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

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1)

现在,我们谈年龄的时候要么直接说周岁虚岁,如果不太想直接暴露年龄会说是几零后,如果想具体一点还会说某某年出生。

古代人很少用具体的数字来记录年龄,他们习惯于用一些与年龄有关的特定称谓代替年龄。这些称谓非常完善,从刚出生一直到140岁都有专门的称谓。其中很多称谓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2)

【度】:婴孩刚出生的时候叫“度”,所以度有诞生、生育的意思。

【黄】:唐代户籍管理中,刚生的孩子称为“黄”。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李渔《蜃中楼·惑王》:我若替他度个龙种出来,将来的王后就该是我做了。

【汤饼之会】:出生后三天被称为“汤饼之会”,名称的来源是来自于古时候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的习俗,宴会上汤饼必不可少。

【三朝】:《西游记》玄奘在万寿山五庄观看见人参果不敢吃,惊呼“这分明是未满三朝的孩童”。三朝也是指出生三天,古代还有“三朝礼”,产妇生头胎之后三天,娘家要给孩子准备衣物、襁褓等物品,还有长命锁等。

程登吉《幼学琼林》: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晬盘之期。

【襁褓】:襁褓也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本来是指包裹小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中国文化中向来有用相关物作为指代的习俗,所以需要用被子包裹起来的孩子又被称为襁褓,指不满周岁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3)

【牙牙】:指一岁的孩子。来自小婴孩学说话的声音。

【晬盘之期】:指一周岁。一周岁的时候要抓周,晬盘里会盛放各种物品。

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

因为每个人学说话有早有晚,所以从一岁到三岁都有用牙牙表示的习惯。

【孩提】:两三岁的孩子可以叫孩提了。这个“提”就是提拉的提,太小的孩子不是人人都敢抱起来玩耍,但是到了两三岁以后,人们就可以把他们抱起来提起来逗着玩了。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颜师古给的批注说,小孩子从婴儿到孩子,人们可以把他们提起来了。所以称为孩提。所以“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

【黄】:隋代三岁以下的孩子称为“黄”。

【始龀】:龀chèn指(换)乳牙。大概男孩到了八岁,女孩七岁,开始换乳牙,这次换牙就叫龀。

《说文》: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另外,“龀童”也是指七、八岁的小孩。

【总角】:七八岁的代称中,还有一个词叫“龀髫”,指换头发,大概意思是孩提时候的黄毛褪去。所以,从七八岁始龀褪完了“黄毛”一直到十三四岁都要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因此叫总角。

【九龄】:指九岁。现在在“龄”字前随便加数字表示对应年龄的孩子,但是这个九龄在古代却是一个专属名词,不存在其他“数字 龄”这种特定用法。

陶潜 《责子》诗: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九龄一会还会出现,先卖个关子。

【黄口】:唐代以后,管不到十岁的孩子都可以叫“黄口”。黄口是从雏鸟嘴角鹅黄而得来。

《说苑·敬慎》:孔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

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4)

【幼学】:指初入学的学童。古代孩童十岁入学,所以幼学又指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意思和幼学接近,外傅之年是指出外(寻师傅)求学的年纪。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金钗之年】:指女孩12岁。女孩到了12岁要戴钗。

南朝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源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指女子13岁到16岁期间。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尚未长大。

杜牧《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夕之年】:指少年13至15岁期间,也称“舞勺之年”。无论是舞勺还是舞夕,都是一种模仿大人战斗和狩猎的舞蹈。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5)

【及笄】:指女子15岁。也作“既笄”,既是已经,完成。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插起来,因此称为及笄。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志学之年】:指15岁。孔子15岁开始志于学。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成童】:15岁以上。也有古籍中记载过了13岁就可以称“成童”了,所以成童常用来泛指少年。

《谷梁传》: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十三岁以上。

《礼记》: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舞象是一种模仿打仗和狩猎的舞蹈,古代到了15岁就要学习和跳这种舞。

【二八】:指16岁。谓正当青春年少,多用于女子。

徐陵《杂曲》:二八年时不忧度,房边得宠谁相妬。

【破瓜】:也是指女孩16岁,把“瓜”字破开,有两个“八”,也叫“分瓜”,所以破瓜是二八的更深一层的隐藏。不要理解歪了。

《情人碧玉歌》:碧玉 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破瓜表示年龄一会还会出现一次,两个“八”还会是多少岁呢?

【碧玉年华】:还是指女子16岁。

《醉后赠冯姬》: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是因为是最初级的成年人,所以也称“弱冠”。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6)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花信年华】:女子24岁。指这个年龄的女子最为美丽,最像一朵花。

《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而立(而立之年)】:30岁。而立是懂得礼,言行都得当。

《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三十岁才有家室好像跟我们的认知不太匹配,古代哪有那么晚才结婚的。最初“室”偏重于家业家产,三十岁的时候应该积累一定家业了。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半老徐娘】:女子30岁。元帝妃徐氏被称为“徐娘半老”的时候就是这个年纪。这个有点扎心。

《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不惑(不惑之年)】:40岁。指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迷惑。

【艾】:50岁。这个有点意思,艾是指艾服,一种官衣。最初是指一种刑罚,把衣服的下摆裁掉算是代替宫刑。应该是只针对当官的人,所以后来用艾表示做官。

古人认为50岁应该有一官半职了。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7)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

【六九年】:并不是指1969年,是表示活了六个九年,即54岁。六和九在古代都是重要数字。

【耳顺】、【耳顺之年】:指60岁。60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花甲之年】:都是指60岁。六十年为一甲子,花甲的甲是指一个甲子。花则是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最后又回到甲子。

《唐诗纪事》: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耆】:超过60岁的人为“耆”。

《礼记·曲礼》:六十曰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古代到了60岁就可以称为寿了,60岁是刚过寿的线。

《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还历寿】:61岁。按照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还历就是这么来的。

【破瓜】:破瓜主要是指16岁,偶尔也用来指64岁,8 8和8x8的区别。

【从心之年】:70岁。指随心所欲的年龄,遵从内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8)

【古稀】:指70岁,古稀是自古以来稀少罕见的意思。

杜甫 《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悬车之年】:指70岁。悬车就是把车挂起来了,不出门不上朝了。

《晋书·刘毅传》: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杖国之年】:指70岁。很多地方出现“杖围之年”,这是误传。杖国是指拄着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杖之年】、【杖朝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九龄】:九龄主要指9岁,也用来指90岁。

【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为白,100-1=99,所以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指到了百岁,饮食起居需要照顾。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9)

【茶寿】:指108岁。茶字拆开看,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花甲重开】:120岁。就是两次花甲的意思,60 60=120。

【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指70岁,两次古稀就是140岁。

古代真有人过了双稀之年吗?

不仅有人过了双稀,还差点过了四稀、双双稀。

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李庆远,卒于1933年,终年256岁。他是一位中医药学者。

青中年分别是多少岁(140岁叫双稀谁用上了双稀)(10)

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特别奖励,200岁时还常去各地讲学。李庆远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

另外还有传说活过从唐代活到元代的陈俊,活了四百多年。当然还有活了八百岁的彭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