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主要内容(从老人与海的视角)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主要内容(从老人与海的视角)(1)


文/怀左同学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简单来说,海明威强调文学作品要文质兼备、虚实相生,好的作品应该像海上漂浮的冰山一样,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阅读感受去挖掘隐藏在冰山下的意义,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共鸣。以上姑且作为对海明威“冰山理论”的阐释,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老人与海》最能体现“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主要内容(从老人与海的视角)(2)


一、 冰山上的八分之一

(一)真实的故事改编

《老人与海》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1930年,他曾救起在暴风雨中遇险的海明威,从此以后,两人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富恩斯特出海捕到一条很大的鱼,但因为鱼太大了,他在返程的途中被鲨鱼袭击,回来后只剩下一副骨架。

同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报道了此事,并给他留下了深深地触动,他坚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小说素材,但他迟迟无法动笔。直至1951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终于一气呵成地写下了惊世骇俗的《老人与海》。

我们可以看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情节故事非常简单,就如同那冰山上露出的八分之一一般,主要讲述了20世纪中叶的古巴,有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远航,久久无法捕到理想中的鱼,终于在第85天的时候掉到一条身长18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鱼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里拖了3天。

在这场搏斗中,老渔夫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只有不服输的意志,经过一番生死搏斗后,他终于战胜了大鱼,当他兴致勃勃地把鱼栓到船边,许多鲨鱼又来抢夺他用生命获取的战利品。

尽管老人奋力抵御,依旧抵不住众多鲨鱼的围攻,等他再次回到海岸时,老人拖回来的仅是一副鱼骨头。

这部小说的内容简单明了,主人公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小说的背景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小说讲述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一人在深海中与鱼搏斗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用一个真实的故事为引子,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真实可感、活灵活现的圣地亚哥,这即是“冰山理论”中所谓的“八分之一”,即是通过作者的语言文字令读者可真实感受的“实”的部分。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主要内容(从老人与海的视角)(3)


(二)真实的硬汉形象

海明威,他是美国“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他本人是一个曾经参加一战的负过重伤的老兵、一名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战士,同时还是一位热爱户外活动、有着诸多人生追求的“硬汉”,这样的背景加深了他作品中所塑造的“硬汉”形象。

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是读者最能够显而易见感受到的硬汉形象。在小说的开头,海明威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消瘦憔悴,脖颈皱纹很深,脸腮上长满褐斑的老人。这个老人的形象能够直接带给读者视觉冲击,他身上的一切都很古老,也很孤独,似乎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背景。

书中有句话被圣地亚哥反复念叨“但愿这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这句反复自语的话,渲染了老人身单力孤的凄凉。不仅如此,圣地亚哥的遭遇更像是一场真实的悲剧,贫穷与饥饿困扰着他,倒霉的噩运始终伴随着他,他独自一人在深海中漂泊84天,却依旧一无所获。

当第85天的好运来临时,却依旧逃不过鲨鱼的袭击。命运似乎一直在捉弄着这个孤独无援的老渔夫,但恰恰是面对命运的几番波折,他依旧敢于与命运斗争,这就是“硬汉”。

《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的“硬”主要表现在他与成群结队的鲨鱼斗争上,他用“坚定的力量和狠毒无比的心肠,在几乎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与鲨鱼搏斗”,在几乎没有胜算的情况下,本已是精疲力尽、风烛残年的老人,依旧拿起自己最后的武器与鲨鱼搏斗,尽管最后他拖回来的只是一副巨大的鱼骨头。

从人的精神层面来看,老人圣地亚哥是胜利者,他用顽强的意志,奋力地拼搏,战胜了凶悍无比的鲨鱼群。在困境和危险面前,他是胜利者,他是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斗士,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

上天或许早已注定了圣地亚哥的悲剧命运,但圣地亚哥却能以硬汉形象坦然面对,在平凡的人性中展现着最为真实的美,可以说,他是海明威所塑造的众多硬汉形象中的最佳代表。

正如黑格尔所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面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海明威多次写到鲨鱼的凶猛有力,侧面衬托出老人的顽强不屈,成群结队鲨鱼的贪婪凶残与年迈体衰老人的殊死搏斗的强烈对比,真实而又耀眼地焕发出圣地亚哥“硬汉”的精神光辉。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主要内容(从老人与海的视角)(4)


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

(一)真实情感的隐藏

海明威用简洁明了的故事情节,质朴自然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真实具体可感的渔夫形象。但文学作品中极为重要的是塑造一个内心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一般情况下,作者都会用大量的篇幅来描绘人物的心理,但在《老人与海》的叙述中,海明威将人物的心理描写降到最低,人物的的悲伤、孤独、轻蔑、傲慢甚少用语言直接叙述,而是留有大量的空白,供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赋予读者填补人物真实情感的能力

比如《老人与海》中有一段老人与小孩的对话:

“它们把我打败啦,”桑提亚哥说,“真的,它们打败了我。”

“没有,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没有打败你。”

“是的,的确没有。可是后来鲨鱼打败了我。”

……

“海洋那么大,一条小船,很难看到的。”老头儿说。他心里很痛快,因为现在有人和他说一说心里话,他不用自言自语了,不用对海讲话了。“这几天我真想念你,”他说,“你捉到几条鱼?”

独自出海的老人,一个人孤独地漂泊在海上,拼死与鲨鱼斗争,那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既有惶恐、惊险,又有痛苦、无奈,但这些心理的描写,海明威都没有直接叙述,而仅仅用了“后来鲨鱼打败了我”。

寥寥一语,所蕴涵的是老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他虽然承认了鲨鱼打败了他,但他并没有被真正击垮,仍然充满信心,迎接着下一次的挑战。

这就是海明威德高明之处,他用极尽客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老人与鱼搏斗的全过程,这种真实是不带作者的主观情绪去描绘的真实,恰恰是这种客观冷静能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

看过《老人与海》的人,都会被老人捕鱼斗鲨时的所自言自语的一句话所感动,他说:“要是那孩子在这多好呀!”简要的一句话,就真实再现了一个孤独寂寞的真实心境。可当他返回后,见到孩子时,他仅说了一句“这几天为真想念你。”

海明威将一个人多变、复杂的情感,隐藏在老人的动作与对话之中,这种被隐藏的情感是读者自己去感受体会的。“冰山下的八分之七”,隐藏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主要内容(从老人与海的视角)(5)


(二)象征意象的暗示

《老人与海》之所以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代表作,不仅体现在精妙的叙事方法,还集中于它高度的象征意象。

马林鱼象征着人类要达到的目标;大海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象征着不可捉摸的命运;鲨鱼是成群结队、凶狠贪婪的,象征着不期而遇的噩运;狮子是圣地亚哥处于绝境时的勇气和坚韧;孩子是他情感意义的连接者,象征着希望和力量;老人则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硬汉精神。

似乎《老人与海》中的每一个形象都有其社会意义,“冰山下的八分之七”或许是作者有意所隐藏的,但读者却可以根据书中的每一个意象来解读其深刻的内容与主题。

海明威认为,冰山若没有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也就不成其为庄严雄伟的冰山。《老人与海》塑造的是活生生的圣地亚哥,但这种真实不是繁琐冗长的语言叙述,而是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叙述手法,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文中省略的部分自然而然地补充出来,就如同在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捕获到大马林鱼,并与鲨鱼群搏斗的老人。


【小结】

“冰山理论”就如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实论”,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逼真的外部形象,这就是“冰山上的八分之一”。


而“冰山”下却隐藏着具体的思想内容,或是具有极大的张力,由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自觉地去填补空白,由实入虚,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这便是“冰山下的八分之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