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为什么飞机铆接工艺)

在金属飞行器诞生的百年里,无论是齐柏林飞艇还是波音787,它们都用铆接工艺加固自己。

20世纪初期,喷气飞机还没诞生的时候,飞艇就是天空“扛把子”。1916年,德国派出飞艇LZ79轰炸巴黎,死伤53人,它自己也被法国精良的空防系统打成残废。但你不知道的是,在它弱不禁风的外皮之下,有着超过550万颗铆钉保证飞艇稳定,正是有了它们,LZ79才能一路坚挺,带伤回国。

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为什么飞机铆接工艺)(1)

齐柏林飞艇 LZ-10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铆钉和铆接工艺,以及为什么它们不会在航空领域被焊接取代?

铆钉是一种常见的机械紧固件,它可以在不损坏连接部位的情况下拆卸或者更换接头,而且可以把工件牢牢固定住。比起咱们常见的螺母加螺栓,铆钉的优点就是不会滑丝,可靠性更强,但它是一次性用品,不像螺栓,只需要旋出螺母就可以多用几次。

在桥梁、飞机等领域,铆钉比较常见。

桥梁铆钉用钢打造,坚固耐用,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有一定抗性,“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悉尼海港大桥就使用600万颗铆钉完成加固,至今已经屹立了91年。

飞机铆钉通常是用铝合金、镍合金或钛合金打造而成,常用的飞机铆钉有埋头铆钉、普通头铆钉、半圆头铆钉、平头铆钉、盲铆钉、销式铆钉等几种,它们形状不同,分工明确。

比如,半圆头和埋头铆钉就大量运用在飞机外壳的组装固定上。

除开行业协会制定相关标准以外,飞机公司自己也会制定标准,波音公司就制定了自己的铆钉标准“BACR”,大量的规范制度,让铆钉足够保证部件稳固安全。

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为什么飞机铆接工艺)(2)

位于非洲奥兰治河的铆接桁架桥

当今世界最广泛的交通工具有三种,空中飞机、陆地汽车、以及海上船舶,但在它们当中,只有飞机很少使用焊接。在对焊接、铆接两种工艺作对比之前,咱们要先来了解下,它们到底是什么,具体区别又在哪里?

先讲焊接,这是一种用高温或高压方式结合金属的工艺,即使材料差异很大,一样能轻松完成连接,这种工艺成本低廉、效率极高,是世界最重要也最普遍的连接工艺之一。

中国焊接工艺最早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当年也没什么特殊技巧,把两个部件要焊接的地方熔化,再把融液在一起冷却就完成了。后来也慢慢出现了打铁式锻焊、拿电弧作为热源的电弧焊,以及借助氧气完成焊接的气焊等等。

再说说铆接,这两个字拆开读就是铆钉连接,通俗地讲,铆接就是给两个薄板打孔,一侧插入铆钉,另一侧用锤击把钉尾捶扁,这个时候,两侧的凸起就把工件固定住了。平时咱们常见的剪刀、钳子、角尺,都有用到铆接工艺。

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曾使用250万颗钢制铆钉,固定了一万两千多个金属部件。

以施工技术上看,铆接工艺明显比焊接更安全,不会产生高温导致金属性能发生变化,招工门槛也低很多。相对地,在动手插铆钉之前,设计师还得花很长时间对铆钉排布进行设计,之后再对组件进行打孔,准备周期比焊接长一点。

从应用上看,焊接明显比铆接更加泛用,小到工厂管道、零件设备,大到航天火箭、船舶制造,都能见到焊接的身影。而铆接就只能在使用环境变化大,耐用要求高的设备上出现。

那么,为什么焊接在飞机上就这么不耐用呢?

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为什么飞机铆接工艺)(3)

第一个原因是:飞机的材料不适合用焊接连接

在飞机设计师圈子里有这样一句格言,“天上一克值千金”。在波音787出现之前,飞机制造材料以铝合金为主,这种材料软、延展性好,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优点,就是轻,低重量能让飞机飞得更高更快,装载量也大一些。

另外,铝合金蒙皮很薄,仅有几毫米厚,焊接性能也很差,使用电阻电焊会导致熔化金属飞溅,焊点表面质量低,所以只能选择搅拌摩擦焊、激光焊接等几种焊接方式,这些技术要么技术难、价格高,要么稳定性低,对量产化飞机来说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为了保证你的安全,飞机必须越做越薄,是不是有点难以想象?

但还是那句话,凡事无绝对,总有那么一两种飞机会玩点花活。上个世纪,苏联为了对付美国SR-71侦察机,绞尽脑汁弄出了一架特制不锈钢飞机:米格25。

1964年,美国SR-71侦察机首飞,号称“三万米高空中,速度超过三马赫”。虽然速度快,但它的机动性极差,最大过载能力甚至不如民航客机,而制约SR-71机动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材料以及连接工艺。

钛合金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速度就是3马赫,加上大量使用铆接,导致机身结构在高速状态下很不稳定,所以它的上限也就仅限于此。

为了拦截美国的侦察机,苏联打造了传奇飞机——米格25,它没有使用传统铆接工艺,而是使用点焊、自动机焊,以及电弧焊打造,总焊缝长度长达5公里,焊点超过140万个,整体结构非常牢固,最高速度同样能超过3马赫。

