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的智慧谋略(陆逊为何会失败)

三国历史我们都很熟悉,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戏剧都多以三国为历史背景,让我们对三国中的人物也都如数家珍,但不过也有一些人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陆逊。虽然陆逊相对来说不算有名,但他的经历却让我们深有启发,因为没有理解《论语》中的一句话而失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陆逊的智慧谋略(陆逊为何会失败)(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从史料中的记载可知,陆逊并非是普通平民出生,其江东陆氏家族在当时可是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朝廷官员,因此这也奠定了陆逊后来能成功的基础。公元183年,陆逊出生在江东的吴郡吴县,自幼就天资聪颖,长大后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也算是当时江东有名的才子之一。建安八年(公元203年),20岁的陆逊成为了孙权的幕僚,也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仕途,先后担任都尉和都督等职位,期间也深得孙权的赏识。

陆逊的智慧谋略(陆逊为何会失败)(2)

后来,吕蒙病逝之后将陆逊提拔为大都督,也就是最高的军事统帅,掌控着东吴的三军将帅。在陆逊担任大都督期间,他也打过不少经典胜杖,比如在夷陵之战火杀刘备,又在石亭之战大破曹休,都极大地提高了东吴军的气势。孙权继位后,陆逊又被拜为丞相,一方面辅佐孙权,另一方面也担任太子老师。

毫无疑问,陆逊是成功的,然而他却还没意识到,这也是它走向失败的开始。当时,孙权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就下令让陆逊教导太子孙登读书习字,以望将来能成为合格的太子继承皇位。对陆逊来说,做太子的老师是小菜一碟,毕竟他自己年轻时就是江东才子。不过,孙登并没成为陆逊期待的太子,因为没多久他就因为一次意外事故身亡了,于是孙权又下令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并且也还让陆逊继续担任新太子的老师。

陆逊的智慧谋略(陆逊为何会失败)(3)

孙登和孙和的性格不同,孙登性格有些木讷,而孙和却十分活泼,平时里也更加喜欢惹事。比如,孙和喜欢斗鸡,于是就经常在街上抢夺百姓的鸡,有一次他抓鸡还被陆逊撞见了。陆逊内心十分恼火,但是他知道处罚太子孙和是没用的,反而还会让他更加胡闹,于是就将他带回去仔细地教导说理,告诉他百姓的东西来之不易,抢夺百姓的东西会失去民心,最终失去先辈打下的江山……在陆逊的教诲下,孙和也开始慢慢走上正路。

陆逊的智慧谋略(陆逊为何会失败)(4)

就在陆逊以为孙和能继承皇位的时候,他万万没想到还能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孙霸。史料记载,孙霸是孙权的第四子,一直都是鲁王,然而晚年的孙权开始变得昏庸,居然让鲁王孙霸享受和太子孙和一样的待遇,比如配置的仪仗器物和吃穿用度等等,严重的违反了礼仪制度的规定。对此,其他大臣虽然也都看在眼里,但却都不敢多言,而只有陆逊敢进言反对,多次表示鲁王孙霸僭越礼制,但孙权却也毫不在乎,因此也可以看出孙权有废长立幼的想法。

陆逊的智慧谋略(陆逊为何会失败)(5)

陆逊觉察到了,于是又多次劝谏孙权不能废长立幼,但此时孙权根本一个字都听不进去,甚至还要罢免陆逊。最后,孙权还多次针对陆逊,认为他觊觎东吴的江山,而这也让陆逊气愤而死……就这样,一代江东英才从此谢幕,后人在总结他这段经历时也感慨万分,可惜他饱读经典,却没有理解《论语》中的一段话,否则也不会落得最后的悲惨下场。在《论语公冶长篇》中有言: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其中的宁武子为卫国的大夫,孔子告诫他在清明盛世要聪明地做事,在朝廷黑暗和君王昏庸的时候要糊涂的做事,最终才能保全自己,很显然陆逊并没有能做到这一点。

陆逊的智慧谋略(陆逊为何会失败)(6)

在孙权晚年的时候,缺失了他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昏庸,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建议,就连他最敬重的陆逊都被冷落。后来,孙权果真废掉了孙和的太子之位,但是也没有立孙霸为太子,反而还赐死了孙霸,最终立孙亮为太子。总而言之,孙权晚年的吴国已经不是曾经的吴国,但陆逊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还是按照“邦有道,则知”去做事情,殊不知这样只会碰壁,而应按照“邦无道,则愚”才对。

陆逊是一代名臣,一生都忠心耿耿,但最后却郁郁而终,令人心生感慨。虽然陆逊不可能从头再来,但我们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工作和生活方面也都要有所启发,做一个认清形式的人,如何正确走好每一步。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