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的下场 刘禅后悔认识太晚的忠臣

前一篇提到了郤正的爷爷郤俭和父亲郤揖,详细情况见链接:刘禅后悔认识太晚的忠臣,郤正与他的爷爷和父亲

这篇文章,我们将继续谈论郤正的前半生和他的后半生,以详细的了解郤正的人生。

刘禅的下场 刘禅后悔认识太晚的忠臣(1)

郤正

郤正的前半生

父亲郤揖丢下年幼的郤正和年轻的妻子和孟达一起投降曹魏,对于郤揖来说也许是一个更好的机会,可是对于郤正来说却是雪上加霜,人生陷于了低谷。

爷爷是一个贪财好利之徒,将益州搞得民怨沸腾,以至出现了黄巾之乱;父亲则追随叛徒孟达投降蜀汉的敌人曹魏。

遇到这样的爷爷已经很倒霉了,可是再遇到这样的父亲,这些对于年幼的郤正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一方面饱受他人的鄙视,另外一方面又需要忍受生活的孤苦。

由于家庭环境不好,没有多少人愿意和他交往,因此从幼年开始,郤正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一个人,既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什么亲戚来往。

如果不是母亲改嫁带来生活上的转机,小小的郤正恐怕要饿死街头。

从母亲改嫁之后,郤正的日子稍微有些改善,至少不会再饿肚子吧。

郤正没有跟随母亲来到新家,毕竟新家不是郤正的家。他们要不是看在他母亲有几分颜色,估计也不会同意让郤正的母亲嫁过去。已然是天大的恩典了,怎么可能让她再带一个拖油瓶去呢?

刘禅的下场 刘禅后悔认识太晚的忠臣(2)

郤正

因此,半大不小的郤正只能一个人过着日子,守在父亲郤揖留下的房子,过着没有朋友,也没有亲戚的日子。

这个日子对于郤正来说,也许开始的时候并不习惯,可是时间久了一切平常,似乎逐渐在改变着郤正的行为和习惯。

没有人打扰,郤正就独自呆在屋子里面看书,甚至写字。这些书都是父亲留下来的,小小的郤正整日和这些书籍为伴,陶醉在其中,吸收先辈们的经典著作。

既没有父亲的疼爱,也没有母亲爱护,郤正阴差阳错地享受这些经典古籍给他带来的快乐。从年幼到年轻,郤正一直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着知识的养分,因此郤正在很年轻时候就善于写文章。

由于文章写得非常好,以至名声显著在外,从引起了蜀汉政府的注意.

公元230年左右,也就是诸葛亮当政时期,将郤正征召到政府任职,先是做秘书吏,接着又让他做令史,再后来担任秘书郎。所谓秘书郎的工作正好合适郤正的爱好,掌管蜀汉中央政府的图书经籍,这比较符合郤正的行为习惯,同时也给予他更多读书的机会。

到了后期,郤正担任秘书令,职位不高,但是很多时候需要面见皇帝刘禅,为刘禅写奏章。

从公元230年左右入仕一直到蜀汉覆亡,郤正在蜀汉政府里面做官三十余年。郤正恬静,与世无争的态度并没有和当时的官场生活格格不入,反而让他游刃有余。

郤正从秘书吏开始到秘书令结束,大部分时光都需要和宫廷内外的人士打交道,由于他本人不好争名利,对啥事都是佛系态度,因此无论是哪一派势力,都不曾对郤正采取过排挤意图,即使人人憎恨的黄皓对郤正也没有什么厌恶感,反而俩人相处坦然,可见郤正的中庸之道确实做得非常到位。

做官对于郤正来说只是一个谋生的方式,一种工作而已,并非人生的全部,他的全部却是爱好钻研文学。他醉心于前朝各种文学著作,并且拿来研究和学习,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刘禅的下场 刘禅后悔认识太晚的忠臣(3)

郤正

郤正的著作《释讥》,就是借鉴和学习了东汉文学家崔骃《达旨》的体例,他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充分的表达了淡泊安宁的心境。

郤正的文章不但表达了自己的心态,同时也向世人表明了自己与世无争的信念,从而避免了派别互相斗争,进而能够超脱世俗,这大概就是世人所宣称的大隐隐于朝的最大境界吧。

郤正的前半生过得确实逍遥自在,既不和这派争,也不和那派争,超脱党派纷争,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将全部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之上。

可是这样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噶然终止,这一年是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时刻。

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直达江油,并且杀死拥兵前来阻止的卫将军诸葛瞻,兵锋直抵成都。

此时成都一片大乱,许多人害怕魏兵烧杀抢劫,于是连夜逾城而走,而风雨飘摇的成都君臣对此却束手无策。经过一番商谈之后,刘禅决定接受谯周的意见出城投降。

作为秘书令的郤正接受了最后一项来自蜀汉的命令,起草投降书。侍中张绍等人携带玉玺以及郤正写好的降书交给邓艾,至此立国四十余年的蜀汉灭亡。

这也标志着郤正在蜀汉的生涯也结束了。

刘禅的下场 刘禅后悔认识太晚的忠臣(4)

