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

隆盛庄是我的出生之地,这里的人都被称为倒流水人,因为隆盛庄有一条特殊的河,河水是从南流向北。这条河水是隆盛庄人的母亲河,这条特殊的河给了隆庄人一种特殊的秉性,刚强、硬气,也霸气。隆盛庄人,无论在哪里都不甘心落后,都是人上之人。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1)

西河湾——隆盛庄人的母亲河,还会日夜不息地流淌吗?那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还会传来乡邻和美的笑声吗?那繁华的马桥街,还会聚集南来北往的商贾吗?那座远近闻名的隆盛庄中学还会有学生的朗朗书声吗?远在天涯的游子啊,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必须要找回来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故乡——隆盛庄。

《隆盛庄记忆》作者——郝秀琴

隆盛庄——乡愁

在美丽的内蒙古,散落着一个个极具古代建筑美感和历史厚重感的古村落,它们犹如一颗颗孕育了千百年的珍珠,有的已经失去光华,有的古村落因为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有的古建筑已成为危房。令人欣慰的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正在被保护和传承。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2)

隆盛庄镇隆盛庄村位于乌兰察布市丰镇市东北部,坐落于黄旗海南岸。这里一砖一瓦、一景一物,虽历尽260余年风霜雪雨,仍保存较为完整。这里不仅有灰砖青瓦的四合院,还有传统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商铺等。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3)

隆盛庄镇共有6条大街、42条小巷,行走其中,被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四合院吸引。隆盛庄的民居多为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四老财巷、大巷、聚财巷。各条小巷长短不一,在人口众多时最短的巷子也有10余个院落,每院都有三五户人家,每巷百余人。最大的巷子有数十个院落,百户以上人家,数百口人,巷口还建有大门,夜间关闭,并设有专人看护。

隆盛庄曾是庙子沟新石器人类聚落生活的地区,孕育了远古文明。作为明长城三道边上的重要关口,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已有人来此耕种屯粮。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被招垦种的农民来此定居。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清政府移民垦荒在此建庄,以兴隆、昌盛之意取名隆盛庄。

隆盛庄——历史

隆盛庄南接内地,北依草原,凭借晋、冀两大商道交汇处这一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商业得以迅速发展,在清末民初期为闻名遐迩的商业重镇。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4)

清政府开荒拓垦,引来了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等地的大批移民,聚集在这个新开发的地方,各谋生业。山西、河北一带旅蒙商人,深入草原腹地,贩回的牛马羊驼、皮毛药材,皆在此出售。乌兰花、后大滩、可镇一带的粮食,也经由隆盛庄转运北京、天津、张家口、大同、太原等地。而扎萨克、台吉、牧民和喇嘛等去五台山拜佛进香,往返都住在隆盛庄,牛羊驼马成群,甚为壮观。由于隆盛庄是当时塞北旱路唯一交通枢纽,所以至清嘉庆年间这里已是一个百物云集的集镇。

到了光绪年间,隆盛庄发展到鼎盛时期,人口达到2万多。隆盛庄商业街区的商号门市鳞次栉比,仅挂有牌匾的商号就达3000余家,其他手工业作坊和商户还有100余家。当时的隆盛庄商贾云集,贸易繁华,人流如织,一派兴旺景象。当时这里单单羊的交易量,每年就有50万只,周边的牧民称这里为“隆兴浩特”,意味繁华的城市,其规模可见一斑。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5)

隆盛庄地区还曾是明长城三道边上的重要关口——威宁口。隆盛庄镇于2012年底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传统村落,2014年3月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外的明长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内的清真寺和南庙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历史建筑11处,镇内历史建筑共44处。

走在隆盛庄街上,随便在街边路上就可以看到雕刻精致的拴马桩、旗杆石、石门墩。据镇干部介绍,现在有15块记录功德的石牌、8处拴马桩、20余处古井、8块石磨盘、碾子等有形文化遗产,成为隆盛庄镇珍贵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6)

隆盛庄——记忆

四老财巷

四老财巷,顾名思义是当时四个财主家聚集居住的街巷。具有100余年历史的卢家大院,是清末一卢姓老财所建的一处四合院。房檐屋顶灰色精美的石刻、砖雕和木雕,显示出这户人家昔日的富裕。“古民居四合院装修不饰彩色,都是清一色青砖灰瓦,富贵人家为显其富有,就大量使用有装饰效果的砖雕、木雕,这是隆盛庄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当地人这样介绍到。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7)

现在,四老财巷保留着几处古朴的四合院,如卢家大院、段家大院等,主骨保持完好,建筑细部精美,有木雕、砖雕、照壁、斗拱、窗花等。历经百年沧桑的段家大院已没有门楼,只有高大的正房三间,两边耳房略显残破。段家后人早已搬走,房子已倒卖了好几手。张家大院门楼高大轩敞,依稀可见三个字“安且吉”。张家大院里的房子很矮,据说这院子原来是皮坊,因为房顶要晒皮子,不能铺瓦,也不能太高。

