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

1997年2月,偌大的北京城似乎跟往常一样,却又似乎透露着一丝不同寻常。

当天,几位中央领导人提前回京,天安门广场的警察也较往常要多一些,北京城内外布满国内外记者,中央电视台15层灯火通明,央视领导们一反常态仍在办公。

他们个个神情严肃,似乎都在焦灼地等待着什么。

翌日,一条来自英国路透社关于“邓小平逝世”的红色标识头条新闻震惊世界。

正当人们有所期翼,希望这则新闻如同之前一样是虚假新闻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发布的一则讣告随即让中华儿女陷入一片哀恸。

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一经发布,全球几乎所有重要媒体同时对邓小平逝世的消息进行了快速报道,许多媒体更是连夜撤换掉了原有新闻。

对于一代伟人邓小平,各国媒体用了什么样的言辞?对他作出了如何评价?为何第一个发出报道的是英国媒体?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中央领导人秘密回京,邓小平留下最后言语

这天早上,邓小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锻炼,吃早餐,也没有读秘书送来的文件和报纸。

刚睡醒的他突然开始呼吸不畅,剧烈咳嗽,身边的医生见事态危急,赶紧把他送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虽然医院离他家只有不到10公里的距离,但他这一走,却再也没能再回来。

邓小平住院时恰逢新年,由于病情始终不能好转,除夕那天他仍在医院不能回家。

医护人员与工作人员也如往常一样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他们在吃年夜饭时,许下了一个共同的新年心愿:希望会有奇迹发生。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2)

正在锻炼身体的邓小平

当时,邓小平因呼吸功能衰竭只能借助呼吸机来维系生命。

参与救治的医疗组医生如之前一样在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但奇迹终究没有发生。

晚上9点08分,医疗组正式宣布“停止抢救”,确已回天乏术。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妻子卓琳的声声泣喊声中永远离开了我们。

而此时,我国在外的部分领导人纷纷缩短行程,匆匆赶回北京。

身边人曾问过他,有没有想给大家留下的话,他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

南方讲话就是邓小平最后的政治嘱托,大局已定,他就不再过问为什么了。

邓小平逝世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随即,联合国降半旗,近百个国家政要发来唁电。

世界各国媒体纷纷连夜撤换原有新闻,对邓小平逝世进行了快速报道。

这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情况。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3)

邓小平遗体告别仪式

二、英国:邓小平改变了中国

最先对邓小平逝世一事进行报道的当属英国路透社。

同年2月17日,当时的路透社记者马珍意外得知“邓小平在301医院治疗”的消息。

邓小平在当时已有93岁高龄,住院治疗本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但当他得知有几位本应在外的中央领导人缩短行程匆匆回京,且天安门的警察比平时要多的时候,有着多年媒体工作经验的他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他推断邓小平可能病危。

而两日后的晚上中央电视台15层一反常态灯火通明,让他更加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路透社早有要求,关于“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一定要等新华社确认真伪后再进行发布。

马珍并没有鲁莽的立即进行播报,他思索再三,将此事汇报给了上级领导,但总部却给了他一个“似有若无”的答案:由马珍自己拿主意。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马珍最终决定赌一把,拍板发出了这则早就编辑好的新闻。

就在报道发出2分钟后,新华社发来消息“邓小平同志逝世”。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4)

邓小平逝世后人民日报版面

路透社则成为对“邓小平逝世”一事报道最早也是最多的一家外国媒体。

邓小平逝世的第二天,路透社称:“他真正改变了中国。”

论起邓小平与英国的渊源,便要从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历时两年之久的谈判开始说起。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带着此次谈判的主题“香港的前途问题”到访中国。

见面时,邓小平便以开玩笑的口吻微笑着跟撒切尔夫人寒暄道:“英国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是他们现在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

撒切尔夫人没有愧对“铁娘子”的称号,她在来华前就开始大造舆论,为此次谈判“造势”。

在谈判刚开始,她就先发制人提出了“三个条约仍然有效”的问题。

只是令她感到意外的是,邓小平对此次谈判态度十分坚决。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5)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

他钉截铁地说:“如果中国对外宣布香港回归会产生像夫人所说的‘灾难性的影响’,那么我们会重新考虑收回的时间和方式。”

同时邓小平挑明:“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是一定要收回来的!”