但是它的寿命极其短,运行150小时后就要维修,空重更是达到了15吨,比SR-71重了4倍多,而且直到退役前,60%的米格25都是侦查型战机,截击反而成了“副业”,盾牌变为长矛,对它来说倒也是不错的归宿。

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为什么飞机铆接工艺)(4)

米格-25 教练机

咱们再来讲第二个原因:可靠性

在对两个工件进行焊接后,通常会留下一条或者几条焊道,这些焊道硬度比母材更大,理论上非常坚固,但在飞机长期振动的环境下,更硬的焊道和母材振动频率会不一致,长此以往,就会加速金属疲劳,产生裂纹,最终板材断裂,飞机失事坠毁。

但如果使用铆接工艺,机翼会更加灵活,比如美国B-52轰炸机,翼展56.4米,正常情况下,机翼挥舞高度差能达到9米左右,焊接板材可承受不了这么强烈的摆动。另外,铆接即使产生裂纹,断裂现象也只会局限在一两颗铆钉附近,不会轻易扩展。

第三个原因:飞机维护

飞机使用寿命一般在十几年到二十几年不等,饱经风霜的蒙皮更是保养重点之一,如果蒙皮使用焊接,一旦发现裂纹,就得把蒙皮全部换新,维修费用大大增加。另外,在维护和检查时,常常需要拆开飞机蒙皮,但焊接是不可拆卸连接,所以每次维护飞机就必须蜕一次壳,比铆接可麻烦多了。

这三个大原因,让铆接在航空业站稳了脚跟,但在效率追求越发激烈的今天,铆接工艺仍然有被取代的风险。

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为什么飞机铆接工艺)(5)

焊接、螺栓出现之前,铆接工艺一直是连接工件的主要方式。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就已经开始用铆钉连接木质工件,顺嘴一提,这个时候,中国工匠们已经用了两千年榫卯结构了。

直到19世纪初,木铆钉被广泛用在各种需要加固的材料上,包括木质马桶、车轮等等。后来,钢铁行业取得重大突破,以熟铁、钢、铝为主的金属铆钉开始出现,不过这个时候,螺栓和焊接更加通用,铆接只能在建筑、船舶、牛仔裤行业大显身手。

1912年,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上撞击冰山沉没,导致1523人遇难丧生,此后,铆接工艺一度被人受到质疑。

1998年,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科学文章,详细阐述了当年泰坦尼克号发生灾难的原因,极可能是铆钉制造不合格。你没听错,船体沉没,一千五百多人丧生,原因不是冰川带来的巨大冲击,而是几十颗劣质铆钉。

1980年代,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深处被发现,为了探寻船只失事原因,美国海洋法医专家团队深潜近四公里,用声波穿过层层沙土,完成探测后,他们认为,泰坦尼克号的主要损坏原因是船体接缝处大幅开裂,而当年船只使用的接缝连接工艺,就是铆接。

团队成员从法国探险队那儿找来了一些泰坦尼克号的铆钉样本,并带给马里兰州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不久,研究所所属的冶金学家福克发布了检测结果。结果表明,部分铆钉有严重的炉渣过量现象。

重四万六千吨,全身由钢制成的泰坦尼克号,花费大约300万颗铆钉,这些铆钉的主要成分是熟铁和炉渣,之所以不用纯铁,是因为它延展性太高,容易被掰弯,以二氧化硅、氧化铝等氧化物为主的炉渣,会让纯铁更加坚固。

在1906年“中等锻铁标准”中,炉渣含量在2%左右,而美国研究所检测的泰坦尼克号铆钉,炉渣含量高达9.3%,超过标准4倍多。高浓度的炉渣让铆钉更脆弱,也更容易断裂,是货真价实的劣质产品。劣质铆钉让船体在遭受撞击后崩裂、进水,最终导致灾难发生。

福克认为,1908年到1914年,造船厂一直在赶工建造三艘庞然大物:泰坦尼克号、奥林匹克号和不列颠尼克号,过于紧张的工期可能会导致铆钉质量下降,但侃爷我认为,即使当时都使用优质铆钉,也可能不会改写泰坦尼克号的结局。

毕竟,一起事故是由无数巧合组成的必然结果,铆钉只是其中一环而已。

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为什么飞机铆接工艺)(6)

泰坦尼克号沉船

无论如何,1918年之后,铆接工艺逐渐退出了船舶制造,但同时,另一个领域为它打开了大门,那就是飞机。

1929年,美国工程师霍华德休斯制造了第一架铆接机身双翼飞机PH,这架划时代的飞机被美国海军选中,并以反潜搜救机身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后,飞机和铆接工艺不离不弃,成为不可多得的百年知己。

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为什么飞机铆接工艺)(7)

年轻时的霍华德休斯

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为什么飞机铆接工艺)(8)

HALL PH-3

晃眼一看,铆接工艺发展至今,顶多也就是材质和形状有一些变化,反观焊接,从最开始的熔焊,到后来电弧、激光焊等技术出现,玩得很花,实用度也在提升,就像是钉子和胶水一样,时代在变,钉子依旧是那颗圆底尖头的钉子,胶水也换了一代又一代,最终谁也替代不了谁。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技术如此,人也一样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