隆福寺

这里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有基督教堂,有关帝庙改成的隆福寺,揭示了隆盛庄曾经商旅云集、民族众多的繁华胜景。

南庙也就是关帝庙,后来改成隆福寺。主殿的墙壁上有关于关公的壁画,上面两层壁画曾经被顶棚遮住因而保护完好,虽经百年依然色彩艳丽,下面两层被白灰粉刷过,后来洗去白灰又重新上彩描摹,色彩已经不如上面。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8)

这原是一座闻名蒙晋冀的庙宇,古香古色,前来祈福的商人与居民络绎不绝。可是在“文革”期间经受了灭顶之灾。寺院的钟鼓楼等大部分建筑被破坏 ,直至1998年,丰镇市委市政府批准南寺的佛教活动,并换墙换瓦,对寺庙内的油画壁画、雕塑佛像等进行维修。

清真寺

让人惬意的是清真寺保留了肃穆与质朴。

清真寺建筑形式为传统的中国宫殿式风格,也夹杂了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庄严巍然。教长室、满拉宿舍、沐浴室、库房等建筑一应俱全,形成里外三进院落,大门、二门、围墙、照壁、南北配房齐全的完美建筑群落。

清乾隆末年,归绥富商路径丰镇隆盛庄出资购下现清真寺院落,建造8间殿宇,形成基本规模。道光十年(1830年)陕西华隆马阿訇被请来住寺,又捐筹款扩建清真寺,新盖大厦、前后抱厦、南北配房及大门、二门、围墙、照壁等。民国十五年(1926年)随着回族人口增加,大殿又加盖一层,成为三层大殿,可供千人礼拜。

殿内匾额颇多,其中有阿拉伯文匾额两块,第一块所书内容摘自《古兰经》第二章第238节:“你们应该坚持礼拜,坚持正中的拜功,应该顺从地向安拉肃立”。第二块所书内容摘自《古兰经》第七十二章第18节:“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阿拉伯文楹联一对,其一内容摘自《圣训》:“信士在清真寺,犹如水中鱼”。其二内容同摘自《圣训》:“伪信士在清真寺,犹如笼中鸟”。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回族知名人士、时任绥远都统的马福祥书汉文:“其尊无对”、“开天古教”匾两块,还有悬于大殿外北厢房门额上的民国四年(1915年)汉文“尊大清高”匾1块。

德王所提牌匾“守真存诚”昭示了清真寺晚晴时的知名度与重要性,落款不是公元,是成吉思汗纪元734年,显示了德王裂土而治的勃勃野心。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9)

这些均为穆斯林老人在“文革”期间冒着危险保存下来的真品,可作为一百多年来隆盛庄清真寺历史的见证。

1979年,丰镇县人民政府和乌兰察布盟民委拨款1.4万元,修缮隆盛庄清真寺,寺貌和内部设施基本恢复原状。

隆盛庄——非遗

说起隆盛庄,不得不说的便是每年六月廿四传统庙会。据史料记载,农历六月廿四是关帝诞辰,自乾隆三十三年至五十二年,隆盛庄每年六月廿四古庙会由民众自发组织,源于民间祈雨又兼商贾祭拜关帝祈福保佑,流传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是乌兰察布市民间民俗活动的典型代表之一。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10)

庙会中各路民间艺术表演也纷纷加入,特别是山西艺人带入的抬阁、挠阁、社火、秧歌和古装大戏等节目尤为重要,使庙会成为当地十里八乡广大老百姓所喜爱的综合性物质文化盛宴,为庙会增添了浓浓的民俗色彩。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11)

每年一度的庙会是当地老百姓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除春节之外最热闹的日子。每逢庙会,即使再忙,也要携老扶幼前来参加,即使已在外地定居多年的人们,也会专程赶回来参加家乡的传统节日。庙会至今仍保留了以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为特点的朴素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样“上三元”最早是清朝年间隆盛庄八大行社之一,专门加工干货系列食品,融合了回、蒙、汉三种民族的食品加工技术,其中丰镇月饼已经成为著名的民间美食。

丰镇隆盛庄六月二十四 看得见的乡愁丰镇市隆盛庄(12)

隆盛庄,曾经隆兴天下、盛况空前,是茶马古道上的璀灿星辰之一。如今,许许多多从这里走出的人开始寻找属于他们的乡愁。隆盛庄作为一代人乡愁记忆的载体,必将在当今的时代散发出属于它的历史的幽香,成为我们“看得见的乡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