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

白马将军公孙瓒,是东汉末年位于幽州的一个割据军阀。在幽州的割据军阀有两个,一个是处在北平的公孙瓒,一个是割据辽东的公孙度。公孙瓒凭借着自己的武力和建立起来的优秀骑兵“白马义从”,在北方着实是风光了一把。

但结局却不如他的本家公孙度,风光过后就被袁绍击败,最终在高楼上自焚而死。究其原因,就是他不能用才了。

公孙瓒一生单打独斗,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朋友的话,刘备是算一个了。我们随意来看,公孙瓒似乎只是一个军阀而已,没有什么值得细读的。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1)

然而在公孙瓒身上有些特别的东西,只有到达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经历之后,才能明白。小时候看公孙瓒,觉得他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罢了。但在不惑之年回头看过去,又能看到一个如同成年人般无奈的他。

一、胆气冲天公孙瓒

公孙瓒的父亲,在《三国志》以及《后汉书》中均未提及。但在《后汉书》中这样写道:“家世两千石”,想来是家族中有个做大官的人,他的父亲是公孙氏中一个普通的族人罢了,不值一提。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2)

公孙瓒好歹出身大家族,在那个不知科举为何物的时代,还是可以捞个官职的。而因为母亲出身低微,只得到一个小吏的位置(郡门下书佐),放在今天也就是个普通公务员,属于“吏”的行列。

然而父母的出身可以影响到公孙瓒的起点,却不能影响到他的进程与终点。很快,当地的一个姓侯的太守就看上这小子,把女儿嫁给了他。比公孙瓒出身好的人多了,贵为太守,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婿不行?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3)

为什么偏偏选择他呢?原来是因为公孙瓒自己的条件好。史载公孙瓒个子高、长得帅、声音洪亮(有姿仪,大声音)。太守觉得这小伙不错,招为女婿,还把他送到当时著名的学者卢植帐下学经。卢植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眼熟?

不错,当时刘备也在那里学习,公刘二人因此结交。学习完成后,公孙瓒又回去做小吏去了,毕竟立功的机会还没有到。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4)

后来太守换了一个叫刘其的,因为某些事被朝廷流放到了日南。从东北到越南,这在现代坐火车都要花好几天的时间,何况当时南部地区多瘴气,很容易死人。公孙瓒不顾朝廷的规定,护着刘其前往。

途中刘其遇朝廷大赦,得以返回官复原职。刘其很感激公孙瓒,于是推举他做了“孝廉”,朝廷于是拜公孙瓒为“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正式踏上仕途,拉开他壮烈人生的大幕。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5)

有一次,公孙瓒带着几十名骑兵出去巡逻,刚好碰到几百名鲜卑骑兵。鲜卑当时与中原为敌,公孙瓒就带着这几十名骑兵入到空亭,对他们说:“现在敌众我寡,如果等着对方先动手,我们这些人必定全部被杀,不如我们先冲击(今不冲之,则死尽矣)”。

于是带领这几十个骑兵冲锋。公孙瓒一马当先冲进鲜卑骑兵群中,手持两人矛挥舞如飞,将几十名鲜卑骑兵刺落马下。身边的人看老大这么勇猛,也是拼死冲杀。最后损失了一半,好歹是吓退了鲜卑人,活了下来。回去以后,公孙瓒因功升迁为涿县县令。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6)

鲜卑族

年轻人的锐气、胆气和侠气,在公孙瓒的身上展露无遗。同时期的我们,也是雄心万丈,将要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我们的成就,大多数人都是比不上公孙瓒的,但那颗赤诚的、怀着梦想的心,穿越两千年,在另一个胸腔中跳动,频率丝毫不减。

公元178年,边章韩遂领导的凉州之乱爆发,汉廷从幽州招募了三千精兵前往平叛。由于公孙瓒在上次打出了一些名气,于是朝廷便指派公孙瓒一同前往,执掌这三千精兵。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7)

韩遂

进至蓟中时,渔阳人张纯调动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背叛东汉朝廷,攻占了右北平郡(今河北丰润一带)与辽西郡。于是朝廷令公孙瓒先行前往右北平郡平定叛乱。公孙瓒于是率领着部队,大破张纯等人的叛军。因立有战功,汉廷进其官爵为骑都尉。

这也让朝廷意识到公孙瓒是个人才,应当对其多加笼络,不久后又再次为公孙瓒加官晋爵。升为中郎将不说,还封他为都亭侯。这之后,公孙瓒一直在幽州与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等作战。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8)

二、击败刘虞,割据幽州

公孙瓒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非常强硬,又加上他骁勇善战,鲜卑等部族都很害怕他,很少前来犯边。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乌桓。乌桓在塞内,战斗力很强。当初张纯教唆丘力居带领乌桓部众叛乱,公孙瓒很快解决了张纯,但拿这群乌桓人没什么办法。

有个叫做刘虞的宗室,曾经做过幽州刺史,朝廷就派他去解决乌桓的事。刘虞此人性格宽厚,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长者”,恩以待人。不论是在汉人还是在少数民族中,都有很高的声望。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9)

刘虞一到,对丘力居等胡人晓以利害,果然这些人知道刘虞前来,立刻归附,并保证不再作乱。《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载了公孙瓒此时的态度:“瓒害虞有功,遂阴使人袭杀胡使。”看来公孙瓒的为人,确实有嫉妒刘虞的可能。

