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稀少吗(汝窑瓷器好在哪儿)

怎么欣赏汝窑瓷器,汝窑究竟好在哪儿?,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汝窑瓷器稀少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汝窑瓷器稀少吗(汝窑瓷器好在哪儿)

汝窑瓷器稀少吗

怎么欣赏汝窑瓷器,汝窑究竟好在哪儿?

汝、官、哥、定、钧窑世称“五大名窑”,汝窑居首,这是因为汝窑瓷器的釉色独一无二,其它瓷窑都烧不出来。我们一般称其为“淡天青色”。

虽然严格说来,每一件汝窑瓷器的釉色都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都是趋向淡天青色,这是汝窑瓷器受到人们器重最关键的地方。

汝窑最初烧造刻花青瓷,属于耀州窑系。在它之前,陕西铜川耀州窑在五代到北宋初烧过类似天青釉的瓷器,汝窑瓷器的釉色可能受其影响。

天青釉汝瓷是北宋徽宗时期供宫廷使用的高级青瓷,当时烧造青瓷的窑场很多,朝廷为什么会选中汝瓷,我们怀疑可能与宋徽宗崇信道教有密切关系。

汝瓷的淡天青色釉,冷暖适中,不愠不火,内敛,不张扬,在视觉上使人感到非常舒服,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所以这次展览的名称就定为“清淡含蓄”。

另外,道家以质朴、朴素为美,这种釉色也适合道家在颜色上对美的捕捉。

南宋人叶寘撰《坦斋笔衡》载:

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说明北宋时唐、邓、耀州都烧造青瓷,但唯独汝瓷的釉色被认为最理想。离宝丰县清凉寺不算很远的汝州市还有一个窑,名曰“张公巷窑”,也烧造青瓷,但其典型产品的釉色趋于豆青色,跟汝窑青瓷的釉色不太一样,可能主要还是与所用原料不一样有关。

天青釉汝瓷主要烧造于宋徽宗时期,徽宗皇帝对艺术特别精通,他本身就能写会画,又信道教,汝瓷釉的淡天青色正适合他的审美趣味。文献里说汝瓷被选作宫廷瓷,系“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认真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个理由不能成立。

有芒,就是瓷器口边没有釉,但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完全可以下令烧造口边没有“芒”的瓷器,所以“弃定用汝”应该不是这个原因,主要还是与徽宗皇帝的审美趣味有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崇信道教的帝王,他不喜欢定州白瓷的颜色。

后来,汝瓷釉色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人认为最美的一种釉色,成为被模仿的楷模。明代宣德和清代雍正至道光,景德镇御窑厂均曾仿烧汝釉瓷器,虽然不是百分百到位,但釉色也很美。

汝窑瓷器,最主要的几个特点即:

1、香灰色胎、

2、淡天青色釉、

3、芝麻挣钉、

4、冰裂纹。

香灰色胎:指汝窑瓷器的胎色,就像我们家里烧香时落下的香灰颜色。

淡天青色釉:如前文所述,这种淡天青色釉非常难得,窑内的位置、温度和气氛都会影响最终的釉色。

虽然有一个标准,都想烧成那样完美的釉色,但事实上却不可能。烧窑太复杂,不同的窑位,温度、气氛不一样,瓷器烧成后的釉色就会有变化。比如说,有的器物的盖和器身分开烧成,二者釉色就明显不一样。

芝麻挣钉:除了瓶、盏托等少数器类采用垫饼垫烧致使圈足底下无釉外,绝大部分器物采用的是“裹足支烧”,即器物底部满釉,这样就不可能用垫饼来垫了,否则,烧成后器物跟垫饼粘在一起就拿不下来了。

因此,就采用小支钉支在底下的方式。支钉分两种:

一种是环形,上面带支钉;

另一种是饼形,上面带支钉。

支钉一般是三个或者是五个。烧完以后把支钉敲掉,就留下细小钉痕。支钉痕像芝麻粒大小、芝麻粒形状,绝大部分都不是很圆,所以叫“芝麻挣钉”。

冰裂纹:汝窑瓷器釉面普遍有开片,片纹不一,最漂亮就是那种一层一层鱼鳞状的斜茬开片。

汝瓷釉面开片的声音非常好听,我去年跟耿先生去汝州的时候,恰好赶上一车刚出窑的仿汝窑瓷器,开片声像风铃一样清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开片会不断出现,刚出窑时开的最厉害,因为窑内的温度较高,出窑后遇到常温,温差比较大。之后,瓷器在流传过程中,遇到冷暖变化时,釉面仍会不断开裂,只不过开得没这么厉害了。

据库房老师傅说,在瓷器库工作的时候,如果环境特别安静,没有杂音,偶尔会听到“呲儿”一声,那就是瓷器釉面的开裂声。瓷釉开片都是随机的,自然的,人很难干预控制,所以叫“自然天成”。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有一位名叫徐兢的人奉宋徽宗之命出使高丽,回来写了一本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谈到在高丽的所见所闻,包括高丽青瓷。

书中提到“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高丽人称之为“翡色”。高丽青瓷模仿汝窑,造型和釉色都很接近。

宋代以后直至今日对汝窑瓷器多有仿制,而且仿品不能小觑,其中有不少精品。

明代只有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仿烧过汝釉瓷器,故宫博物现存两三件,其他朝代没有仿制。

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景德镇御窑厂都有仿烧,仿得最好的还是雍正、乾隆朝,釉质虽没达到与北宋汝窑瓷器完全一致,但也非常漂亮、优雅。如雍正仿汝釉双耳扁壶和乾隆仿汝釉双系鱼蒌尊等,都堪称代表作。

在宋代瓷器中,汝瓷最难模仿,很难达到百分之百,即使现在也做不到,只能说是接近。

仔细观察清代宫廷画家所绘《胤禛妃行乐图轴》的画面内容,我们会看到博古架上放了两件汝窑瓷器,包括右上角露了一部分的三足樽承盘,还有文献上叫“猫食盆”的水仙盆。

乾隆皇帝说“斯窝猧真不当”,就是说不应该用来喂猫。北宋时它是养水仙的实用器,后来便作为艺术品陈设了,根本不舍得用。

流传下来的汝窑瓷器有一些在清代宫廷中会摆出来,但大多数还是存放在库房里。这些瓷器,乾隆皇帝基本都过过手,他写了近200首咏瓷诗,其中咏汝窑瓷器的有19首。如果他没看,就不可能作出诗来。

以上内容摘自:故宫博物院新浪博客

轻戳文末“阅读原文”

有彩蛋:

物华天宝-重要私人旧藏古董珍玩专场(一)

正在进行中......

等你来!

近期热文链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