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

因为是一整套系统课程的讲义,请在看此篇内容之前先行阅读前面的内容。在说刀法之前,我们先要加一点前置的内容,就是”审美的建立“,这一点内容其实应当放在字法、篆法、章法等技法课之前来说,它本应当是前置的、独立的、极其重要的一课。

一、关于篆刻审美的前置说明

1、审美的多样性

以前写文章说过,人的审美是多种多样的,放到篆刻里同样适用,同一方作品,往往有人觉得极美,有人觉得极丑,就是说,是有两个极端的,在李刚田和马士达先生的《篆刻学》里,被称为两个极端的称呼是:精金美玉式(比如汪关、林皋、王福庵、陈巨来)和野山荒原式(比如何震、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界于两者之间的还有一种印风,就是老实、平正的(比如工整一些的汉印)。都举出例子: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1)

(汪关:汪关之印)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2)

(林皋:杏花春雨江南)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3)

(王福庵:写不尽人间四并)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4)

(陈巨来:双江阁)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5)

(何震:云中白鹤)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6)

(吴昌硕:须曼)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7)

(齐白石:三百石印富翁)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8)

(来楚生:息交以绝游)

2、建立审美的方法

如上所述:错采镂金是美的,初生芙蓉也是美的;典雅劲秀是美的,雄肆奇诡也是美的;古厚老苍是美的,精工妩媚也是美的。要建立自己的审美,无外乎多读书(不仅是篆刻书,还有文、史、哲一类的书)多看印(不仅是名家印,还有古玺印),无外乎多思考(不思考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审美的,因为不思考就没有沉淀),多见识(不见识无从思考),多经历(人生经历对于任何文艺都是有价值的)。关于审美,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某某大家(比如某印社的大家,比如某协会的主席等)的作品,我们最初见到时不理解,不认为美,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和实践积累之后,发现,原来它真的美极了,为什么呢,审美提高了,建立了。这中间的审美积累很重要,但不能被动地等待时间的积累,要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加快自己审美的提升速度,人生有限,前人的肩膀那么多,为什么不踩上去,省点力气呢。

审美建立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当审美明确的确立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谈到创作。关于审美,系统太过庞大,与篆刻相关,我们先说这一点点前置内容,如果需要,我们在合适的时候再补上系统的内容或列出参考书籍。

二、篆刻刀法

转回到今天这一课的重点,篆刻刀法。

1、刀法的概念

所谓的刀法,就是篆刻创作过程中运刀镌刻的特定方法或程式化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又分别指向上述审美中指向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即为了达成某种审美需要,要以某种特定的刀法来完成镌刻。听上去很神秘、很复杂,其实如果拆细来分解,就不觉得复杂了

2、刀法的目的

其实,刀法的目的很简单,就只有一个:将印面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那么,我们其实可以说,只要刻得准,能够准确地体现印稿的设计内容(有人说,高手不写印稿呢,其实,我们说,他们的印稿已经在心中形成过了。)任何的刀法都是可行的。这也是吴昌硕大师到晚年称自己没有具体的刀法只知道用劲刻的原因,在那个阶段,他的审美已经定型,刀法已经纯熟到“刀由心生”,要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该如何去施刀刻石在他心中已经纯熟到不用思考的地步了。就比如我们骑自行车或者开汽车,要转弯或加速自然而然就知道要如何操作一样,不必去记诵骑车要领或驾驶手册。但这并不代表骑车要领和驾驶手册上讲的东西没有用,刀法也是如此。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9)

(上海书画版《安持人物琐忆》内页部分吴昌硕的刀法论)

3、两种核心刀法

从明代的周应愿总结出来的“七刀法”到姚晏的“论刀十九说”,其实无处乎讲了几个方面的运刀原则:

(1)执刀的角度;(2)完成一个线条所采取的运刀方向和次数(是单刀还是双刀);(3)奏刀的动作形式(是冲刀还是切刀)。

现在我们来看,其实刀法无非两种经典刀法,即:冲刀或切刀,至于所说的披刀、削刀等刀法只是这两种刀法的变种,熟悉刀法之后就会发现。

所谓的冲刀,具体操作方法是以刀角入石以后,向着一个方向连续不断的推进,运刀基本以一个笔画或一段线条为一个周期,它的连贯性比较强,趋势感、方向感比较明确,速度、角度、力度的变化体现的比较明显。如图: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10)

(冲刀示意图)

冲刀宜于刻制婉畅劲爽的线条,能比较好的表现篆刻刀法目的中的“笔墨味”。如黄牧甫的作品: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11)

(黄牧甫:祗雅楼印)

所谓的切刀,具体操作方法就是以刀角入石后,再以入石的刀角为用力支点,将部分刀刃强行压入印石,它的运刀以一个切的动作完成为周期,经过不断的重复来完成线条。用切刀切石时,因为一个切的动作与下一个切的动作转换中,刀刃往往偏离印文线要的方向,并且每一刀偏离的方向可能不完全相同,由此造成一定的节律。如图所示: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12)

(切刀示意图)

切刀宜于刻制苍浑朴拙的线条,能比较好地表现篆刻刀法中的“金石味”。如丁敬的印: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13)

(丁敬:丁敬身印)

当然,这里的笔墨味和金石味并不绝对(艺术几乎没有绝对的),朱简、丁敬、徐三庚他们的切刀也表现丰富的笔墨味;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的冲刀也表现充沛的金石味。

冲刀以运刀的一贯性求线条的变化,切刀以运刀的变化求线条的一贯性。冲刀出来的线条多是劲爽、婉转、明晰的;切刀出来的线条多是苍浑、古拙、迟涩的。

同样是冲刀,吴让之跟吴昌硕、齐白石不一样;吴让之婉转爽劲、吴昌硕遒劲苍雄、齐白石纵横恣肆;同样是切刀,蒋仁跟钱松和徐三庚不一样,蒋仁古拙浑穆、钱松猛利劲节、徐三庚流动飘逸。为什么呢?

