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由懒惰到勤奋的过程(人到中年发奋崛起)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许多对苏洵不了解的人觉得苏洵名气大是沾了两个儿子的光。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对的。

苏洵生活在北宋朝,当时的文人体系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

南宋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就将苏洵的事迹编录进了中国最出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也是因为这本经典著作,让后世的文人学者都能深深的记住苏洵的大名和事迹。

那么,苏洵究竟做对了那些事,让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呢?

苏洵由懒惰到勤奋的过程(人到中年发奋崛起)(1)

三苏纪念馆雕像

“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是古今中外吃瓜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故事!

《三字经》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出身官宦家庭,打小家庭条件较好,没有养家的苦恼。

自古蜀中多豪杰,青年时期的苏洵就像他的前辈李白一样,喜欢游山玩水,崇道礼佛。

为什么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

有说是因为科举失利;有说是为了修族谱而开始研究史书,继而爱上读书;也有说,是为了给孩子做榜样。

在平均寿命五十多岁的宋朝,二十七岁称为中年并不为过。

中年发奋读书的苏洵,因为读书太认真,将墨汁当做糖碟沾粽子吃的典故,耳熟能详。

苏洵由懒惰到勤奋的过程(人到中年发奋崛起)(2)

三苏祠内苏洵造像

“满级”的教育手段,大文豪教育出了两个大文豪儿子。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二人赴京考试,两个儿子双双应试及第,考中进士,轰动了整个京城。

科举考试自古就难如登天,二十岁左右就能荣登进士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何况同一场科举里出来的两个年轻进士还是亲兄弟,自然轰动京城。

当然,苏轼、苏辙除了特别会“考试”外,极高的文学成就才是让史书特别铭记他们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教出了两个“考霸”,但苏洵则是不折不扣的“考渣”,屡次应试不中。1058年的时候,皇帝还特别邀请苏洵参加特科考试,苏洵托病没有参加。

如若苏洵真参加了特科考试,还考上了的话,那可就是两个儿子的“师弟”了。

苏洵曾有诗曰: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对历史有独到见解,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的文章自然是具有极高的艺术特性的。

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篇高中课文《六国论》就是出自苏洵之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善于用犀利雄奇的笔法来论证他的文章观点,借古示今,针砭时弊。

他的文章结构、写法被众多文人模仿学习。

获得文坛领袖的认可和推崇。

苏洵由懒惰到勤奋的过程(人到中年发奋崛起)(3)

欧阳修画像

当时北宋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

欧阳修学问很高、资历很老,重点是官还当得很大,是当时毫无争议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对苏洵写得文章很是喜爱,给予极高评价,他称赞苏洵的文章雄辩宏伟。这让苏洵的文章在士大夫阶层广受欢迎。

欧阳修还曾多次向朝廷举荐过苏洵,这也让苏洵广受关注,在宋朝的文人体系里被认可和推崇。

可以说,苏洵除了教育出了两个好儿子外,自身的真才实学是他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最主要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