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阅读后的读后感(我对阅读的思考)

周三在风铃草读书会,与十几位伙伴一起共读了《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第三章: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对引导孩子阅读这件事很有感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每日阅读后的读后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每日阅读后的读后感(我对阅读的思考)

每日阅读后的读后感

周三在风铃草读书会,与十几位伙伴一起共读了《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第三章: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对引导孩子。阅读这件事很有感悟。

2017年,我任教一年级,女儿也刚好上一年级,我开始初步接触儿童文学。那一年,我们从武清搬到宝坻,在武清时家附近有个大大的图书馆,每周我都会带着女儿去图书馆读书借阅,那里有专门的儿童区,无数的书摆在哪里,拿来就看,喜欢哪本看哪本,不需要自己提前筛选。到了宝坻,图书馆不仅小、远,开放时间还短,我们放学放假的时间图书馆都是关着的,我们只能买书看。最开始,我买了绘本、桥梁书,当然包括教材推荐的书籍,比如《一只想飞的猫》《小狗的小房子》《孤独的小螃蟹》等,小学低年龄段有许多童话,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了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系列,汤素兰的童话系列(包括《甜草莓的秘密》、《女孩和栀子花》《红鞋子》《小老鼠的魔法书》等等)、王一梅的童话系列(包括《住在楼上的猫》《蔷薇别墅的老鼠》《书本里的蚂蚁》《兔子的胡萝卜》)、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小锡兵》《土土的故事》等等,还有安武林、梅子涵的书……

每天晚上我和女儿都会在卧室里,就着橘黄色的灯光一起读,从我读一句,女儿读一句,到我读一段女儿读一段;再到我读一页,女儿读一页,一个个夜晚见证了我们的亲子时光,也记录着女儿的成长。有时在学校上了一天的课,比较累了,女儿犯懒不想读,就我读她听,常常读着读着,小家伙被故事吸引,就精神了,和我一起共读。我们读过的书,我今天带这两本,明天带那两本,陆陆续续带到班级,借给学生们看,很多孩子看着好看,干脆就自己买了全套。

买完了看完了朋友推荐的书籍,就失去了目标,然后我和女儿放学后或周末会去书店,喜欢哪本就买哪本,都是零零散散的。一次在新华书店女儿看了沈石溪主编的“动物联盟系列”《黑尾鸢的成年礼》很喜欢,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我也在网上买了几乎沈石溪的所有作品,供她来读。

然后,一段时间就不知道读什么书了,袁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柳林风声》《小狗钱钱》等,每一本女儿都很喜欢。没有了明确目标,我就靠在淘宝上搜“小学生三年级推荐读书”“9岁课外书”等字样来搜索书目。

2020年1月,我加入新网师学习,通过《语文研课》《整本书共读》《文学鉴赏》等课程及从各类讲座中,我慢慢对儿童文学有了理论理解,在选书上也逐渐有了方向。记忆很深的是当我在刘丽赏老师共读了《夏洛的网》后,我一口气买了埃斯特纳、林格轮、达尔、怀特四位巨擘的书。

在买书这件事上,我从未中断过,几乎每周都会买几本,用新书不断刺激着女儿的阅读热情,也鼓励、督促学生们海量阅读。我会买一些国内外获奖的作品,然后喜欢哪本书,再去搜索那个作家,链接他的其他书。我坚定不移地想要培养热爱阅读的孩子,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无论是女儿还是学生们,看着他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发展,总是觉得培养阅读这件事迫在眉睫,孩子们的心灵就像一块田地,不在那里种玫瑰,就会长野草。我会越发清晰地看到阅读的孩子和不阅读的孩子的区别,这种区别不在考试分数,而在独特的见解,在优雅的气息,在内心的柔韧和丰盈。正如梅子涵所说“慢慢地,慢慢地,这阅读就使你有了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

我很早就知道书分为流行读物和经典读物,我也会买会读《绿野仙踪》《夏洛的网》《特别的女生撒哈拉》《长腿叔叔》这样的经典,但我也同样不拒绝流行读物,从米小圈到皮皮鲁,从杨红樱的书到秦文君的书,从《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到《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凡是畅销榜上的书,我都会买来看看。我觉得海量阅读,就是要多读多看。当然喜欢的就反复读,不喜欢的可以看一遍就放一边。

共读时,当我提到一天我把黄蓓佳的《小船,小船》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带到教室,并把动人或好玩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刘老师很委婉地表达要让孩子读“伟大的文学作品”,并提到了惠特曼《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中“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然后,我隐隐意识到也许在阅读的操作上,我是犯了错误的。其一,为了让孩子们爱读书,我走了“易读”“趣读”的捷径,流行读物虽然也能帮助孩子积累“语料”,培养“语感”,但流行读物的水平是持平或略低于孩子的水平的,作为教师是要掌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孩子跳一跳摘苹果,引领孩子成长的。 “儿童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而不仅仅是”语料“”语感“的积累。所以还是用有限的时间读伟大的经典。其二,在读《56号教室的奇迹》第二章寻找六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想很多时候我们不合时宜的惩罚和奖赏都是在拉低孩子本能的阶段。换到阅读不也是一样的吗?”文学是抚摸人的灵魂的”,那种抚摸是只有伟大的经典才能触及的。很多时候孩子的灵魂需要伟大经典的营养,如果这个时候拿给孩子的是平庸的流行读物这样的快餐,那将错失成长的良机。这不也是一种人为的拉低吗?雷夫在第一阶段不想惹麻烦中说“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一生将毫无作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思维的错误。“我也想说:如果孩子的阅读受不到伟大经典的引导,他们的成长将野草丛生,而我也绝对不能再犯这一错误。

这两天教科书问题连上热搜,引来很多争议,更让我反复思考。是的,正如惠特曼诗里说的那样: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