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抽选也可能有猫腻嘛(系统抽选也可能有猫腻)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福州台江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原主任侯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政府项目采购过程中违规干预并操控招投标,“先后9次要求经办人员违规删除系统抽选的中标公司,进行重复抽取”,后因多次收受贿赂而获刑,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系统抽选也可能有猫腻嘛?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系统抽选也可能有猫腻嘛(系统抽选也可能有猫腻)

系统抽选也可能有猫腻嘛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福州台江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原主任侯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政府项目采购过程中违规干预并操控招投标,“先后9次要求经办人员违规删除系统抽选的中标公司,进行重复抽取”,后因多次收受贿赂而获刑。

招投标黑幕不新鲜,但在已有系统随机抽选程序安排的情况下依然多次明目张胆地干预和删除抽选结果,如此有恃无恐还是不多见。而另一边那位前期在领导身上做足了“功课”的中标者(也就是行贿者)运气也不是一般的差。倒霉的中标者和无知的涉案官员,在这样一场滑稽的9次删除系统抽选结果的闹剧中,公众或可以看到几分类似电影《无名之辈》“蠢贼偷手机模型”剧情的影子。

无利不起早,涉案官员9次删除系统抽选结果直至选中内定公司,如此“执着”背后依然是俗套的权力寻租和贪腐戏码。操控招标大权在握,各方利益相伴而来。值得注意的是,此番九抽才中还不是侯处长的“新手上路”,2017年至2018年两年间,侯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先后在16个项目招投标中进行了违规操作,是否也以多次干预和删改系统随机抽选结果的方式不得而知。

政府项目采购过程采取系统抽选,引入这种技术手段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预防腐败,涉事官员显然没有预料到新技术手段能快速落地并充分发挥效能,心存侥幸,以为过去那一套还可以畅通无阻,这多少反映出部分权力群体对新技术手段的一些态度。

技术手段的引入对权力运行的制度防御作用显而易见,相较于以前经常出现的暗箱操作,相对中立客观的系统随机抽选对于防止权力寻租,具有超出简单工具意义的价值。另一个角度,从本案也可以看到,涉事官员被查落马及至后续的追究刑责,依靠计算机系统得以完整保存的历次抽选和删改记录成为关键性证据,这也是让权力运行全程留痕的制度价值体现。

技术实现系统留痕,忠实记录并避免数据删除,在此基础上,类似的技术运用不妨进一步完善即时预警功能。9次删除系统抽选结果与官员落马之间的因果关系应当被复盘和深究,一次乃至两次删改系统结果,系统预警就应当被激活。此次案件是由传统举报信引出,系统对9次权力干预的忠实记录仅扮演了证据提供者的角色,如果对违规违法的权力运行迹象有更积极、主动的介入,其价值显然更大。

同时,在机器之外,对经办人员的人工报备权利和义务也需要有扎实的法律赋权。系统抽选的制度设计可能还存有这样那样的人为操控空间,毕竟系统的后面始终还是人,对权力运行的制度化监督始终需要直面对人的警惕和约束——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预防腐败的技术赋能同样需要破解“把权力关进笼子”的难题。或许技术不可能做到完全万能,但它给人类社会演进带来的那些改变和可能性依然值得被寄予厚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