而另外一个驱使他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两人的行事风格不同。

刘虞长者,欲以仁抚乌桓等胡众,而公孙瓒向来都主张对胡人采取强硬手段。二人的梁子也就此结下了。但这最多只是暗中较较劲,还远没有发展到后来那种你死我活的地步。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10)

公元189年12月,关东的讨董十八路诸侯结盟,推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董卓闻讯火烧洛阳,西迁长安。袁绍和韩馥商议,认为献帝刘协年少,准备另立年长的宗室为皇帝。刘虞年长宽和,人心所向,自然是最好的拥立对象。

于是众人将这件事告诉刘虞,但刘虞忠心耿耿,就是不肯同意,没办法此事只得作罢。当时只要刘虞点一下头,皇帝的位子就是他的了,然而刘虞并没有这样做,无愧为忠厚长者,道德模范了。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11)

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献帝的身边任侍中。天子想回洛阳,派刘和回去找刘虞,让他发兵护送天子回洛阳,刘和便向东出发了。走到袁术的地盘上时,袁术设宴款待刘和,刘和便把这件事告诉了袁术,并邀请袁术一同出兵。

袁术当时已有称帝之心,一方面想让刘虞支持他,一方面想最好让汉献帝死在长安,于是将刘和扣留,保证说自己会出兵。同时让刘和给刘虞写信,催促刘虞发兵同袁术会合。公孙瓒看出了袁术有异心,就劝刘虞不要发兵。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12)

刘虞不听,还是派了军队到袁术那里。当时袁术的势力很强,公孙瓒害怕这件事让袁术知道了对自己不利,于是也派军队到袁术那里援助,同时劝袁术杀掉刘和。就这样,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

随着公孙瓒逐渐与袁氏的嫌隙加深,双方多次爆发过冲突。刘虞认为公孙瓒穷兵黩武,在和袁绍的战争之中让百姓吃足了战乱之苦,想要节制公孙瓒的行为。结果公孙瓒大怒,扬言要攻打刘虞。刘虞于是发兵十万,攻打公孙瓒。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13)

刘虞的军队并不善战,并且由于刘虞下令不准骚扰百姓,烧毁民居,攻打公孙瓒的城池是久攻不下。一天忽然大风吹起,公孙瓒趁机派出数百精兵,顺风纵火,将刘虞的大营点燃,然后派兵出击。刘虞的军队惊慌失措,各自逃散,刘虞本人也被公孙瓒活捉。

这边的战争有了结果,立刻有人上报给了朝廷。朝廷开始做和事佬,先给刘虞加了封地,又给公孙瓒提了官职,并且派段训前往。公孙瓒已经养成了睚眦必报的性格,决意要置刘虞于死地。于是诬陷刘虞和袁绍密谋称帝,有反叛之心,逼迫段训将刘虞杀死。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14)

刘虞的妻小和族人也被公孙瓒一同屠杀殆尽。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原本只是起于一件小事,到最后矛盾却逐渐加深,最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不禁让我们想起当初年轻气盛的时候,很容易就和别人结下了一些梁子。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阅历的增加,越来越觉得当年这些东西,属实是没有必要。这些东西,也是只是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够理解的。从公孙瓒这里,我得到了一些不惑之年才能得出的感悟。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15)

三、公袁相争

刘虞死后,袁绍便以为刘虞报仇为理由,继续与公孙瓒战斗。虽然双方是因为地盘打仗,但毕竟师出需要有名。袁绍师出有名,而公孙瓒则在道义上处于下风。

同时公孙瓒为人气量狭隘,妒害贤能,只要发现有人的才能超过自己,就要将他害死,因此公孙瓒在士人之间的口碑很差。

而且公孙瓒急于扩充地盘,连年征战,对待百姓也很差,民间怨声载道,认为他穷兵黩武。因此在民间公孙瓒也得不到支持。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16)

在手下里,公孙瓒也不能做到知人善任。由于没有士人愿意投奔公孙瓒,他手下也没有什么人才。偶尔有几个,公孙瓒也不能用。赵云赵子龙,原来就是公孙瓒的手下。眼见公孙瓒不能用他,于是离开了公孙瓒,后来投靠了刘备。

就是为了刘备的“知遇之恩”。缺了这三点,公孙瓒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易京之战,袁绍用计将固守的公孙瓒大军骗出城并大破之。公孙瓒知道大势已去,便在楼中自焚身亡了。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17)

总结

公孙瓒个人条件优秀,年轻时就被当地太守青眼有加,招为女婿。加上公孙瓒也确实有侠气和武功,在汉末的乱世中也打出了名气。他创建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白马义从”,自己也被称为“白马将军”。

公孙瓒本人睚眦必报,与刘虞的关系越来越恶劣,最终害死了刘虞,割据幽州。然而他在士人与百姓中已经是声名狼藉,没有什么人愿意为他效力。最终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失败自焚而死。

默默无闻公孙瓒(年少不懂公孙瓒)(18)

公孙瓒的失败,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道理:要与人为善、要心胸宽广、要能学会看人。这些事年轻人或许能够听得进去,但他们不能真正地理解。要到了不惑之年,方才能读懂公孙瓒,读懂这些道理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