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遇见一个特别喜欢的人怎么办(喜欢一个人怎么办)

本文受权转载自“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作者:xxx号火山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一首新歌,第一次听,嗯,这是个啥,怎么这么怪!第二次听,第三次听……随着听的次数上升——这是什么神仙编曲!

尝试某种食物,第一口——我一辈子也接受不了这样的味道,第二口,第三口……真香!

终于遇见一个特别喜欢的人怎么办(喜欢一个人怎么办)(1)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友谊选择”研究,他们将住宿生随机分配到若干间公寓里,发现两个人的宿舍离得越近,就有越多的接触机会,他们就越可能成为朋友。

那么,为什么随着我们与某件事物/人的接触次数上升,我们对ta的评价也会越来越积极呢?心理学家告诉你,这是熟悉(Familiarity)在起作用。

01 熟悉的简单版——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s)由Zajonc首次提出。他发现在研究中,仅仅向被试重复呈现某一刺激,而不进行任何其它操作,就可提高被试对该刺激的好感度,且刺激呈现的次数越多,被试对其越熟悉,评价就越积极 。

终于遇见一个特别喜欢的人怎么办(喜欢一个人怎么办)(2)

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技术将过去几十年内对曝光效应的研究进行整合,发现无论是实验室条件下的刺激(如:无意义音节、符号等),还是更接近真实生活场景下的刺激(如:人名、地名等),在重复向被试呈现后均可以让被试对它们的判断更为积极。

曝光效应同样发生在与人的交往中: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就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

在一项有趣的研究中,在大学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女大学生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女生从来没有与教室内的同学发生任何交流,只是坐在那里。

一个学期后,要求教室内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并询问他们的评价。结果发现: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学生对她们的喜爱程度越高。

02 熟悉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在真实场景的人际交往中熟悉往往并不简单指我们与他人的见面,还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等。许多研究证明,我们与一个人接触互动越多,对方对我们的吸引力也会越大。

在研究中,实验者要求互不相识的两个相同性别的被试进行网络聊天,聊天的主题不受限制,但要求不能在聊天中泄露个人信息,每次聊天的时间需保持为10-15分钟。被试分别需要与对方进行1次、2次、4次、6次或8次的聊天次数。在实验结束后,被试被要求对聊天对象的吸引力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聊天次数的提高,被试在实验结束后对对方的吸引力评价也随之上升。此外, 对双方聊天内容的进一步分析显示,随着聊天次数的增加,聊天话题中与自我披露、情感表达的内容也逐渐上升,说明双方对彼此越来越熟悉。

终于遇见一个特别喜欢的人怎么办(喜欢一个人怎么办)(3)

在实验结束后,被试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要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以及联系方式,结果显示,聊天次数多的被试更多地选择去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并且之后主动去联系对方。

03 对熟悉的理论解释

对熟悉(familiarity)带来的好感度上升在心理学界有很多解释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两个人的互动大多是积极的(至少不是让人难过的),因此与他人见面、接触便与积极的情感相联系起来,因此我们便会越想和他人接触,这也将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对方的好感度。

进化心理学认为,新的刺激意味着不确定性,研究也证明,陌生事物往往会引起人和动物的警觉反应。但随着与该事物的不断接触,在证明其对我们的生存是无害的之后,这种反应便会消失,我们对该事物也会表现得比之前更喜爱。

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对一个事物越熟悉,它在我们大脑中的加工过程就越顺利、流畅,而这种顺畅的加工过程,会被人体知觉为是更加积极的,我们会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赋予该事物,因此对越熟悉的事物,我们越表现出喜爱。

04 越熟悉一定越喜欢吗?

首先,曝光效应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好感度一般在与其接触10-20次后达到顶峰,过度的接触反而可能导致我们的好感度下降

比如,如果重复不断地听一首你喜欢的音乐,经过一段时间的“上头”后,最终你对其的好感度也将回归第一次听的基线水平。在心理学中,将其称为“饱和效应”(satiation effects)。

对“饱和效应”的解释,最著名的是“两因素模型”(two-factor model)。它指出,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好感度变化随我们与该事物的接触次数的增长呈倒U型曲线,也就是说,在经过一定次数的接触后,我们对该事物的好感度会达到最大值,之后过度的接触反而会导致无聊(boredom)的产生,我们对该事物的好感度将逐渐下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熟悉并不一定在所有条件下都适用。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我们总是与对方发生消极的接触、交流,随着我们与对方的接触,熟悉效应并不会让我们忘记这些不愉快的经历。研究结果也表明,如果我们对一次互动留下了消极的印象,我们将更少选择与对方进一步互动。

终于遇见一个特别喜欢的人怎么办(喜欢一个人怎么办)(4)

总之,熟悉效应给我们日常交往带来了新的契机——自然大方地与自己的心动嘉宾不断接触(如给ta的朋友圈点赞、与ta聊天等等),让自己在ta心目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就可能会提高自己在ta心中的好感度。

所以,主动才会有故事!

终于遇见一个特别喜欢的人怎么办(喜欢一个人怎么办)(5)

不同性格的人,也许也会有不一样的曝光效应。有些人追逐新鲜感,最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惊艳;有些人爱细水长流,日久生情只会愈加缱绻~

上下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Zajonc, R. B. (1968). 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1-27. http://dx.doi.org/10.1037/h0025848

[2] Bornstein, R. F. (1989). Exposure and affect: Over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1968–1987.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6(2), 265-289. http://dx.doi.org/10.1037/0033-2909.106.2.265

[3] Moreland, R. L., & Beach, S. R. (2004). Exposure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y Among Students. In H. T. Reis, & C. E. Rusbult (Eds.), Close relationships: Key readings; Close relationships: Key readings (pp. 89-97, Chapter xiii, 518 Pages). Taylor & Francis, Philadelphia, PA.

[4] Reis, H. T., Maniaci, M. R., Caprariello, P. A., Eastwick, P. W., & Finkel, E. J. (2011). Familiarity does indeed promote attraction in live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3), 557-570. http://dx.doi.org/10.1037/a0022885

[5] Clark, L. A., & Watson, D. (1988). Mood and the mundane: Relations between daily life events and self-reported m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2), 296-308. http://dx.doi.org/10.1037/0022-3514.54.2.296

[6] Lee, A. Y. (2001).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An uncertainty reduction explanation revisite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10), 1255-1266. http://dx.doi.org/10.1177/01461672012710002

[7] Bornstein, R. F., & D'Agostino, P. R. (1994). The attribution and discounting of perceptual fluency: Preliminary tests of a perceptual fluency/attributional model of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Social Cognition, 12(2), 103-128. http://dx.doi.org/10.1521/soco.1994.12.2.103

[8] Schellenberg, E. G., Peretz, I., & Vieillard, S. (2008). Liking for happy- and sad-sounding music: Effects of exposure. Cognition and Emotion, 22(2), 218-237. http://dx.doi.org/10.1080/02699930701350753

[9] Berlyne, D. E. (1970). Novelty, complexity, and hedonic value.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8(5-), 279-286. http://dx.doi.org/10.3758/BF03212593

[10] Denrell, J. (2005). Why Most People Disapprove of Me: Experience Sampling in Impression 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2(4), 951-978. http://dx.doi.org/10.1037/0033-295X.112.4.951

作者:xxx号火山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编辑:小米

本期封面

终于遇见一个特别喜欢的人怎么办(喜欢一个人怎么办)(6)

终于遇见一个特别喜欢的人怎么办(喜欢一个人怎么办)(7)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终于遇见一个特别喜欢的人怎么办(喜欢一个人怎么办)(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