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屋漏痕技法(屋漏痕)

同样都是玩手机,我却用手机学书画知识,每天7分钟,碎片时间自我充电!

书法中屋漏痕技法(屋漏痕)(1)

怀素《自叙帖》

“屋漏痕”——中国书法美学追求的高境界

屋漏痕”是人们充分发挥其自然条件的可能,从中依照人内心的审美认识,来为书法服务。“屋漏痕”本身即存在着多层面的审美因素,故审美者所认知的层面也各有不同。由于个人的阅历、修养、禀赋、性格的不同,也造就了对“屋漏痕”审美存在的差异。

此外,“屋漏痕”与书者的欣赏观照程度有很大关系,只有大量书写,当它深切触及到人的内心与思维时,才会自觉地与之相契合。这是需要在书法实践中有所渐悟和顿悟的。

书法中屋漏痕技法(屋漏痕)(2)

早在上古时代,陶片、甲骨、金石铭文中即显现出宗教与古代哲学对于文字书写的控制。秦汉时代分别以案隶书体行世,“屋漏痕”随处可见。正是经过了历史积淀和取舍的孕育,才使“屋漏痕”得以形成,“屋漏痕”是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积累转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笔墨情感,而这种情感即是厚重、质朴、沧桑的自然表现,凸显中国的文化根源,其根本是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注重实用、认识和教育,偏于理性思维。这也是书法美学思想的基础。

屋漏痕”的表象特征及与相关书法意象的联系“屋漏痕”所呈现的是:起始端皆圆,且其会根据土墙的质地密度的不同而改变向下冲击的速度与方向,但基本上接近于一条直线上。这道痕迹在水流经之后还会出现槽,与碑刻相类。水所行驶的方向始终与形成的线痕的中间保持一致,这恰恰与毛笔书写产生共鸣。

料想书法仅仅以汉字为载体即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跟汉字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象形特征,无疑是与书法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至于观公孙大娘舞剑、公主担夫争道而悟书法技法亦不无道理。书法的造型结构、用笔方法皆是从自然万物的形态中汲取。历代书家大多以“锥画沙”、“印印泥”、“折钱股”等形象化的词汇进行用笔和审美上的阐释,似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之妙。

书法中屋漏痕技法(屋漏痕)(3)

探究书法中的“屋漏痕”,必须立足于书法的本体,即汉字。它所传达的是苍老及斑驳历史之象:自然、天趣、圆浑、凝重、迟湿、饱满、质朴、沧桑、含蓄、崇古等等,但究其最能体现且对书者影响较大的当属圆润与疾湿。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说:“力圆则润,势疾则湿。”即用笔时须圆而遒劲,乃得滋润;笔势须快而爽劲,乃得徑辣。

如何得“圆润”?圆润所给书者的直观印象是一种厚重、饱满、丰富、含蓄之象。而这种审美意象如何在书法技法中得以体现,需要的是在行笔过程中对于中锋、藏锋、裹锋的把握及运用且行笔速度不宜过快。

中锋行笔过程的完成与藏锋、裹锋有着密切联系。颜真卿在其书法作品中所展现即是一种圆润之美,其棺书如《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行书如《祭侄文稿》,后人多赋予其掺蒙入书的用笔方法,即得“屋漏痕”。如何得涩辣”?涩辣,因涩生辣。

书法中屋漏痕技法(屋漏痕)(4)

至于如何书写?笔者以为解绪的学书以沉著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擎为用”颇有意味。“涩”的出现是对“屋漏痕”现象中水与土墙的摩擦力的引申。

用毛笔进行书写时,书法与纸面也会有摩擦,当行笔加速时,摩擦力越大;反之,则需要沉着行笔,在笔画的提按上进行“涩”的表现,同样得潘辣用笔。

,是建立在中锋用笔之上,而涩势多彰显在行笔过程中的顿挫,既沉着又流畅,既凝练又飞扬。(自:书法指南)

书法中屋漏痕技法(屋漏痕)(5)

附:

何如“屋漏痕”——颜真卿和怀素说的“屋漏痕”究竟是啥意思?

书法中屋漏痕技法(屋漏痕)(6)

“屋漏痕”,是“颜体”书法的创造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对话时说的。原话全文是:“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人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日:‘得之矣!’

书法中屋漏痕技法(屋漏痕)(7)

颜真卿《祭侄稿》“屋漏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唐代以后,书家对此多有解释,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解释得比较明白,说“屋漏痕”是:“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从沈尹默先生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这个“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总体垂直的。若用笔蘸墨书写,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进入到了笔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对用笔要求和艺术效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于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怀素的“四个比喻”也是可供借鉴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墙壁自然开裂处具有天然清峭、没有人为布置之巧的“裂纹”。用笔若能如此,点画一定会浑然天成。这一比喻也常为后人引用。(来自网络)

书法中屋漏痕技法(屋漏痕)(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