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万万没想到原版(万万没想到真的很过瘾)

真是万万没想到原版(万万没想到真的很过瘾)(1)

读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是一个非常过瘾的过程。

这种过瘾,不仅在于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也不仅在于各种研究成果俯拾皆是,信息密度大、思维密集度高,而在于本书秉持的“理工科思维”,所带来的不同视角、颠覆性认知。原来很多习以为常的认知,居然是荒谬的、不符合科学的。

真是万万没想到原版(万万没想到真的很过瘾)(2)

有机食物并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左右学习成绩的关键品质是自控;“一万小时定律”不一定对,刻意练习才行;老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提供反馈;决定学习成效的不是天赋、智商、技巧等等,而是学习环境;在竞争表现更好的原因不是刻意练习,而是手相;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而且进行创新最重要的不是灵感,而是汗水……还有书中对概率论的阐述、对阴谋论的揭示、对读书方法的分享等等,观点都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真是万万没想到原版(万万没想到真的很过瘾)(3)

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似乎就是万维钢《万万没想到》这本书里说的“理工科思维”。

一般认为,中国人习惯于大概、整体、约莫这些概念,就像黄仁宇说的,喜欢以道德替代法律,不擅长数目字管理。大概说的就是量化思维,缺乏万维钢所指的“科学”思维、“理工科思维”吧。

真是万万没想到原版(万万没想到真的很过瘾)(4)

按照万维钢的说法,“科学”不仅是人们惯常想到的宇宙起源、克隆生命、深海探测、火箭上天之类跟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的东西,事实上,科学无处不在。教育学也好、经济学也好、社会学也好,这些学科要想做严肃研究,就必须使用和物理学、生物学一样的科学方法,包括使用并不简单的数学。乃至小孩应该怎么教育、社会财富如何分配、企业家的成功经验这些知识,也都有“科学”的成分。

万维钢则明确说,科学方法不是“有西方特色”的方法,不是某些学科所特有的,更不是什么权威人士的特殊规定。科学方法,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取得可靠答案的唯一符合逻辑的方法。自然科学家使用这些方法,社会科学的学者使用这些方法,包括现代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的报告、媒体的分析报道,乃至中学生的论文,都得使用这些方法。

一旦你采用“引用科学研究结果”“大规模统计”等高水平研究的“科学”方法,“很可能会发现真实世界的情况跟你原来设想的非常不一样”。“我们日常的观察、固有的观念常常都是错的”。

真是万万没想到原版(万万没想到真的很过瘾)(5)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素材来源广泛,尤其注重科学研究结果,感觉万维钢是在通过一项项科学研究成果来进行认知科普,比如“一万小时”那部分,各种书籍资料,各种研究结果信手拈来。而且,对英文书籍和资料的占有运用是其优势。

读了这本书,有几个突出感受:

一是内容很有颠覆性。

二是信息密度、思维浓度极大。

三是“理工科思维”中的世界,果然与众不同。

感觉最受用的,还是万维钢的“强力研读”读书法。

之前读过一些介绍阅读方法的书和文章,大多的套路是泛读与精读,快读与慢读,专题阅读与深度阅读之类,万维钢的“强力研读”读书法,则侧重深度阅读。

读书要读两遍、重在逻辑脉络、记录亮点、与其他书联系起来……可操作、很具体,甚至连印象笔记里的引用链接功能也分享到位。足以为训。

而且,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被书中一句话击中了——爱买书的人不一定真读书,很多人只不过是爱藏书而已。俗话说的好,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读书的速度总是跟不上买书的速度,以至于很多书到现在连胶皮都没拆,“欠账”累积起来,“呆坏账”实在是蔚为壮观,也几乎成为本人的一大焦虑。要是能像书中说的经济学家泰勒科文那样高效读书就好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