邓小平毫不退让的态度让一向自负的撒切尔夫人始料未及,心思重重的她竟失足摔倒,跪在了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

她身边的工作人员连忙将其扶起,起身后,撒切尔夫人神态自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般。

当时外媒纷纷报道:“铁娘子遇上了刚汉子。”

邓小平拒不退让,双方在谈判问题上始终僵持不下。

最终,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使香港顺利回归,让香港在保留自主权的同时也回归到了祖国的怀抱,甚至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6)

撒切尔夫人失足摔倒

虽说邓小平同志在与英国谈判时双方有过不愉快,但英国人依旧对这位伟人十分敬佩,并对“一国两制”作出了高度评价。

撒切尔夫人后来提及此次谈判时对邓小平十分钦佩,直言邓小平是一个直率而不粗鲁的人。

令人遗憾的是,在澳门回归之前老爷子就已病逝,他未能亲眼见证“香港回家”。

“香港回归后到香港转一转”是邓小平一个未了的心愿,回归当日,邓小平的夫人卓琳亲自到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完成了丈夫的遗愿。

三、美国: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邓小平是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讲话时对邓小平作出了高度评价。

邓小平作为中国领导人,在1979年第一次正式出访美国。

当日,卡特在白宫隆重举行国宴,并特意安排了一场大型文艺演出。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7)

邓小平出席欢迎仪式并发表讲话

本次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则是重中之重,场上100多名小朋友用中文演唱了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而这些小朋友均来自美国。

这足以见得美国对于邓小平此次访华的重视以及中美建交的决心。

邓小平此次访美取得了圆满成功,他用风趣幽默的言语以及开朗坦率的性格展示出了中国领导人的才能和风度,并深深征服了卡特,改变了中国人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固有印象。

自此,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迈向了新的台阶。

邓小平曾8次登上《时代周刊》,仅次于毛主席,这足以见得,美国对于邓小平的重视性以及邓小平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邓小平逝世后,美国《时代周刊》以邓小平为封面专门刊发了文章,并将以往的红色字体专门改为黑色,以此表达对这位“伟大的设计师”的尊敬。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8)

《时代周刊》邓小平封面

此次报道的题目为:“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而这种忧虑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其实,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曾明确表示过,自己会在去世前退休。

在第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注意到了外界对于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是否能继任的担忧后,邓小平带头退休,将指挥权交接到了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手中。

邓小平在离世前,早就为交接时的平稳过渡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和安排,属实令人钦佩。

邓小平去世时,中美之间战略关系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却丝毫没有改变美国人对邓小平的敬意,《时代周刊》曾对邓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不仅改变了中国,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改革的模板。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9)

邓小平与卡特握手

四、日本:邓小平足以折服世界

在邓小平逝世这天,在日本的北海道恰好发生了震级不大的地震。

这对于日本来说应是家常便饭,但日本人将此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那应是“巨星殒落”。

此后几天,日本媒体接连对邓小平进行了报道,称他是个可以折服世界的领导人。

而日本民众在听闻此消息后,自发献上白花,送这个世界伟人最后一程。

在中日近代史上爆发过甲午战争以及抗日战争,两国国民都对对方充满敌意,而日本人对邓小平却有着近乎狂热的崇拜感,这又是为何?