郤正的后半生

公元264年,盘踞成都的钟会企图造反自立,结果被魏国将士所杀,从而导致谋反失败。钟会叛乱导致益州一片混乱,本来已经平静的益州却再次陷入乱兵之中,许多无辜人士死于这场暴乱。

钟会叛乱一个月之后,益州混乱的局面才开始逐渐平息。益州叛乱让魏国实际掌控人司马昭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益州原来的统治者刘禅以及其统治阶层必须从益州撤出,从而断绝他们的根基,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益州的长治久安。

在司马昭的命令之下,刘禅和原来的荆襄集团全部从益州撤出,有的迁徙到洛阳,有的迁往关中,有的迁往河东,总而言之,将这些原本一体的集团打散,然后分别迁往各地,以让他们无法再次形成合力。

刘禅的下场 刘禅后悔认识太晚的忠臣(5)

命令下得非常仓促,任务也非常紧迫,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准备。按照司马昭的命令,像刘禅这样的重要人物,既不是迁往关中,也不是河东,而是去了洛阳。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去洛阳,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去洛阳。大乱之际,每个人都在顾自己,唯独昔日的皇帝刘禅落单了。

往日的锦衣玉食和至尊的地位让他无需去看他人的眼色,也无需去揣摩他人的心思,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所谓待人接物也只是空白,即使有,那也是他人对自己的尊崇。

正当刘禅惶恐不安的时候,昔日常常相见的郤正出现了。在刘禅的眼里,郤正只是一个善于写文章的文人,不好夸夸其谈。虽然常常出现在眼前,可是对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似乎可有可无而已。

数日惶恐心情随着郤正的到来开始安定下来,就像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看到了希望。郤正如同往日一样,言语不多,只是小声小气地和刘禅谈论着去洛阳的路上以及到洛阳时应该准备些什么。

刘禅的下场 刘禅后悔认识太晚的忠臣(6)

刘禅

刘禅非常惊异郤正的周到和细致,甚至连遇到权臣司马昭该如何说话,如何行礼,郤正都一一告知,甚至手把手地告诉刘禅该如何做,如何去说每一句该说的话和不该说的话。

从成都到洛阳,有一千余公里,数月才到达。此次有去无回的行程中,除了郤正外,还有另外一个人沿途护送,这人就是殿中督张通。殿中督张通原本就是守卫宫廷的将军,在成都之乱后一直呆在刘禅的周围,即使接到司马昭的命令后,张通依然不离不弃的守卫着这个昔日的主子。

一路上,有张通的守卫以确保沿途的安全,有郤正的引导以确保礼仪不失。郤正周到而细致的行为让刘禅非常感动,无不感叹相识日短,对这个曾经时常相见的小臣再次刮目相看。

公元264年3月,刘禅一行人顺利地到达洛阳,并且见到了晋王司马昭。出于笼络原蜀汉君臣的目的,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他的子孙及原来的大臣共计五十余人被封为候。一路相伴的郤正由于忠心耿耿而受到司马昭的嘉奖,进而被赐关内侯,以表达他的忠义。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场失国灾难中,让刘禅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忠臣,什么是逆臣。那个口口声声为了皇帝的谯周不但没有追随皇帝来洛阳,反而走到汉中就装病不走,这样的人是忠臣吗?刘禅有些后悔没有早早地认识到郤正,也后悔没有早日看破谯周的用心。

不久,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即位,效仿曹丕禅位篡夺帝位,史称晋。司马炎鉴于郤正的功劳,委任他为安阳县县令。

刘禅的下场 刘禅后悔认识太晚的忠臣(7)

司马昭

公元272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笼络昔日蜀汉旧臣,寻找一些人出来做官,于是下诏称赞郤正。在诏书中,他是这样说道:“郤正以前在成都的时候,在局势动荡中坚守道义,不违背忠贞的节气,来到新朝后又能够尽心办理事务,有治理的政绩。”

于是,郤正被派往益州担任巴西郡太守。

公元278年,郤正死于任上。

郤正的前半生过得波澜不惊,如果没有蜀汉覆亡,也许就这样过完一生。可是随着蜀汉的覆亡,从而让郤正的人性亮点凸显出来,进而让他在青史中留下了隆重的一笔。要是没有后来的事情,郤正真的会默默无闻地过完一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可是,历史给了郤正机会,让他在蜀汉最后一刻凸显他的光辉。

刘禅的下场 刘禅后悔认识太晚的忠臣(8)

刘禅

到达洛阳的刘禅在见到司马昭之后,按照郤正的引导,不失礼仪,从而赢得司马昭的好感,并且逐步解除了戒心。可是刘禅在洛阳的命运真的那么平坦吗?请看下一篇文章:郤正到底是忠臣还是叛徒?刘禅的结局说明了一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