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最好的一句诗(一首千古流传的已成永恒之)

在中国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六尺巷”,整个巷子全长100米,宽2米,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有石牌坊,牌坊上刻有“礼让”二字。

这个绿树掩映下的普通巷道,历史上却有着一段极其不普通的千古佳话……

千古最好的一句诗(一首千古流传的已成永恒之)(1)

六尺巷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天,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接到了来自老家桐城的一封十万火急的家书……

原来,张英在老家的官邸与一个吴姓人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一条小巷,平时两家人出入都要经过这个巷子。

对于张英的这位吴姓邻居,历史上没有载明其明确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人家,但估计亦非平常的泛泛之辈。

千古最好的一句诗(一首千古流传的已成永恒之)(2)

张英

后来,吴家要翻盖新房,为了扩大建筑面积,吴家人想要占用这条巷子,引起了张英家人的强烈反对。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休,最后干脆到当地县衙打起了官司。

由于县官考虑到两家都是名门望族,投鼠忌器,不敢贸然断案,这场官司久拖未决……

张英家人一气之下,写了这封加急长信,千里迢迢送到京城,希望张英利用自己的名望和地位,施加压力,迫使吴家人让步。

千古最好的一句诗(一首千古流传的已成永恒之)(3)

张英

然而张英的态度令他的家人始料不及,看完信后,张英对此事大不以为然,反而认为张家人不够谦和,应该礼让吴家。

于是,张英提起笔来,给家人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回信。

这封回信里只有四句话,也就是后来流传千古的一首“让墙”诗:

一封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千古最好的一句诗(一首千古流传的已成永恒之)(4)

“让墙”诗

张英家人接到张英的回信后,体会到张英的良苦用心,一改初衷,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空地,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从此安徽桐城就有了这个远近闻名的六尺巷。

后来,这个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颂的千古佳话……

1956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谈到中苏关系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就曾经引用了这个故事。

千古最好的一句诗(一首千古流传的已成永恒之)(5)

酷爱读书的毛泽东

毛泽东针对苏联危害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巧妙地借用张英的“让墙”诗,奉劝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要平等待人,可谓切中要害,寓意深远。

只可惜,不了解中华文化底蕴的赫鲁晓夫,没听懂毛泽东的话,更没听懂这个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充分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谦和礼让的精神,就是在当今这个已经有着高度文明的时代,亦不失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历程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底蕴深厚的不朽典范。

千古最好的一句诗(一首千古流传的已成永恒之)(6)

六尺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