强抵抗。于是秦国施计笼络赵王近臣,大肆诽谤李牧,赵王听信谗言,派赵葱、颜聚杀李牧而取代之。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军,赵葱被杀,颜聚败逃,赵王迁成为秦军的俘虏。同年10月,秦军攻克邯郸,赵国公子嘉逃往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王,赵国名存实亡。

灭燕:秦灭赵之后,王翦乘胜率军北上,驻扎于中山(今河北定州),形成兵临燕国,威胁代郡之局面。而后,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未遂,反促使秦以重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大军攻占燕国首都蓟城(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燕王被迫杀太子丹谢罪,但未能扭转局面。燕王在辽东苟延残喘4年后,终被秦所灭。

灭魏:秦军攻克蓟城后,把军事进攻的矛头转向了南面的楚国和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10万大军攻打魏国。秦国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放黄河、鸿沟的水灌进大梁城内。3个月后,城墙倒塌,大梁城被攻破,魏王投降,魏亡。

灭楚:公元前225年,秦王欲伐楚,李信欲需多少人马?李信言二十万即可,而王翦言非六十万不可。秦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王翦白起列传》)于是派李信及蒙武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便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此时,李信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武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武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秦兵败逃。秦王悔未听王翦之言,亲自谢罪,王翦复出。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军队进攻楚国。王翦采取坚壁不战、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如此一年多,楚军的斗志渐懈,且粮草不足,便开始东撤。王翦乘机率军追击,迅速消灭楚军主力,攻占大片楚地。次年,王翦、蒙武攻取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亡。王翦又挥师南下,平定楚国江南之地,降服了百越之君。

灭齐:秦国相继灭亡了五国,只剩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奉命从燕国边境南下,猝然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秦王派人引诱齐王入秦,许以封地500里地,齐王建果至,被囚禁起来活活饿死。齐国灭亡。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前后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秦国逐步消灭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起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帝国阶段

秦朝(公元前221年一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和一系列相应的制度、法律。尽管秦始皇作出了这样精心而空前的帝国计划,但秦朝的国运却仅维持了十五年。

(12)北拒匈奴

北击匈奴:早在战国时期,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游弋着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匈奴。匈奴人以游牧为生,随水草迁徙,无城田,无文字,重骑射,尚武鄙弱。战国晚期,匈奴势力逐渐强大,经常入侵中原,抢财掳人,尤以与它接壤的燕、赵、秦国所受威胁最大。这三个国家都分别筑长城防守,还常驻数十万大军随时反击。

秦统一中国前夕,各诸侯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长驱直入,占领了黄河河套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迅速收复了河套南部地区,将匈奴赶往黄河北岸。这一场大战迫使匈奴向北退避700多里,10多年不敢南下掳掠,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秦帝国的威胁。秦始皇在这一地区新设44个县的建制,大量迁移内地民众居住,把该战略要地牢牢控制在秦的手中。后秦军又渡过黄河,继续北击匈奴,占领了阴山山脉的西段狼山及其山南的广阔平原,并设置九原郡。

修筑长城:北距匈奴的同时,秦开始在北部大规模修建防御工程,即闻名天下的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内,长达5000余里。长城的修筑共用了9年的时间,为加强对长城沿线的统治,秦在北部地区设置12郡进行管辖。在秦始皇统治时期,长城发挥了它应有的防御作用,它进可攻,退可守,使匈奴不敢轻举妄动,保证了北部边区安定的局面。

修秦直道:公元前212年,为了便利中央同北部边区的联系,及时快速地调动军队支援,秦始皇命令蒙恬主持修筑了从北边的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到首都咸阳附近的“直道”,全长1800里。“直道”比喻路线笔直,马车在这种大道上可以飞驰。直道的起点在云阳(今陕西淳化),沿子午岭北行,至陕北定边县,然后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至内蒙古东胜县附近渡过黄河,最后到达九原郡。直道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平原草地,从直道残迹来看,路面宽达22米。直道工程非常艰巨,沿途开山填谷,到秦始皇死后还没能完工。

(13)南伏百越

对于东南沿海和岭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秦始皇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略。南方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越人”,是我国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越人支族众多,种姓繁杂,因此又称“百越”。全国统一之后,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一支由流浪者、农民和小商人组成的军队,大举进攻百越中的南越和西瓯。秦军分五路进入岭南地区,遭到当地越人的顽强抵抗,秦军一时无法降服越人,给养供应逐渐发生了困难。

为保证攻打岭南大军的后勤供应,秦始皇命令史禄负责转运粮饷。史禄经过精心勘察规划,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关键地段,即湘江和漓江源头分水岭上修建了著名的灵渠。史禄为解决行船的难题,在灵渠上修建了36座船闸,分段控制水位,使船只沿梯级上下,顺利通过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把华中和华南联结起来。灵渠修成后,秦军加强了攻势,长驱直入,深入越人腹地,擒杀西瓯首领。越人却仍未屈服,逃入茂密的丛林中,利用熟悉地形、善于水战等优势,与秦军周旋,使秦军伤亡惨重,主帅屠睢也丧了命。但秦始皇决心要平定岭南,不断增兵,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彻底平定了南越,并在那里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第二年,又迁徙50万刑徒戍守岭南,与当地越人杂处,共同开发南方地区。在攻取岭南的同时,秦始皇派兵修筑通往云贵的道路,道宽五尺,称"五尺道"。秦军通过"五尺道"进入西南地区,迅速征服了当地少数民族,设郡立县,委任官吏统治这一地区。经过重10多年的北御南征,秦始皇大大扩展了秦朝的疆域,秦的版图东临大海,西至今甘肃、青海,南抵南海,北到今内蒙古以及辽东,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帝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