这便要从1978年邓小平访日说起。

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年10月,邓小平与夫人卓琳一同到访日本,这是新中国领导人对日本的首次正式访问。

访问当日,日方打破原有惯例,当邓小平和夫人满脸笑容地走出机舱时,日本外相园田直等高级官员早已前来迎接,19响礼炮响彻长空。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0)

邓小平访问日本

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国宾馆大厦前专门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于邓小平此次到访的重视。

两国领导人亲切会面时,只见邓小平开始摸索口袋,掏出了一包中国香烟,按照中国礼节递给了在座的每一个人,现场气氛随着邓小平的暖心举动立刻变得轻松起来。

上午10时半,日本首相官邸大厅内充满欢乐和谐的氛围,厅内赫然悬挂着中日两国国旗,“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在此举行。

历史性的一刻即将诞生,随着批准书的互换,邓小平做了一个让福田出乎意料的举动——与福田拥抱。

福田看上去肢体略显僵硬,邓小平的拥抱让他始料不及,但他很快便明白,此拥抱是邓小平友好善意地表示。

彼时大厅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1)

邓小平与日本首相福田拥抱

邓小平明确地知道,要真正实现改革开放,就要打开国门,真正的对外开放,要敢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所以此次到访,邓小平访问了日本新日铁、松下、日产汽车、新干线列车等日本现代化科技公司。

在参观中,他毫不吝啬地说:“我懂什么叫现代化了,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在乘坐新干线列车时,他说:“很好,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就好像被人推着跑一样。”

此事经日本媒体报道后,不但没有引起各国嘲笑,反而让各国看到了中国改变的决心。

邓小平也因其和蔼可亲的一国元首形象在日本“获粉无数”。

此次访问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打了更加稳固的基础,更为改革开放引进了高新科学技术,为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2)

邓小平参观日本生产线

五、俄罗斯:中国的改革之父

叶利钦总统在得知邓小平离世的消息时表示:“他是使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宣告者和设计师。”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也曾表示:“邓小平是中国的改革之父。”

邓小平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出其不意,通过“葬礼外交”推动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

1982年11月,苏共中央勃列日涅夫因偶感风寒并发心肺疾病离世。

邓小平以此次葬礼为契机,派出特使黄华参加葬礼的同时,草拟了一份“谈话”,此谈话的巧妙之处在于暗示了新任领导人关于勃列日涅夫生前缓和苏中关系的愿望。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3)

苏共中央勃列日涅夫葬礼

前往苏联实施邓小平“葬礼外交”的特使黄华在莫斯科见到了苏共中央新任安德罗波夫。

这是中苏两国外长在相隔20多年之后举行的首次会见,而黄华也因此受到了超规格的接待。

此次会见为中苏恢复建邦奠定了良好基础,实现了从对立到合作的转折。

此后,在其继任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逝世时,邓小平又派出特使相继参加了其二人的葬礼。

此三次外交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领导人发动的一次‘葬礼外交’”。

1989年,中苏重启谈判,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到华与邓小平进行正式会晤,主题为“开辟未来”。

见面时,邓小平表示“只握手,不拥抱”,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的性质。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邓小平功不可没。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4)

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握手

六、世界的伟人,永远的小平同志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新局面和光明前景。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张,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小康”这一概念,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使中国人民富裕了起来,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这无疑是邓小平留给国人最宝贵的财富。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要全面推动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的带领下,我国全面实施改革开放,中国政府通过谈判收回香港和澳门,引进高端先进技术,对外打开国门。

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被问及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时,第一次提出“小康”这一概念。

即要在20世纪末的中国建立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

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997年邓小平逝世消息一经公布)(15)

1992年邓小平南巡

1992年,邓小平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的重要论断。

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至今,经过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自此迎来了崭新的历史画卷。

“穷了几千年了,是时候了,不能再等了!”邓小平为让中国脱贫致富倾注了毕生精力,这也一直是他的毕生夙愿。

如今,距邓小平离世已有25年,若他能亲眼看到,必会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而欣慰。

小平同志您看,如您所愿,中国做到了!

参考资料:

从“小康”到“全面小康”——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形成和发展述论。2014年07月14日,中央文献研究室

外国政要和学者评价邓小平 2018年11月22日,人民网

随邓小平副总理访日散忆 2018年05月18日,人民网

1978年邓小平访日 开创中国国家领导人访日先河 2014年08月18日 人民网-日本频道

邓小平用“葬礼外交”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 2007年07月16日,中国经济网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 2008年10月07日,央视网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邓小平首访美国 2021-01-29,央广网

纪念邓小平110周年诞辰 在邓小平逝世的日子里(上)2014年06月1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