4、五个角度的控制

不同的篆刻家,有不同的审美,与之配合的还有不同的用刀习惯,差别在于以下5点的不同:

(1)刀刃与石面的夹角;(2)刀杆与石面的夹角;(3)刀刃向下的力度大小;(4)刀刃向前的力度大小;(5)刀刃运行的速度。

我们都知道,刀具分两种,厚刃刀与薄刃刀,没有好坏之分,各有千秋,并不是说吴昌硕是钝刀硬入,我们就一定也要去选一把钝刀,也并不是说黄牧甫选择薄刃刀,我们就不管印风如何,也跟着选这样的刀。不同的印风用相应的刀完成起来更合适一些。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14)

(薄厚刀的刀刃)

(1)刀刃(即上图所示的红色刀刃部分,或称刀锋)与石面的夹角。如图所示: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15)

(刀锋与石面的夹角)

这个角度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看法,比如:

吴让之刻印多用薄刃刀,刀刃基本平躺在石面,因此刻出来的印章锋颖毕现,线条灵动鲜活,因为是斜躺入石,刻痕则明显倾斜(甚至有人说他就算是披刀法了),朱白交接处刀痕浑脱,情态稍显朦胧,如下面的“非法非非法”: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16)

(吴让之:非法非非法)

赵之谦的刀刃则基本垂直于印面,因此刻出来的印章刻痕陡峭,线条边缘刀痕犹在,看上去简截果断,如下面的“魏锡曾印”。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17)

赵之谦:魏锡曾印

刀刃与石面的夹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印章风格(也有称中锋刀或侧锋刀的),当然也影响整个印章的创作,大家可以先记住这个角度,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夹角度数,在完成同一笔画时,保持角度不变(即所谓的稳)。

(2)刀杆与印面的夹角

对,这大致只是指的冲刀时刀的角度(其实切刀也会有这个角度,只是不像冲刀这样明显),这个角度是指的整个刀杆与印面的夹角大小,如图:

篆刻入门刀法教学(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18)

(刀杆与印面的夹角)

这个角度当然也影响运刀,自然也就对印面风格有影响。一般情况下,夹角越大,石料对刀的阻力越大,运刀越吃力,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初学者以30度的夹角去练冲刀的原因,而这个夹角越小,越容易走刀,通常情况下,夹角越大,为了表达线条效果,往往越容易刻得较深;夹角越小,为了表达线条效果,往往越容易刻得浅。当然,这个深浅还跟其他因素有关系,这是相关因素之一。

(3)刀刃向下的力度的大小。就是指刻刀向下刻入石面的力度,这也是刀法的一个组成元素。这个力度影响刻得深度,当然也影响印章风格了。初学者亦较小力度,减少对石料的磨损,有效、充分利用石料。

(4)刀刃向前推行的力度的大小。当然,这主要是指的冲刀,切刀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推得力度大,出来的线条就非常爽利,就是”势“足,但因为力气大,不易控制刀的走向,也就是说,容易跑偏,刻不直,同时还会出现收不住刀的情况,甚至冲刻到左手,原因大多是因为用力过猛,控不住刀,或者遇到砂丁,一用力,左手被伤。但不敢用力或者用力较小了,出来的线条”势“不足,会显得软弱无力,肉感十足,不挺劲。

(5)刀刃向前推行的速度。当然,这也是主要指的冲刀,这一条与上一条密切相关,力度大,相对自然速度快,力度小,相对自然速度慢但跟上一条又不完全相同,跟其他因素也有相关性,比如石料质量。

当然,切刀不同风格的形成可能还跟篆刻者每一刀与上一刀在运行方向上的刀刃夹角,相关夹角大小不同,形成不同的节律,刻出不同的风格,学浙派切刀时,一家一家专门区别对待。

5、熟悉跟刀法相关的线条语言

以上面几种角度控刀完成的线条,线条的线质是有区别的,不同的线质又表示不同的艺术语言,每一根线条都在表达不同的艺术语言,比如,光洁的线条,较利于表达典雅、工稳的印风,而毛糙的线条,较利于表达苍莽、写意的印风;平直的线条相对稳定,圆转弯曲的线条相对具有动感;粗壮的线条可以表现雄浑,纤细的线条可以表现精致……那么,我们需要的线条特质用何种刀法可以完成呢,不同的执刀用力、角度对形成不同的线质特征都有影响。所以,一个篆刻人,要熟悉这些线条语言与达成这些线条语言相对应的刀法,比如复刀、单刀、比如向线、背线等。关于线条语言等前面有相关的文章专门说过,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限于篇幅,不再重复抄来了。

6、如何练刀法

这一条,我们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大量的练习,要熟练的驾驶汽车和自行车,都需要练习,篆刻也是一样,刀法提高熟练度的方法只有一个,多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养成不假思索的刀法条件反射。练习的样本是古玺印和名家印,一方面有助于刀法的形成,一方面有助于审美的建立(这一条也很重要)。

刀法跟章法一样,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今天也先说这些。

(【老李刻堂】之295,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